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突发事件的话语构建与舆论引导研究
——基于“三亚地震”话题的内容分析*

2021-04-28 05:47王桂丹徐晓枫吴佳林王锡娇郭明瑞
地震科学进展 2021年4期
关键词:三亚舆情舆论

王桂丹 郑 华 徐晓枫 吴佳林 王锡娇 郭明瑞

(海南省地震局,海口 570203)

引言

2019年 8月 20日海南三亚(18.51°N,109.41°E)先后发生了3.3级和4.2级地震。该地震事件当日即引爆舆论,仅新浪微博关于#三亚地震#的微博话题阅读人数便达1.7亿,其中8 661人参加讨论,幸运的是,本次地震舆情并未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通过及时通报事实真相,回应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期待,避免了无端猜测甚至滋生谣言;另一方面得益于近年来我国网民素养的极大提高,在了解事实真相后,能够理性的对待网络话题,理性表达其观点和看法。尽管如此,鉴于本次地震事件在微博引发的极高阅读量和较多话题讨论,地震应急及相关部门仍需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做好地震舆情监测工作,掌握舆情动态,有效开展舆情引导和应对工作。

1 “三亚地震”突发事件传播的话语构建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不断累积的用户数量、社会关注度推动新媒体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传播与扩散渠道。2020年中国新媒体大会,新浪微博高级副总裁、总编辑曹增辉介绍,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社交全媒体平台,微博日活跃用户2.29亿。庞大的用户数量,方便快捷的发布方式,同时具有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已然促使微博成为突发事件传播和舆论形成的首要平台。

本文选择2019年8月20日海南三亚(18.51°N,109.41°E)先后发生的3.3级和4.2级地震,以及由此在新浪微博引起的“三亚地震”相关的话题作为研究案例。一是因为微博作为新媒体舆论媒介典型代表之一,其是中国当前最具影响力和代表力的舆论场,同时新浪微博其参与度和媒体属性遥遥领先于其他新媒体平台,成为主要舆论场;二是本次地震事件本身在新浪微博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度。关于海南三亚一日内先后发生两次地震,在新浪微博中共创建了相关话题12个,经分析可见,这12个话题分别由公众、媒体、政府3大主体构建(表1)。

表 1 微博中“三亚地震”相关话题的传播主体分类统计表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communicators of “Sanya earthquake” related to topics in microblog

话题的发起主体以及发起的话题名称决定了话题的参与和讨论人数,以上12个话题参与讨论的人数及阅读的人次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由人民日报发起的“#三亚地震#”的话题阅读量达到1.7亿,8 665人参与讨论。一方面是由于人民日报本身具有较高的公信力,且能够及时发布地震的相关信息,因此在传播网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三亚地震”话题简洁明了,只说明了地点及发生了什么事情,对于是什么时间、多大的地震未进行提及,给广大网民留下了悬念,由此造成阅读量居高。

1.1 公众的话语构建

一般情况下公众的话语构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问责政府、发布质疑性内容、唤起情感的共鸣;二是现场形容、切身体会、推己及人;三是通过名人效应在舆论中进行引导。而对于本次地震事件公众构建的一个话题“#三亚4.2级地震#”微博发布内容主题分析来看,主要是对政府发表意见、传播地震相关情况与科普知识、表达对与此次地震及未来地震情况的观点。然而,随着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发布信息都能保持自律。通过对#三亚4.2级地震#话语主题的分析,公众面对地震事件发生的突发性,能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如微博用户“你话入我芯”在8月20日19时46分发布的微博“一天两次?会不会让人心慌?大家注意安全”这种推己及人,往往都是表达担心和祈祷,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

图 1 “三亚地震”的话题及讨论人数统计表Fig. 1 Statistical table of “Sanya earthquake” topics and number of people discussions

图 2 “三亚地震”的话题及阅读人数统计表Fig. 2 Statistical table of “Sanya earthquake” topics and reading statistics

1.2 媒体的话语构建

新闻的目的是让人们及时了解、认识、把握现实社会的变动情况,新闻信息传播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实践活动。因此,人们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来,最为关注的是新闻本身,而新闻本身的重要载体即是语言。对于新闻的语言需要具有规范性、准确性、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有吸引力的标题,通过标题就有打开正文内容并阅读下去的冲动。而媒体对于本次事件发起的讨论话题,主要以客观报道权威消息为主,并根据地震引起的舆论话题的发展趋势引导公众、稳定舆情。媒体创建的11个话语主题中#三亚地震#、#海南三亚4.2级地震#、#海南三亚一天两震#话题分别由人民日报创建。在这3个话题中#三亚地震#的话题无论是在阅读量,还是在参与讨论的人数上都遥遥领先。分析发现,一方面由于该话题的名称简洁,即包含了地点和事件,但并未给出具体多大的地震,给广大网民留下了悬念;另一方面三亚作为全球性热门旅游城市,在全球具有相当高的关注度,“三亚”名称作为话题的首词映入网名的眼中,更能引起关注。

1.3 政府的话语构建

政府构建话语主要体现在如何确立政府的公信力。第一是真实性。要客观真实、准确详尽的呈现事件相关信息及数据,保持中立的情绪,提供公众讨论的媒介平台。第二是时效性。作为地震信息传播的官方通道,能够及时的提供有关地震的实况,如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应急救援情况等,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给谣言传播时间和机会。第三是互动性。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为基础,又要与受众进行话题互动。既要不断提高客观表述能力、又要有亲和力,同时还需要有接地气的能力,以加强对话题的互动与掌控力,提高引导质效。如话题#三亚一天两次地震#,客观报道了当日在三亚先后发生了两次地震,且准确描述了相关地震的参数数据。

2 “三亚地震”议题的内容分析与传播解析

对比新浪微博中“三亚地震”议题的传播趋势图(图3)与百度指数中“三亚地震”搜索指数趋势图(图4),“三亚地震”议题在新浪微博中的传播过程与百度指数中各大网民的搜索指数基本吻合。因此,对于新浪微博中“三亚地震”议题的传播研究具有实质性的意义。笔者通过将新浪微博中“三亚地震”议题传播的功能划分为信息播报、情感表达、传播区域3个方面,来探究微博对地震信息及地震舆情信息在传播学层面上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传播特点与传播功能。

图 3 微博中“三亚地震”议题趋势图Fig. 3 Trend chart of “Sanya earthquake” topic in microblog

图 4 “三亚地震”百度搜索指数趋势图Fig. 4 “Sanya earthquake”Baidu search index trend chart

2.1 “三亚地震”议题的传播功能与内容主题分析

2019年8月20日15时26分—9月10日15时26分期间,全国共产生2 976条信息,信息量最高峰出现在8月20日,当天共产生1 864篇相关讯息,事件源头于8月20日17时10分发布在时尚周刊上,后经一手Video进行传播。新浪微博中“三亚地震”话题的传播经历了形成期、爆发期、消散期和平息期的舆论传播周期模式。为了更加符合舆论的传播规律与特点,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及用户活跃和反馈率时间分布特点,选取每天8:00—10:00、12:00—14:00、17:00—20:00、22:00—24:00[1]。根据这4个时段,以“三亚地震”为关键词的微博原创数量、转发量以及评论反馈率最高。以8月20日10时48分三亚发生3.3级地震为时间起点,到19时34分人民日报新浪微博发布话题促使舆论达到最高峰,微博舆论开始形成,此后,微博评论数开始走下坡路,最终在23日平息。事件爆发期走势如表2所示。

表 2 “三亚地震”事件走势统计表Table 2 Statistical table of “Sanya earthquake” event trend

2.2 “三亚地震”议题的敏感信息

微博舆论事件的关注热点主要分为事件话题性质和事件中所涉当事人的职业类型两个方面[2]。在突发地震灾害时,特别是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紧急救援、应急处置阶段,公众舆论的关注点都会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3]。通过对本次三亚地震话题微博网友发表的观点分析,其中58.78%的网友关注的是三亚一天两次地震(图5)。而在这些观点中,通过对发布内容语气的揣摩、表情符号的内涵以及发布的图文等设定的判定标准判断,以及对发布者关于事件感情基调的区分,内容的提炼、归类,发现新浪微博中“三亚地震”议题普通网友发表的主观情绪中敏感信息占了78.26%,而非敏感信息仅占21.74%(图6),由此可见,舆情风险较大。

图 5 微博网友观点分析图Fig. 5 Analysis chart of microblog netizens’ opinion

图 6 微博网友情感分析Fig. 6 Emotional analysis of microblog users

2.3 “三亚地震”议题的传播区域

在三亚地震中,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遍布全国,以省级区划为单位,首次发布信息较大的依次为海南省432条、广东省314条、北京市246条、江苏省209条和浙江省203条(图7)。中西省份此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量较低。海南作为事发地,其网友关注最多是必然。北京作为首部,是政治中心、文化敏感地带,其关注的人数显然多于全国其他地方。广东作为与海南仅隔一个琼州海峡,遥遥相望的临省,其关注的人数相对来说比其他地区的人数要多,江浙作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网络舆情的传播量大。

3 地震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启示

3.1 地震应急管理的基础性作用

学者张雅丽指出,网络舆情就是民众的主观反映迁移到网络“土壤”的外在表现。几千年来,舆论总是与人们的生活相伴相随,并对社会发展产生或大、或小、或深、或远的多样影响。舆论的爆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想真正了解、管理和引导舆论,就必须了解舆论的传播规律。对于地震行业舆情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涉震类舆情,本身地震具有突发性,且其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二是地震谣言舆情,在一次地震发生后,由于信息传播的偏差性,往往会由此次地震所引发的其他地区发生地震谣言的舆情[4-5]。但其也有一定的规律,如突发性、发展时间短、社会影响恶劣、发展不稳定性及不易管控等。

图 7 网络舆情传播区域Fig. 7 Network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area

“三亚地震”舆情应对充分体现了地震应急管理的基础性作用。一是注重数据获取。包括通过地震监测台网第一时间获取最为客观、全面、准确的地震监测数据;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对舆情的内容、时间和范围,并对数据信息进行核查。二是坚持及时、全面、客观回应原则。第一时间发现相关舆情,实现快速响应,切实提高主动发现、主动研判、主动导控负面舆情,信息公开透明,不规避、瞒报隐报相关事实的信息,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三是开展联动互助。媒体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与公众之间的纽带,既能够影响政府的工作,又能被政府所影响,同时还具有可以引导公众的特殊功能,既能引导又能迎合[6]。与媒体的良性联动合作,属于地震应急管理在舆论阵地的工作范围,且作用重大。

3.2 持续舆论引导

地震具有突发性,其所带来的伤害不仅仅限于严重的生命财产伤害本身,也会对公众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更有别有用心者浑水摸鱼,甚至借机炒作,中伤党和国家,给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地震应急管理部门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增强引导的感染力、用事实和数据对公众进行积极的舆论引导,避免危害结果的产生。

实事求是,客观事实引导。客观事实的引导要注重时效性。地震发生后,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地震发生后地震的相关参数、房屋受损情况、救援情况、人员伤亡以及余震情况,作为地震主导部门首先要秉承事实,客观的回应,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及时向社会公众回应相关事实。明确告知媒体和公众,不能主观推测[3],对在解释地震等专业性的问题时,可充分利用模型、动画演示、图示等转变成公众能够听得懂的形式进行讲解。

以人为本,分段持续引导。在地震突发期舆情引导主要以地震的震情灾情、应急动态和余震信息为主,通过增加地震科普知识、地震谣言的识别等宣传,以满足公众对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乱时的心理需求[7],避免公众被谣言所蒙蔽,造成以讹传讹,引起社会的恐慌;地震延续期以包括震情灾情、现场处置、地震科普、悼念活动等,通过现场感增加与公众的互动;地震重建期设置本次地震相关专题,发布应急工作、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本次地震的总结性的专题报道等。持续的舆论引导、调控,始终让地震部门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3.3 适时地震科普宣教

地震突发事件因其特殊性,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带来巨大流量,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适时进行地震科普宣教[8-9],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内容可包括地震如何发生、余震的情况及科学原理、应急救援措施、人员安置及物质补给情况、自救互救与应急避险知识、地震谣言的识别等。宣教形式可灵活多样,根据地域性的特点配以当地语言文化的特色制作相应的科普作品等。通过宣传,减少公众的误解,将地震舆情发生和进一步发酵的概率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场地,增强了公众发声的影响力,显现出公众对相关问题的观点态度,同时也为相关部门更好的为公众服务提供了参考和意见。作为地震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到切实提高舆情主动发现、主动研判、主动导控能力。一旦出现舆情,不能一味的采取沉默应对做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回应公众的舆情关切,提高地震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同时及时准确地进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三亚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三亚的海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