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不同模型预测低碳Fe–Ni 合金等离子熔覆层的冲击韧性

2021-04-26 07:44胡明强胡永俊李蓝特邹小风李风舒畅
电镀与涂饰 2021年6期
关键词:冲击韧性覆层时效

胡明强,胡永俊,李蓝特,邹小风,李风,舒畅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等离子熔覆伴随着许多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如熔化、凝固、固态相变、热辐射、热对流等。不同的工艺参数,比如喷头移动速率、熔覆电流、离子气流量等都会对工件产生影响,并且有些工艺参数的影响较大。若要获得较好的工艺参数,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试验,阻碍了等离子熔覆的快速发展。

在数据处理方面,应用广泛的神经网络是一种通过BP(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网络,是快速实现流程优化的方法之一。通过不断的训练与学习,它可以自动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映射关系,非常适用于阐述等离子熔覆工艺参数与涂层性能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周建忠等[1]针对BP 算法中存在的收敛速率慢、全局搜索能力弱等问题进行优化,设计了进化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从而建立了激光熔覆的BP神经网络。该算法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不大于2.14%。杨友文等[2]基于熔覆层形貌质量、激光功率、扫描速率等也建立了BP 神经网络,预测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不大于4.6%。彭竹琴等[3]利用反馈式神经网络预测硼铸铁等离子熔凝层的硬度,预测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小于4.3%。

本文在高锰钢表面通过等离子熔覆制得低碳Fe-Ni 合金涂层,并采用不同模型来预测熔覆工艺参数对涂层冲击韧性的影响,为等离子熔覆层的制备提供理论指导。

1 实验

1. 1 材料

基材为块状Mn13 钢(Si 0.30% ~ 1.00%,Mn 11.00% ~ 14.00%,C 1.10% ~ 1.40%,P≤0.07%,S≤0.05%,Fe 余量),尺寸为55 cm × 10 cm × 5 cm,经过水韧处理后通过砂轮机打磨至光亮,再用丙酮溶液或酒精洗涤,最后用吹风机烘干。通过雾化法得到本文所用粉末(Ni 18.25%,Co 9.10%,Mo 4.93%,Si 3.00% ~4.00%,Mn≤0.10%,C≤0.03%,Fe 余量),在熔融状态的18Ni(300)马氏体时效钢中额外加入3% ~ 4%的硅粉以提高粉末的流动性,再采用高压气体将它们直接破碎为细小的液滴,然后快速冷凝成粉末,粒径均在45 ~ 110 μm 范围内。

1. 2 试样的制备

为了建立数据库,首先在不同工艺参数下制备熔覆层。选取3 个影响较大的因素设计了如表1 所示的试验,其他参数为:喷距8 mm,进料气流量2.5 L/min,重叠率30%。将粉末装入德国制造的Castolin Eutectic 等离子熔覆机,固定基体,设置好工艺参数后打开送粉开关,喷头移动到预设位置,同步送粉,在基体上沿S 形轨迹,熔覆平行的6 ~ 7 道涂层。

表1 不同操作参数下等离子熔覆试验Table 1 Plasma cladding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operation conditions

等离子熔覆中心温度约为3 000 °C,而基体温度为室温,温差极大,极易由于热应力而产生热裂纹,因此第一道只预热基体,不参与后续检测。熔覆完成后,将线切割好的试样放入热处理炉中进行固溶,随炉升温,达到820 °C 后保温1 h,再放入水中冷却至室温。在固溶时要分开摆放,否则在淬火时有可能改变试样尺寸。水冷后再进行时效处理,即将固溶后的试样分别放置在300、400、500 和600 °C 的热处理炉中保温5 h,随后空冷。加上不进行时效,总计45 组试验,以它们的结果作为神经网络数据库。

1. 3 冲击韧性的测试

利用砂纸和金刚石抛光膏对试样进行打磨,以去除表面污渍。采用JB-S300 数显式摆锤击试验机测试冲击韧性。将试样摆放到冲击口,V 形缺口背向摆锤一侧,选用冲击能量为150 J 的小锤作为冲击锤。

1. 4 实验原理

线性回归模型先假设预测值与特征值之间存在单调性,再构建如式(1)所示的损失函数。

损失函数求解,得到线性回归方程(2)。

BP 神经网络一共有3 层结构,分别是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神经元组成为4-10-1。通过Python语言编程,设置a、b、c、d四个可输入参量,分别为等离子熔覆电流、喷头移动速率、离子气流量及热处理温度。将冲击韧性作为输出。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如图1 所示。

鉴于BP 网络在训练过程中容易陷入局部最小误差函数值,导致网络的预测精度较低[4],于是引入粒子群算法(PSO)进行优化[5-11],简化过后的学习过程如图2 所示。

在PSO-BP 模型中,粒子都被赋予一个适应度值,每个粒子都有一个速度v来确定其方向和距离。算法迭代之后最优解的单粒子被称为个体极值,而最优解决方案获得的粒子群被称为全局极值。算法的基本特征表达式如式(3)和式(4)。

图1 BP 神经网络拓扑结构Figure 1 Topological structure of BP neural network

图2 PSO-BP 模型学习流程Figure 2 Learning process of PSO-BP model

随机设定粒子的初始值,种群范围由BP 模型的数据设定。如图3 所示,在搜索全局最优解时,适应度会不断降低,直至最低值,冲击韧性在迭代76 次后收敛于0.037。

图3 适应度随迭代次数的变化曲线Figure 3 Variation curve of fitness value of the model with the number of iterations

惯性因子w由Shi 提出的惯性因子线性递减法(LDW)[12]计算所得,如式(5)所示。

学习因子c1、c2和种群规模由经验设定。根据迭代算法[13]更新速度v和粒子x。再采用粒子群算法全局搜索BP 网络预测的最优适应度,得到对应的粒子。以粒子本身作为新BP 网络的初始参数,即权值和阈值。

PSO-BP 模型的参数设定如下:种群规模20,种群设置为[-5,5],迭代次数100,惯性因子w0= 0.9,wt= 0.4,学习因子c1=c2= 1.5。

2 结果与讨论

2. 1 热处理温度对冲击韧性的影响

采用日本制造的Smartlab 9kW 高分辨X 衍射仪(XRD)确定1 号试样分别进行不同热处理后所得熔覆层表面的相组成。从图4 可知,未进行时效的涂层的相组成主要为α-Fe,以及一定数量的Co3Fe7和铁镍化合物。300 °C 时效后出现少量CoFe,涂层组织因此得到强化。400 °C 时效后还出现Ni3Mo 和Mo0.25Ni0.75,这两种钼镍化合物以第二相颗粒的形式存在于晶界中,对涂层组织具有很大的强化作用。相比300 °C 时效,400 °C 时效后析出强化相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多。500 °C 时效后涂层的主要相组成相比于400 °C 时效,多了Ni3Ti 这种新化合相,而且Ni3Mo 相的衍射峰强度有所增加。600 °C 时效后相成分发生明显变化,Ni3Mo 有所减少,Ni3Ti 这种强化相消失,此外多了Fe2Mo 这种新相,这是温度过高所致。

图4 经过不同温度时效后熔覆层的XRD 图谱Figure 4 XRD patterns of claddings after being ag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从图5 可见,温度对与冲击韧性有一定的影响,冲击韧性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而上升,这主要是因为金属间化合物颗粒(如Co3Fe7、Fe0.64Ni0.36、Mo0.25Ni0.75)随着温度升高而析出。温度超过500 °C 韧性略微下降,主要由于金属间化合物颗粒逐渐溶解且晶粒也开始变粗[14-15]。

图5 不同条件下所制熔覆层的冲击韧性Figure 5 Impact toughness of coatings cla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2. 2 线性回归模型

由于冲击韧性随着时效温度升高而升高,在预测冲击韧性时,线性回归模型稍微准确。从表2 可知,冲击韧度与时效的线性关系较为明显,相对误差也偏小。经过线性回归方程多次模拟的相对误差均值为7.06%。但是由于数据集未进行降噪处理,在多次模拟时会出现误差突然增大的现象,而且线性回归模型仅适用于具有线性关系的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6]。

表2 冲击韧性的实测值与采用线性回归得到的预测值Table 2 Measured impact toughness in some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corresponding values predicted by linear regression

2. 3 BP 模型

为了防止模型因为不一定具有线性关系而产生误差,更具普遍性,进一步采用BP 神经网络来进行模拟预测。从45 组数据中随机抽取5 组用于验证,剩余40 组用于训练模型。从表3 可知,经过多次模拟后得到的BP 模型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6.12%。但明显能看出BP 神经网络具有偶然性,由于权值与阈值不稳定,相对误差陡然增大一次。因为用于模拟的数据不够充足,BP 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所以该模型还不成熟,不能用于实际试验预测中。

表3 冲击韧性的实测值与采用BP 模型得到的预测值Table 3 Measured impact toughness in some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corresponding values predicted by BP model

2. 4 PSO-BP 模型

为了解决由于缺少大量数据而无法得到良好优化的BP 模型的问题,通过引入粒子群算法对BP 模型进行优化,以稳定其权值和阈值。从表4 可知,PSO-BP 模型的预测值与试验数据较为接近,经过多次模拟后的相对误差的均值为3.03%。

表4 冲击韧性的实测值与采用PSO-BP 模型得到的预测值Table 4 Measured impact toughness in some experimental groups and corresponding values predicted by PSO-BP model

2. 5 不同模型的比较

从表5 可知,线性回归模型适用于预测具有线性关系的数据,BP 神经网络模型适用于经过大量数据训练后的试验预测,PSO-BP 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可以为实际生产和研发提供较好的非实验数据。

3 结论

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在高锰钢表面获得了低碳Fe-Ni 合金涂层,并用3 种模型对所制熔覆层的冲击韧性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涉及的非线性问题不能用线性回归模型来解决;BP 神经网络在缺少大量训练数据的条件下精确度不足;引入粒子群算法后构建的PSO-BP 模型的预测最为准确。

表5 3 种模型的相对误差Table 5 Relative errors of three models(单位:%)

猜你喜欢
冲击韧性覆层时效
循环热处理对93W–5Ni–2Fe高比重钨合金冲击韧性的影响
圆盘锯超硬质耐磨被覆层下方防磨损措施
铝合金表面激光熔覆Re+Ni60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时效处理对Super304H摩擦焊焊接接头拉伸强度和冲击韧性的影响
J75钢的时效处理工艺
一种新型耐热合金GY200的长期时效组织与性能
工程塑料表面金属覆层的激光定域精细去除
环保执法如何把握对违法建设项目的追责时效?
冷却速度对贝氏体焊缝金属硬度及冲击韧性的影响
镍基金属陶瓷激光熔覆层组织及摩擦磨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