文化潮流与社会转型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1-04-28 17:00何妍俞国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青少年

何妍 俞国良

【编者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面临的难题。以往以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历史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并且存在诸多风险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转型的进程不断深化,对青少年心理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文化潮流尤其是互联网文化的兴起也可能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本期“主编访谈”将邀请俞国良教授分析探讨文化潮流和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提出相應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手机成瘾;心理健康;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0-0004-03

互联网文化潮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

何妍:俞教授好!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促进了互联网的兴起和快速普及,同时也掀起了互联网相关的文化潮流,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的一代青少年被称为互联网“土著居民”,他们是互联网的主体也是受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您怎样理解互联网对于当前青少年的深刻影响?

俞国良:当前的青少年大约出生于1995-2005年之间,可以说与网络的发展与兴起同步,这是以前青少年所不具备的文化特征和时代背景。在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互联网逐渐成为青少年接触社会环境的重要媒介,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发展时期对青少年的影响,在文化潮流的作用下得到成倍数放大。一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丰富,这种信息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进行上行比较的可能。人们在信息的飞速流通中与更高的社会阶层进行着社会比较,从而影响自身的心理平衡,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二是自媒体的快速发展、过度的网络社交,使青少年丧失了部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机会,而认为“朋友圈”中所展现的就是他人真实的全部生活,进而引发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乃至对现实社会与现实生活的不满。

另外,相比于成年人,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网络的“现代”生活方式,由于年龄和发展阶段的原因,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为巨大,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流变或恶化的重要风险因素。因此,紧紧围绕互联网发展这一新兴文化潮流,探讨互联网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能够更加清晰地厘清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发生流变的“路径图”。

何妍: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因素,互联网文化潮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俞国良:我们认为,互联网文化潮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至少体现在三个大的方面。

第一,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并不能够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与抑郁之间存在关联,能够对情绪和幸福感造成消极影响。日常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花费在当面社交、体育运动等“非屏幕”活动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而“非屏幕”活动是与抑郁症状、情绪困扰等呈现负相关的。也就是说,社交媒体和电子产品的使用能够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途径影响心理健康。网络骚扰、较差的睡眠质量、较低的自尊水平、不良的身体意象等,则是社交媒体使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上述诸多变量或因素,显然不会给青少年带来稳定的快乐感、愉快感和幸福感,以及基于自身生活方式、生活质量而产生的生活满意度。

第二,网络过度使用和手机成瘾是心理健康的巨大隐患。对于青少年而言,网络与手机成瘾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大诱因,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后果,比如不良的智能手机使用与青少年孤独、酗酒、学业表现不良、冲动性、焦虑、抑郁等存在正向关联。网络虚拟世界的“生活”会影响青少年现实世界中的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即通过减弱入世心理中的拼搏精神和出世心理中的平常心而降低心理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大量有害的网络信息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首先,网络信息给青少年提供了许多上行社会比较的机会,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其次,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网络糟粕本身就会对个体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比如,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存在。此外,网络中存在的一些暴力、自杀、自伤的素材,也可能导致青少年模仿行为的出现,将极大地危害到青少年的人身安全与生命安全。

何妍:如您所说,互联网文化潮流会从多个方面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是深远而持久的。如何才能减少互联网文化潮流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俞国良:首先,从源头和政策上,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网络游戏、手机APP等的审核,加入防沉迷因素,例如禁止未成年人注册某类网络账号,当游戏时间过长或使用某应用时间过长时,系统应及时予以提醒或禁止继续使用等,防止青少年迷恋网络。其次,从教育对策上,应加强对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与手机的指导,引导青少年多参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与户外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用良好的行为习惯代替不良的喜好与陋习。再次,从管理措施上,应加强对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进一步清除对青少年有害的信息,尤其关注带有明显自杀暗示性或涉及自杀方法的网络信息,防止青少年通过网络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保护青少年健康上网、绿色上网。

社会转型: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

何妍:您曾经在相关论著中多次提到社会转型对个体心理的变革性影响,如果说互联网文化潮流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直接媒介,如何看待社会转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俞国良:社会转型不仅意味着社会结构性的变革,也给人们带来了个体的心理性变革。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社会转型的过程会对个体的幸福感、安全感、信任感、社会心理特征、社会心理预期等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在这种宏观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必然要受到影响。研究者认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造成了经济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使人们在收入上进行了上行比较,而忽视了绝对收入水平的提高。另外,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个体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个体最终要为自身的幸福负责,这会使个体在失败时反刍自己的错误,当个体处于不利局面时,会变得更加脆弱。这种情感上的“玻璃心”,会集中投射在其心理健康水平上。

何妍: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层原因,社会转型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作用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俞国良:我们可以从社会转型带来的经济发展、社会多元化和环境不确定性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社会转型可能带给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对心理健康尤其是对幸福感的影响始终是人们关心的话题,然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关系。经济发展使人们对“幸福感”的定义发生变化,幸福感的内涵在渐次扩大,从以往认为幸福就是吃饱穿暖,转变为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青少年群体的物质主义水平有所提高,使青少年过度关注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加剧与传统规范、传统伦理的矛盾冲突,从而增强他们的消极情绪体验,降低他们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其次,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这种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青少年需要在多种价值观中进行取舍,其中的心理困扰、心理矛盾和冲突,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二是社会阶层的多元化对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有研究者认为,传统社会的同质性较高,现代社会的异质性较高,现代社会的这种异质性会影响青少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青少年体验到更多来自社会规范和社会认同的冲突。

最后,社会转型的过程带来了更多的环境不确定性,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一大原因。随着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的进程加快,社会整体的环境不确定性提高,而网络信息的空前丰富和快速传播使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研究者认为,对青少年而言,向上流动的需求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共同造成了当代青少年的“阶层焦虑”。而所谓“从小赢在起跑线上”之类的心灵鸡汤,更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雪上加霜”。

何妍:社会转型是大势所趋、时代发展的必然,在宏大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能够做些什么,以缓解社会转型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

俞国良:社会转型虽然是历史的必然,不可逆转,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是可以缓和,甚至避免的。伴随社会转型而来的社会矛盾、心理冲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发生流变的深层原因,因此,在预防和减少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的同时,还应针对社会转型制定相应对策。一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贫富分化、收入差距增大,可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应努力避免青少年学生因经济困难产生不良心理后果。这就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均衡教育资源,使经济困难的青少年学生能夠享受相同教育条件,并且进一步完善学校资助政策,对他们进行补偿,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二是要引导经济困难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经济困难和社会经济收入距离增大的现象,防止他们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而产生“仇官”“仇富”等不良心态,应将自身经济条件的劣势转化为奋斗的动力。三是在青少年学生中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克服可能出现的极端物质主义倾向。

家庭和学校:可发挥中介和保护性作用

何妍: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青少年的发展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互联网文化潮流和社会转型作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因素,应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学校和家庭这两个重要的环境系统,在这当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俞国良:社会转型与文化潮流变迁本质上都是生产力发展和信息化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前面我们分别分析了互联网文化潮流和社会转型过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更不是完全独立发挥作用,而是存在着叠加效应。因此,我们认为社会转型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深层原因,而文化潮流的变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下降的直接媒介,社会转型的过程通过文化潮流的媒介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社会转型和文化潮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需要依赖家庭和学校两个微系统进行传导。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社会转型和文化潮流对于家长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家长也会面对着更多的焦虑,这种焦虑会进一步传导给青少年。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变得更为忙碌,进而忽视对青少年的教养和心理健康的关注。一些家长本身就是“低头族”,过度沉迷于电子产品之中,社会转型和文化潮流的叠加效应就通过家庭传导到了青少年身上。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对于青少年来说,教师的影响固然是重要的,但同伴关系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更为巨大。以留守儿童为例,研究发现,一方面,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对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这表明,同伴关系中介了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何妍:家庭和学校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的缓冲保护和积极作用?

俞国良:文化潮流和社会转型的叠加效应,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系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家庭和学校作为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载体,在其中不仅起到传导作用,也能同时发挥保护性作用。如果能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则能防止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在家庭层面,应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升婚姻关系质量和亲子关系质量,这都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在学校层面,则应提高学校的认同感,增加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严惩一切师德禁行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教育学生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杜绝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从而为青少年提供安全的微系统环境,抵御外在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扰。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