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菲
(厦门大学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5)
高血压属于临床一类较为常见的疾病,多见于老年群体,是指收缩期或(和)舒张期的动脉血压值升高超出正常值,当前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即可确诊[1]。患者病情控制不佳能引起心血管病,其中心衰最常见。高血压伴心衰患者病死率较高、治疗难度较大且预后较差,会给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较重负担。高血压伴心衰患者多伴随程度不一负面情绪,如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等,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其治疗依从性,进一步加重其病情。因此,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对改善其负面情绪有着重要意义。适应性心理护理指的是结合患者心理特征制定出的一类护理方案,经研究证实能缓解高血压患者的不良情绪[2]。本文现对本院收治的高血压伴心衰患者总共60例开展研究,分析予以该类患者适应性心理护理对其负性情绪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选取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伴心衰患者总共60例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包含30例,纳入标准:(1)均与《内科学》(第9版)[3]中有关高血压和心衰的诊断标准相符;(2)年龄≥18岁;(3)具备正常的理解及交流沟通能力;(4)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存在药物或者酒精依赖史者;(2)存在恶性肿瘤者;(3)伴精神、认知或者心理障碍者;(4)近期有重大创伤史或者手术史者;(5)重要器官存在功能障碍或者衰竭者;(6)存在呼衰者;(7)处在妊娠或者哺乳阶段女性;(8)拒绝或者中途退出研究者。本研究得到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同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即护士按照医嘱提供降压和强心等对症治疗,做好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监测,并讲解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出现异常及时通报医师予以处理。
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加以适应性心理护理,内容如下:(1)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护士于患者入院后详细掌握其基本信息,和患者面对面、一对一沟通,客观、准确评估其心理状态,便于提供针对性心理护理。(2)建立起和谐、信任护患关系:护士应迅速、准确、有序对患者开展对症护理,尽量控制其病情,提升其内心的安全感和对护士信任感。详细、耐心解答患者的各项问题,说明医师正对其疾病开展科学、有效救治,便于及时建立起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3)个性化宣教:护士通过文字、宣传手册、多媒体、视频、海报、单独宣教和集体讲座等多种方式给患者普及高血压、心衰有关知识,积极解答患者和其家属提出的各项问题,予以耐心、详细解答,提升其对自身病情的认知。对内心敏感、多疑、脆弱和情绪悲观患者,需维持和蔼、亲切态度和其交流沟通,使其充分感受到来自护士的真诚关怀。(4)提供社会和家庭支持:护士应充分掌握患者社会和家庭关系,鼓励患者身边的家属以及朋友给患者提供有效社会支持,多陪伴和探视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周围人的关爱与温暖,平稳其情绪,缓解其内心孤独感,帮助其主动转变自身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
两组干预时间均为4周。
(1)负性情绪:分别在干预前后经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5]对两组开展评估,HAMA、HAMD均采取0-4分的5级评分方法,0分即无症状,1分代表轻度,2分代表中度,3分代表重度,4分代表极重度,总分0-56分,分数越高,即症状越严重,HAMA评分>14分代表存在焦虑,HAMD评分>17分代表存在抑郁。
(2)睡眠质量:分别在干预前后经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6]对两组开展评估,内容涉及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以及日间功能紊乱等项目,总分0-21分,分数越高,则睡眠质量越差。
(3)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梗和心源性休克等,统计两组出现各类心血管事件的人数占比。
经SPSS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代表,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代表,行t检验,将P<0.05作为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相比[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相比[n(%)/±s]
?
干预前,两组HAMA及HAMD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及HAMD评分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HAMA及HAMD评分相比(±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的HAMA及HAMD评分相比(±s,分)
?
干预前,两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以及日间功能紊乱方面的PSQ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维度PSQI评分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的PSQI评分相比(±s,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的PSQI评分相比(±s,分)
?
观察组的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梗和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事件出现比对照组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血管事件出现情况相比[n(%)]
高血压出现机制暂未完全明确,多认为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心理状态等紧密相关。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开展护理期间需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患者病情控制不佳会引起心衰等并发症,危及其生命[7]。对同时存在高血压和心衰的患者而言,其病情易反复,治疗期间需承受较重心理压力,这些负性情绪会加重其病情。因此,需对患者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以往开展护理期间内容比较单一,仅为护士遵医嘱进行护理,存在一定局限性,未重视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等各个层面需求,使得护理效果不够理想,当前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及临床的需求[8]。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干预后的HAMA和HAMD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经适应性心理护理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原因是该护理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其认为机体主观能动性会对健康状态产生一定影响,注重患者心理和精神等多个层面需求,给患者提供出更多情感上的支持,能消除其负面情绪。除此之外,护理期间能使患者更深入了解自身疾病,消除因担忧疗效等引发的负面情绪,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疾病。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干预后的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经适应性心理护理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考虑原因是护理期间指导患者维持良好积极的心态,树立起对治疗的清醒认知与理性规划,维持平稳、良好情绪,能促进其睡眠。高血压伴心衰患者因心率增快和心肌耗氧增多,易产生各类心血管事件。因此,需要做好治疗期间各类心血管事件的预防工作[9]。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出现少于对照组,这和李彦珠[10]等研究中结果一致,说明经适应性心理护理能减少各类心血管事件出现,原因是良好睡眠状态能确保机体得到充足休息,维持精力充沛,使患者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治疗,从而获得理想疗效,防止不良事件出现。笔者认为,适应性心理护理能提升护理安全性,使患者充分感受到护士责任心以及专业性,提升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助于护患之间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关系,更符合患者和当今医疗模式发展的需求。
综上所述,予以高血压伴心衰患者适应性心理护理能减轻其负性情绪,改善其睡眠质量,减少心血管事件出现,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