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经济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推动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数智”如何充分释放赋能效应?人民网·人民数据研究院邀请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所长彭剑波做客“启航·数智新经济”论坛,对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人民网·人民数据:如何看待数字技术在“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应用潜力?
彭剑波: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包括农业产业的数字化、乡村空间的数字化和新农人的数字化发展。意义在于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农业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发展,满足人民对于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化赋能农业。一是农业的数字化,让传统农业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进行表达,利用传感器、大数据、算法等来技术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是数字农业,这实际上是一个全新的农业的门类,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5G、8K等数字化手段来进一步降低产业发展的风险,提升收益,提高效率;同时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更加快速的联动,通过大数据判断和预测市场价值和供销关系,为供应链的金融服务提供依据。
数字化赋能乡村。一是赋能乡村的新基建,通过数字化的一些手段和技术,为乡村建设提供更加智慧的解决方案;二是赋能乡村的智慧建造,与农村的基础设施、新市政相结合,包括对乡村建筑进行一些数字化的保护,体现新时代的地方乡土风貌,同时融入现代功能,打造满足高品质生活的居住环境、消费空间;三是赋能乡村的治理,乡村的治理面广、地区差异大,既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治理,也涉及到社会的治理。可以通过建设“乡村大脑”,搭建老百姓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平台。
数字化赋能“新农人”。如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等平台和技术开展培训,让村民快速及时地接触到新知识。城乡双向要素流动既包括人才进城和精英下乡,数字化手段能够让人们实现“离尘不离城”,既保持生活空间的舒适,又能快速建立城乡之间的链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上实现城乡信息互通融合,让人们的工作生活依托“云端”自由流动。
人民网·人民数据:数字+农业,哪些场景值得关注?
彭剑波:智慧农场是数字化应用的典型场景。国外像荷兰的智慧农场,国内中粮的智慧农场做的都是不错的。智慧农场的实践中,农场环境可以通过BIM技术实现虚拟营造,能够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通过算法模型更好地了解农场实时的生产情况,监测生产跟销售的匹配关系及时进行调整。
智慧农场作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应用场景,也给农业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模式,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体验,让大家坚定信心——在数字时代,农业和农场不但不会消失,还蕴藏着新的生命力。劳动力参与的形态与从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人直接去农场种植转变成了人利用无人技术和数字化平台,更大规模、更高效率地管理农业设施。
人民网·人民数据:智慧农场模式是否更适于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建设推广?
彭剑波:目前来看,在经济发达地区,智慧农场或者农业数字化、数字化农业的推广程度更高一些,但并不是说刚刚完成脱贫攻坚的地区就不适于做这项建设。比如西北地区的这种生产条件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光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相对地广人稀等等,因地制宜来打造智慧农场也是非常有潜力的。至于智慧农场的建造和运营所面临的人才矛盾,一是可以进一步通过数字技术对农场进行定制化的设计,二是是通过远程控制,对边远地区的农场进行集成管理或技术支持。
中国农业实际上也是世界农业的一个缩影。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在一些自然条件相对不太理想的地区,农业技术革命和一些数字化应用也做的不错。比如东亚地区人口密集,人地矛盾问题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打造智慧农业,日本、韩国等国家也都做了大量探索,可供我们参考借鉴。
人民网·人民数据: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弥合“数字鸿沟”从何处入手?
彭剑波:城乡数字鸿沟产生的首要原因是经济差距的制约,一些偏远地区的乡村还在发展过程当中,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原因,暂时没有达到周边城市的技术辐射范围,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购买数字化的设备、学习数字化技能的可能性;其次是农村留守人员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乡村的留守人员构成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类人员的知识结构、学习和转化能力相对较弱,数字技术在乡村的教育推广也远远不够。
数字鸿沟问题怎么解决?核心还是要加大技术推广。另外,要让数字化技术和产品易用、好用。设备、平台、技术如果操作太繁琐、太专业,乡村的老百姓很难快速掌握、全面应用。目前有一些数字化农业和农业数字化的技术和产品,基于最简单的手机拍照,后台根据照片进行大数据的智能化识别,然后对照片中农作物的常见病虫害进行精准匹配,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供技术专家远程互动的渠道,通过视频连线等方式进行互动指导,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
人民网·人民数据:为乡村链接“乡愁”与未来,数字化能做什么?
彭剑波:对于乡村文化,一是对乡村遗产进行相应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口向城区的流动,乡村很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遗弃甚至破坏,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梳理、保护和展示是很好的形式。二是通过数字化转型,让更多的现代文化融入乡村生活,融入乡村生活,推动高质量的城乡融合,营造高品质的乡村生活。三是创新打造乡村文化IP,将文化遗产变成文化商品,向城市进行输出。
总的来说,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化是手段,核心是要缩小城乡“剪刀差”,推动公共服务和生活品质均等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数字化的助力下,激活乡村魂,绽放田园美,实现文化繁荣;提升振兴力,加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发展乡村人,培养新时代的新农人,培养和聚集人才;增强治理力,统筹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