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拌种剂对水稻蓟马、稻飞虱、恶苗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2021-04-28 02:27梅爱萍
农业工程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噻虫嗪酰胺出苗率

梅爱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植保植检站,江苏 邗江 225100)

近年来,随着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技术被大力推广,水稻拌种技术作为一项有效措施越来越被广大农户接受和使用。为了解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地区常用的几种拌种剂对秧苗的影响和对水稻田稻蓟马、恶苗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于2017 年开展了田间拌种药效试验,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条件

试验地点选在槐泗镇许巷村,田间地势平坦,灌溉条件好,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34.15 g/kg,pH 值7.57,土质为壤土。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910;栽培及田间水肥管理条件相同。

1.2 试验设计

各处理使用药剂与用量详见表1。

表1 各处理区用药品种及剂量

1.3 用药方法

拌种:机械拌种,5 月21 日,即播种前1 天,将每个处理2.5 kg 待拌水稻种子加入拌种机,药剂按种子重量的3%兑水调成浆状液,倒入拌种机中,使药剂与种子充分混合均匀,摊开晾干2 h[1]。

播种:5 月22 日落谷在机插秧塑盘内,各处理设置22 个秧盘,并单独设置1 盘100 粒种子的秧盘观测出苗率。先在秧盘内均匀放置基质,然后播种,再以基质覆盖,置于秧板田后,用无纺布覆盖,15 天后揭开无纺布炼苗[2]。

1.4 调查时间和方法

调查时间与具体方法详见表2。

表2 调查情况表

1.5 防效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时间与出苗率

试验于5 月22 日播种,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虫嗪FS处理后在播后5 天出苗,其余各处理均为播后6 天出苗。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虫嗪FS、25%噻虫嗪·咯菌腈·甲霜灵FS和22%噻虫嗪·咯菌腈FS 三种药剂处理的出苗率均高于空白对照,而60%吡虫啉FS+28%异噻菌胺·肟菌酯FS 的出苗率仅为66%,低于空白对照。出苗时间与出苗率详见表3。

表3 各处理出苗时间与出苗率

2.2 秧苗生长情况

药剂处理对地上部分的影响: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虫嗪FS、60%吡虫啉FS、28%异噻菌胺·肟菌酯FS、25%噻虫嗪·咯菌腈·甲霜灵FS 和22%噻虫嗪·咯菌腈FS 处理后的株高分别为11.18 cm、11.25 cm、12.14 cm、11.67 cm,地上部分鲜重分别为1.71 g、1.82 g、2.03 g、1.95 g,均低于空白对照。

药剂处理对地下部分的影响: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虫嗪FS 和22%噻虫嗪·咯菌腈FS 处理的根长分别为4.06 cm 和4.22 cm,长于空白对照。22%噻虫嗪·咯菌腈FS 处理的地下部分鲜重为0.56 g,比空白对照重0.07 g,另外3 个药剂处理均低于空白对照。

结果表明:4种药剂处理抑制秧苗地上部分生长,22%噻虫嗪·咯菌腈FS 对秧苗地下部分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详见表4。

表4 秧苗生长情况

2.3 蓟马防效

试验区未发现蓟马为害。

2.4 飞虱防效

试验区未发现飞虱为害。

2.5 恶苗病防效

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虫嗪FS 和60%吡虫啉FS+28%异噻菌胺·肟菌酯FS 对恶苗病防效达100%,25%噻虫嗪·咯菌腈·甲霜灵FS和22%噻虫嗪·咯菌腈FS防效均为80%,详见表5。

表5 秧苗期恶苗病防效

3 结论

4 个处理对水稻生长安全,田间无药害发生。出苗时间在播后5~6 天,处理区与未处理区相当,对出苗时间无影响。13%噻呋酰胺·咯菌腈·噻虫嗪FS、25%噻虫嗪·咯菌腈·甲霜灵FS 和22%噻虫嗪·咯菌腈FS 处理后出苗率较高,有利于出苗;60%吡虫啉FS+28%异噻菌胺·肟菌酯FS 对出苗有一定影响。

4 种药剂处理抑制秧苗地上部分生长,主要是影响株高和地上部分鲜重。22%噻虫嗪·咯菌腈FS 处理对秧苗地下部分生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可明显看出盘根效果较好,根系白而长、次生根多、活力高,有利于机插秧的活棵,降低机械损伤对秧苗的影响。

4 种药剂对恶苗病均有较好防效,达80%以上,但总体来说,试验期间恶苗病发生情况较轻,防效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猜你喜欢
噻虫嗪酰胺出苗率
手性磷酰胺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合成α-芳基丙醇类化合物
N-(1’-苯乙基)-吩嗪-1-酰胺对H1299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初探
双酰胺类杀虫剂及其应用市场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前景
早播条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与种衣剂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噻虫嗪在农田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①
不同提取净化对水产品四种酰胺类农药残留的分离影响
竹醋对噻虫嗪防治紫薇长斑蚜的增效作用研究
30%噻虫殝悬浮剂防治梨木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谷子免间苗技术的土壤水分阈值研究
淹水对萌发状态杂交稻出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