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摘要】新时期调整发展理念与优化发展策略已经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研究提出“理念引领、空间融合”的研究视角,从发展动力、区域格局、产业转型、空间优化、交通引导、品质提升等六个方面提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策略和方法,为常州经开区横林、崔桥板块的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提供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时期;规划理念与发展策略;常州经开区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10.021
1、研究背景
常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以后,戚墅堰、丁堰、潞城、横山桥、横林、遥观等街道和乡镇共同成为了常州经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横林、崔桥板块地处常州东大门,与无锡毗邻,沪宁铁路、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与该区域二级公路形成便捷的交通路网,使该区域成为承东启西、接南北的重要枢纽。随着常州经开区的正式成立,该区域在产业、功能、空间等方面都将面临着新一轮的重要发展机遇。原有建成区域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尽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新常态背景下各类资源已经难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在城镇功能完善与空间风貌塑造上,也已经难以适应常州经开区对其在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功能提升、空间优化等方面的要求。
2、规划理念与发展策略
横林板块、崔桥板块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应把握“理念引领、空间融合”的发展理念和策略,综合运用“智慧城市”、“公交优先”等先进规划理念,带动区域创新、转型、升级发展,保障城镇与产业相互融合、作为常州经开区的副中心和东南门户,为各大板块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2.1动力:把握新机遇,寻求新动力,谋划新思路
把握好长江经济带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的国家战略机遇。探索和创造适合横林、崔桥两大板块发展的苏南模式3.0发展新动力,促进地区进一步转型升级。综合考虑政策导向和现实条件,探讨依托横林、崔桥板块对接沪宁区域创新走廊、沿江内生创新走廊,打造区域传统块状集聚经济创新示范平台的可能性。关注两大创新走廊融合的新需求,谋划横林板块电子商务、大宗物流等生产性服务突破发展、及为区域产业板块生活服务配套的功能提升新思路;谋划崔桥板块绿色家居这一内生传统产业后向自主创新、产业链延伸;发展新兴的轨道维保基地,实现产业创新升级的新思路。
利用好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平台。探讨利用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鼓励创新优惠政策,合作对接,发展创新功能。
2.2区域:打造创新战略节点门户,推动周边融合发展
随着长三角核心区功能网络化,作为沪宁区域创新走廊、沿江内生创新走廊融合战略节点常州门户的横林、崔桥板块具有创新发展的区域条件,也有着作为常州经开区副中心内生创新发展的转型需求,有条件着力打造为常州经济开发区长三角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的东向门户板块。本次规划结合经开区副中心、东向创新门户的区域定位,构建跨区域创新的产业、交通、生态、空间协调策略,协调与周边区域,特别是与遥观、洛阳、横山桥、石塘湾、杨市镇等城镇的融合发展,以常锡门户地区融合发展推动整体板块创新发展,多层联动,打造创新战略节点门户。
2.3产业:促进产业功能转型,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结合横林生产服务业发展、崔桥工业区的创新转型升级,重新谋划两大板块的整体功能定位和产业体系。从产业功能角度推动横林板块由工业服务配套型城镇向综合服务型城市转型、推动崔桥板块由传统工业型园区向创新型园区提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规划重点关注研发、生产性服务与工业生产空间布局关系,建立创新平台体系,打造轨道维保新兴产业基地,提升整车与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能力,与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形成联动;促进传统强化地板产业链环节升级,保留高附加值地板生产,集聚企业总部和研发设计、产品营销、品牌推广、展示展览等服务部门,探索智能家居产品的设计和服务。
2.4空间:重塑总体空间结构,强化城镇建设
提出总体空间结构,完善中心体系,提出各板块组团发展定位、路径。运用交通引领、生态规划理念,合理提出用地布局方案。借助多规信息平台,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
重塑总体空间结构。在空间整合方面,加强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互动研究,推动横林、崔桥两个板块产城协调发展,以道路、交通、产业、居住、生态等对接,推动横林镇区城市功能辐射至周边市镇,实现与崔桥板块及西部的特种结构材料产业园板块的产居协调融合。空间要素支撑上实现横林从工业型城镇向综合服务城镇的转型,按照常州经开区副中心的功能体系和布局需要,从全局发展层面重新整合横林区域发展要素资源,优化功能布局架构,提出统筹横林、崔桥乃至西部特种结构材料产业园板块的总体空间结构方案,并提出合理的用地布局方案。
强化城镇中心体系建设,提升生活品质。完善横林城镇中心功能、业态类型,增加文化、康体等休闲设施规划布局,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条件,引导高素质人才向镇区集聚,推动周边村民逐步向市民化转变,实现作为经开区副中心的服务功能。加强商业、文化、体育、教育等服务设施在组团、社区层面的均等化布局,优化布局层次,建设宜居新城。明确各组团功能定位,提出发展路径。在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对城市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组团,并提出各组团的发展目标、路径和政策引导。
2.5交通:引领土地合理利用,优化提升绿色交通体系
落实区域综合交通规划,争取城际铁路在板块内的落地。加强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研究。借鉴TOD开发模式经验,结合规划轨道交通站点、主要公交站点,合理策划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土地效益;并结合现状已经落地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商业中心等人流集散点,完善邻近公交站點的选址设置。
健全绿色交通体系。采用公交优先理念,结合常州经济开发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重点加强横林、崔桥板块与东方新城板块、戚墅堰老城区等经开区其他各片的交通联系,促进轨道交通、快速公交、普通公交在各主要站点无缝衔接,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公交出行便捷度。采用慢行优先理念,建立完善的绿道网和人行步道体系;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加强公共自行车规划点和主要公交站点的衔接关系。
加强与城市规划道路网的衔接关系。完善路网体系,促进板块内部道路网实现快慢分流、客货分流。结合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支路网密度。
2.6品质:建设精致城市,打造特色空间与精品地段
实现顺通路商业街与周边商业街道的设施一体化,推进明清街商业区商贸业态提档升级,加强对横林镇区教育、医院、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等生活设施配套的建设引导。除了完善功能和设施布点,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以外,进一步加强开发强度的规划引导,塑造活力、有序的城镇中心形象,全力打造经开区城市副中心。
加快实施运河两侧沿河景观文化提升工程,全面打造运河横林段景观文化长廊。完善横林、崔桥板块绿地系统。增设布局合理的景观性大道,优化常州东南门户城市形象;建立完善的绿地公园体系,结合运河滨水绿廊,形成网络化的绿地布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