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新
(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中学,天津 370008)
(上接2020年第6期)
茶之尚,始于唐,兴于宋。宋人之好茶,比起唐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到了宋朝更为发扬光大。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1]。当时,“茶”已是一门生活艺术,是文人创作的重要来源,因而咏茶诗词的文学作品蜂拥而出。苏轼懂茶爱茶,茶之于苏轼是不可或缺的,他有大量的咏茶诗词作品,展现的是文人与茶深度与广度的融合。笔者对苏轼食事诗中涉及茶题材的诗做过统计,出现次数为107 次,其中,未注明品种的47 次,注明品种的41 种,41 种茶具体如表1 所示。苏轼食事诗中集中记录茶事的诗45 首、词9 首。由此可见茶在苏轼食事诗中的重要程度。
表1 苏轼食事诗中涉及茶题材相关内容汇总
苏轼的咏茶诗在诗史上更具创新意义。苏轼在《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一百二十句全篇咏茶的诗中,首先叙述了饮茶的历史和自己入仕后饮茶的经历,然后详细生动地描绘自己身归江湖后与野僧隐士同尝好茶的情形,还具体描写好茶与好水的情状,最后自述饮茶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如此全面、深刻地咏茶,堪称宋诗中的“茶德颂”。此诗的最后四句尤其值得注意:“昔人固多癖,我癖良可赎。为问刘伯伦,胡然枕糟曲?”[2]2400苏轼诘问刘伶,饮茶如此有益,为何还要嗜酒?意即饮茶胜于饮酒。
苏轼笔下茶的主要意义已超越物质层面,进入了精神境界。苏轼有一咏茶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2]1611,表明饮茶是一种审美的享受。苏轼作诗答谢友人寄茶说:“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2]506平生饮过的茶竟像故人一样难以忘怀,他对茶的感情何其深也。通过苏轼笔下众多的茶题材诗词,还可以了解宋朝茶饮的习俗,进一步领略北宋饮茶文化风俗的丰富醇美。
点茶是宋代的主要饮茶方式,是将团茶(饼茶)碾成粉末后,置于茶盏(茶瓯、茶碗),然后边持汤瓶注汤,边以茶匙(筯)或茶筅击拂搅拌而后饮用。南宋理宗开庆元年,点茶又经日本僧人南浦昭明传至日本,后经日本茶道创始人干利休改造而成日本茶道。
点茶极重视茶汤的乳花浡沫,苏轼茶诗词中多见此茶俗史料,如《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2]1582又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飓飓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2]346,“一瓯花乳浮轻圆”[2]627,“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2]1776,“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3]1153,“玉粉旋烹茶乳”[3]1158,“雪沫乳花浮午琖”[3]1173等,皆是刻画点茶时汤花优雅轻舞的茶姿茶形。可见日常生活中的点茶茶俗,在苏词的描绘中,充满着雅致高贵的美感特质。
唐代赠茶礼俗,已是一种时尚。到了宋代,以茶馈赠,茶谊交流,更是风尚。苏轼交游广阔,精美的香茗,彼此分享,友朋之间传达真情厚意,其咏茶作品中亦常有所见。如《和钱安道寄惠建茶》[2]506《和蒋夔寄茶》[2]627《寄周安孺茶》[2]2400《生日王郎以诗见庆次其韵并寄茶二十一片》[2]1135《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谢次韵答之》[21592《到官病倦未尝会客毛正仲惠茶乃以端午小集石塔戏作一诗为谢》[2]1776《赠包安静先生二首》[2]2502等,皆可看出属于苏轼时代的赠茶习俗。苏轼在词《西江月·茶词》中写道:“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苗裔来从北苑。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人间谁敢更争妍。斗取红窗白面。”[3]1153双井茶,产于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是宋代名茶,也是贡茶之一,与紫笋、阳羡、日铸、谢源诸名茶等量齐观并加载国史,可见其质量极佳。以极品茶馈赠好友足见苏轼极重友情,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文人之间赠茶在当时是何等高雅的情趣。
唐中期以后茶叶进入赐物的行列。五代时,赐茶渐成制度。苏轼在《行香子·茶词》中写道:“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从容。”[3]1163这首词写于元祐四年(1089 年),54 岁的苏轼再次来到杭州,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担任杭州太守。词中可见苏轼相当珍惜国君赏赐的“密云龙”团茶,在品茗过程中,茶汤里似乎多了皇恩浩荡的至高美味,受赐欣喜之余,更显得茶汤分外甘美香浓。龙凤团茶本是贡茶中的上品,是宋代极珍贵的茶饼,“密云龙”团茶更在其上。苏轼在《用前韵答西掖诸公见和》一诗中写道:“上尊日日写黄封,赐茗时时开小凤。”[2]1349“小凤”即是小凤团茶。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一诗中写道:“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2]1874“头纲”是每年最先运送至京师的第一批贡茶。苏轼于诗中向汶公(兴国浴室院法真大师慧汶)解释,何以迟至六月才乞郡外任,主要是为了等“头纲龙茶”,充分流露出苏轼酷爱饮茗的真性情,亦可看到当时赐茶的风尚。
茶之性,淡泊高洁,历来为文人雅士互赠之物,以茶待客则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奉上一杯芳香的热茶待客,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先茶后汤”是北宋特有的待客食俗。如上文所引《行香子·茶词》[3]1163中的情景,宫廷宴会后主人拿出珍贵的御赐茶饼“密云龙”招待宾客,可见当时文人以茶待客的生活情趣。
斗茶始于唐而盛于宋。斗茶,又称“茗战”,即赛茶、比茶、评比茶优劣的一种方式。斗茶决定胜负的因素一是汤色,二是汤花,最后综合评定味、香、色。苏轼《和蒋夔寄茶》诗:“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谁争先?”[2]627诗中的“水脚”指的就是汤花散退后,茶盏内沿出现的水痕,而汤花散退早者,先出现水痕的斗茶者,就是输家。苏轼在《试院煎茶》中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飓飓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2]346可见宋代斗茶技艺之高、之美。苏轼将璀璨多姿的茶汤轻舞,以生花妙笔呈现眼前,不管是外在视觉的满足,抑或内在精神的欢乐,充分显现茶文化的美感愉悦。又如《月兔茶》一诗,苏轼把龙团凤饼中的小凤茶比作环和玦:“环非环,玦非玦,中有迷离玉兔儿,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圆还缺缺还圆,此月一缺圆何年。君不见斗茶公子不忍斗小团,上有双衔绶带双飞鸾。”[2]419环状的团茶,要烹煮,就必须“磨圭碎璧”,自然就缺了,由环变成玦。这种情况与月的阴晴圆缺又同又不同,月圆缺了还会圆,团茶缺了就无法“还”,何年也圆不了。于是对团茶产生了另一种心情:“不忍斗小团。”
苏轼茶诗词中呈现的高度品茗艺术,既有斗茶茶俗史料之珍,又富藏茶俗雅致之姿,对北宋茶文化的茗饮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茶饮素材,经苏轼的彩笔挥洒,赋予了文学艺术形象,既具茶俗史料之珍贵,更涌现苏轼独特的茗饮艺术,对北宋茶俗文化的美感特质有其提升雅化之功与重大的影响。
苏轼以他卓越的诗篇使中华酒文化熠熠生辉。苏轼食事诗中集中记录酒事的诗96 首,词19 首,“酒”字出现511 次,注明品种的85 种,总计出现次数656次,具体如表2。
表2 苏轼食事诗中涉及酒题材相关内容汇总
苏轼食事诗中几乎囊括了北宋所有的酒,由此可见“酒”在苏轼诗歌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苏轼并不善饮酒,这一点苏轼自己是这样解释的:“余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予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常以谓人之至乐,莫若身无病而心无忧,我则无是二者矣。然人之有是者接于余前,则余安得全其乐乎?故所至常蓄善药,有求者则与之,而尤喜酿酒以饮客。或曰:‘子无病而多蓄药,不饮而多酿酒,劳己以为人,何也?’余笑曰:‘病者得药,吾为之体轻;饮者困于酒,吾为之酣适,盖专以自为也。’”[3]3093这真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感悟,自己不能饮,看别人饮则“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苏轼也是北宋有名的酿酒师,每流放某地,他便就地取材,自酿美酒,款待朋友。流放密州时,他用土米酿酒;流放黄州时,他用黄豆酿酒。他一生中酿过米酒、蜜酒[2]1084、桂酒[2]1976、真一酒[2]1988、天门冬酒[2]2189、万家春酒、罗浮春酒[2]1966、酴醿酒等多种酒品,还撰写了《东坡酒经》[3]3039一文。
苏轼非常爱饮蜜酒,他在《蜜酒歌》中写道:“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醉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2]1084苏轼巧妙地引用典故“涸辙之鲋”,诙谐地写到穷而乞米酿酒不得,蜜蜂来助战,“蜂为耕耘花作米”。并细腻地描写了三日之间蜜酒的变化,兴奋地咏出“世间万事真悠悠”。对蜜酒的热爱跃然纸上。再如《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诗曰:“脯青苔,炙青蒲,烂蒸鹅鸭乃瓠壶。煮豆作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贫家百物初何有。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诗书与我为曲糱,酝酿老夫成搢绅。质非文是终难久,脱冠还作扶犁叟。不如蜜酒无燠寒,冬不加甜夏不酸。老夫作诗殊少味,爱此三篇如酒美。”[2]1086苏轼爱饮蜜酒,他弟弟苏辙亦爱蜜酒,曾作《和子瞻蜜酒歌》赞兄长酿制的蜜酒。蜜酒是香甜可口的低度营养酒。以今天科学的观点看,蜜酒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保健饮品,它是由天然酵母繁殖发酵的佳酿,它含多种酶类活性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非常有益身体健康。遗憾的是宋代发明酿制的蜜酒,只在宋元两代小范围流行过,明清就逐渐失传了。多种蜜酒的出现,说明宋代酒品的丰富,能满足宋代少数人不同而特殊的口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宋代生活的精致。
苏轼还非常喜爱“羔儿酒”。据史书记载,“白羊酒”与“羔羊酒”都是在宋代发明生产的佳酿,它们都是由米与羊肉共同酿制的,还都是宋代的御酒。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羊羔酒八十一文一角”[4]。羊羔酒在宋代恐怕算是民间最名贵的上等酒了。苏轼很爱饮“羔羊酒”,他被贬徐州后,驸马王诜特意送他“羊羔酒四瓶”。
苏轼爱酒,并因此写下了若干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壮丽诗篇。在苏轼眼中,酒已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饮品,而且是超越物质层面的崇高精神境界的载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3]1160至今读来都会使人热血沸腾。那“把酒问青天”的滔滔气势和“不应有恨”[3]1150的豁达,融化了多少离别情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1156则抒发了诗人不惧任何风雨的潇洒人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豪放派诗词是借酒生威,开一代新诗风。
苏轼的酒诗中充满了哲理睿智。如“努力莫怨天,我尔皆天民。行看花柳动,共享无边春”[2]1111,劝慰与自己同样穷困的好友巢三。“酿为真一和而庄,三杯俨如侍君王。湛然寂照非楚狂,终身不入无功乡。”[2]2208抒发了酿成真一酒后兴奋如君王般的感受。苏轼爱酒,但对酒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恶酒如恶人,相攻剧刀箭。”[2]521
苏轼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业绩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2]2475无论在职为臣的苏轼,还是贬居为民的苏轼,其创作都是在绽放着人生的诗意,体现着生存的价值。(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