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兰,杨遥遥,许胜伟
(1.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2.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91)
粮食产后系统是整个粮食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连接着粮食生产与消费,以生产过程的终结为起点,以消费过程的起点为终点,具体包括收获/收购、清理、干燥、储存等一系列环节。我国粮食产后系统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农业合作社、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积极参与粮食产后收储,共同构建起多元化的粮食产后收储体系,并进一步形成了不同的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如何综合评价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通过综合评价结果的比较,引导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按照现代农业标准不断改进,以形成减损、保质、增效、生态的机械化收储技术模式,是现代粮食产后处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粮食产后的清理、干燥、储藏等环节众多,技术装备多样,技术模式复杂。现有研究多侧重于考察粮食产后收储的单一环节,全程地、系统地对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的研究较少。基于此,以综合评价为目标,研究粮食产后收储技术分类及技术评价指标,从减损、保质、增效、生态的角度出发,构建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南方地区储备粮库稻谷收储技术模式为案例进行应用验证。
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综合评价依赖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建立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指在选择指标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评价行为准则,它是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指导评价工作的一般原理。指标选择不仅需要具有普遍适用性,体现活动共性,还应注意与研究对象相结合。由此,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如下:一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不能主观臆断,既要符合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实际,能够客观地反映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内涵,并能够较好地量化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综合水平。二是完备性原则。完备性原则要求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信息量既必要又充分,多一个指标就会造成信息的重叠,少一个指标就会使得信息不充分,各个指标相互独立,每一个指标代表着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某种特点,从而使得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综合水平。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要求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指标设置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地,指标数据能够通过实际的具体统计资料、抽样调查或直接从有关部门获得;且在实际调查和评价中,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指标数据必须可量化、可进行。四是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具有纵向可比性以及横向可比性,以增加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综合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指标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特点,借鉴粮食产后收储过程中的共性特征,以便能够进行比较分析。
依据科学性、完备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比性原则,构建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的目标,不是罗列出影响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若干因素或指标,而是建立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全面描述和评价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综合水平提供必要的尺度。首先设置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设置二级指标。其中,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细化描述,是对被评对象的特定质量和价值实施评价的切入点。二级指标的评价内容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够准确反映评价指标的内涵,二是能够从程度或数量上进行度量;否则将会影响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具体地,首先罗列出尽可能详细的初始评价指标。然后,经过反复论证,征求不同专家的意见,对最初设计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和简化,最终设计出了具有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指标权重是各个指标因素在评价过程中重要程度的反映,是指标相对重要性的一种综合度量。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目前,国内外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将近10种,大致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主观赋权法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得到的指标权重,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客观赋权法依赖于样本数据进行客观计算获得指标权重,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熵权法等。主观赋权法主要取决于专家们的知识结构和经验阅历,该方法可有效地解决指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指标权重的确定问题,但其权重分配的可靠性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客观赋权法根据一定长度的历史数据进行计算获得指标权重,相对客观,但计算方法复杂,其通用性和操作性相对较差,指标权重确定后仍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涉及收获、清理、干燥、储存等多个环节,涉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多种要素,情况复杂,很难采用客观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因此,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权重值。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指标权重时,首先要把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基于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权重。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权重见表2。
采用定性分析法确定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评价标准。首先,运用现代农业发展目标与要求、统计数据和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分别用5分、3分、1分表示。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见表3。
表3 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其次,确定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的阈值标准。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的阈值标准是衡量系统目标达到的尺度,即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各项指标应该达到的数值标准。对于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的阈值标准的设定,运用统计数据分析、地区经验等方法,确定各等级状态值的含义,其中,高等级下限是60%以上的较高权重的评价指标打分不低于4,其他指标打分不低于3;中等级下限是50%以上的较高权重的评价指标打分不低于3,其他指标打分不低于2。各个指标所得分数乘以相应的权重,然后求和,得到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的阈值标准。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的阈值标准见表4。
表4 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的阈值标准
根据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的阈值标准,构建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评价标准。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评价标准见表5。
表5 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的评价标准
以南方储备粮库稻谷收储技术模式为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淘汰掉不存在和不合理的收储技术模式,对现有收储技术模式进行保留,具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技术落后但有一定使用基础和条件的收储技术模式;二是现有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收储技术模式;三是虽然没有被应用过,但技术比较先进且有巨大潜力的收储技术模式。通过淘汰和筛选,最终获得储备粮库稻谷收储技术模式共7种。按照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方法,基于储备粮库稻谷收储技术模式的技术集成以及技术装备,分别对储备粮库稻谷收储技术模式的功能性、效益性、安全性、生态性以及适宜性进行评价,并选取评价得分等级为优的模式作为推荐示范模式。由表6可见,储备粮库稻谷收储技术模式中,优等级模式共有3种,分别为南方安全水分稻谷低温储藏模式、南方安全水分稻谷氮气气调储藏模式和安全水分稻谷内环流储藏技术模式。这3种模式更符合现阶段储备粮库稻谷产后收储减损、保质、增效、生态的目标。
表6 储备粮库稻谷产后收储技术模式应用评价结果
针对我国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研究缺乏等问题,构建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案例研究。一是构建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及模式评价标准。深入调研粮食产后收储环节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要求,研究粮食产后收储技术分类、技术评价指标筛选理论,从功能性、效益性、安全性、生态性和适宜性5个方面考察粮食产后收储技术模式,同时选取实用性、先进性、适配性、收储总成本、收储损失率等13个指标作为具体的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理论确定指标权重,并确定模式的评价标准。二是以南方储备粮库稻谷收储技术模式为例,对南方储备粮库稻谷收储技术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南方储备粮库稻谷收储技术模式中,评价得分等级为优的模式共有3种,分别为南方安全水分稻谷低温储藏模式、南方安全水分稻谷氮气气调储藏模式和安全水分稻谷内环流储藏技术模式,这3种模式更符合现阶段储备粮库稻谷收储减损、保质、增效、生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