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歌在山西的演变与流传*

2021-04-26 17:00张月琴
农业考古 2021年2期
关键词:晋商茶道山西

张月琴

茶歌,是茶农在采茶、饮茶等相关的茶事活动中即兴而作的歌曲。广义的茶歌指可以吟咏或者传唱的茶诗、茶谣和歌谣。狭义的茶歌是茶农在采茶时创作并传唱的歌谣。“茶歌不是一个地方的产物,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是经过历史的传播和传承,经过地域色彩晕染而形成的宝贵财富”[1]。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中收录的茶歌有沁水的《十三月采茶歌》,沁源的《茶山情歌》,祁县的《采茶》《倒采茶》,阳城、离石的《采茶调》等,这些都是歌名中含有“茶”字的歌曲,不包括在歌曲中提到“茶”的广义上的茶歌。

茶歌的核心叙事与茶相关。我国的茶叶产地大多在南方。《地方志中的茶叶史料》一书,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各省地方志中的茶叶生产、交易和运输的情形,涉及的省份大多在黄河、淮河以南,未见山西有地方产茶的记录。虽然在山西的一些地方也有零星的关于茶叶的记载和传说,但是这些茶叶一般是作为皇室贡品出现,并不多见,也不是传统意义上在万里茶道上贩运的茶叶。可见,山西的采茶歌是随着晋商万里茶道的开辟流传到山西的民歌,其中融合了晋商万里贩茶的生活图景,影响了山西的民风民俗,可以称之为“晋茶歌”。

一、山西茶歌里的采茶人

“三月里采茶茶发青,小妹妹在家绣枕巾。绣下茶花两三朵,又绣哥哥采茶人。”[2](P661)在江西、湖北等地的采茶歌中,采茶人大多数指茶农或者茶工。但是,在山西采茶歌里的采茶人,可能是茶农、茶工,也可能是采买、贩运茶叶的晋商。晋商在茶叶产地和茶工一起生产劳动,茶工即兴而歌,晋商结合其采茶、贩茶的生活对采茶歌进行改编,在歌中融入晋商的生活气息,并沿着万里茶道将其传播开来。

明代开中制之后,晋商逐步兴起,在长期的边境贸易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这些早期财富成为晋商进行茶叶生产、贩运和储销的重要资本。福建星村、下梅是茶叶的重要集散地。“星村、下梅此二处办茶地。办小种并功夫大箱茶可在星村买办;办嫩庄可到下梅买办。岩茶小焙小种本山、上山好茶,俱出星村之地。中山下路之茶俱出下梅街”[3](P146-147)。清代中俄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为福建、湖南、湖北一带的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晋商以其雄厚的资本、丰富的长途贩运和边境贸易的经验,在茶叶北上的过程中占有了绝对的优势。

清初,福建武夷山的茶叶的生产、采摘和贩运由江西商人运营,也有山西客商参与其中。“尚有山西茶商称为西客,每家资本约二三百万元,货物往返,络绎不绝,极盛一时”[4]。正是因为晋商资金充足,他们才能长时期从事茶叶的种植、采摘、贩运和销售。每年春天,客商从山西而来,负责茶业的掌柜们就到口岸欢迎。晋商到达后将购买茶叶的款项和名单交给分管茶业的掌柜们,由掌柜们负责茶叶的采买、加工,山西商人赋予这些掌柜非常大的自主权。当然,这些掌柜大部分是晋商在茶产地的负责人。负责运销的晋商,等待茶叶生产、采购结束之后才离去。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负责经销茶叶的也是山西客商,“买于蒲邑之羊楼洞,延及邑西沙坪”[5](P401)。并且,晋商还兼制茶叶。晋商生产的茶叶为黑茶,其做法是采摘粗茶叶,用火炒制,将其装入布袋中揉成,贮藏在竹篓中。粗茶叶放入容器中蒸软,用细茶叶洒在上面,做成茶砖,用竹箱贮藏以方便长途贩运。道光末年,广东商人也开始贩卖茶叶,其做法和晋商的茶叶制作方法明显不同。广东商人制茶时,茶叶需要在晴天暴晒、雨天用炭烘干,不需要炒制,干制的茶叶包上锡皮,放在枫柳木做成的茶筒中,运往广州销售。在湖北省地方志中有一首清代流传于蒲圻县《篿川竹枝词》,词中描写了当时西乡茶户的生活:“三月春风长嫩芽,村庄少妇解当家。”[5](P374-375)竹 枝词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即在晋商推动下的茶叶生产成为产茶地区民众的生业。

山西祁县的茶商到达福建之后,进山采茶的当天,由茶行负责准备饭食,三日以后自备伙食。进山前,整理进行茶叶采购、加工和贮藏所需的一切器具,包括篾器、木器等,“该添该做该修,预早安置妥帖,以免临事误事”[3](P7)。从茶工的籍贯来看,有来自江西、福建等地的。“如用江西人做茶,有包头,客与包头定事”[3](P8)。客,指客商,也包括山西商人。包头,指具体经营茶叶生产的人。包头会雇佣茶工进行茶叶采摘、加工。春季,是武夷岩茶生产制造繁忙时期,临时雇佣的茶工,“自江西上饶县三五二区迁来,言语习俗相同,故乡情甚笃”[4]。茶工在山间采茶、制茶,劳作于青山绿水间,茶歌自然而生。明清时期是茶歌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赣南一跃而为江南重要产茶区,晋茶商更是蜂拥而至。晋商采买茶叶或者与茶工一起劳作时,学习采茶歌并对之进行改编,在茶叶加工制作完成后,砖茶装箱,茶船从羊楼洞出发,经过1800里的水运到达河南赊店。茶歌也在赊店上岸,一路传唱至山西境内。

二、山西茶歌里的茶事

明清时期晋商商路拓展为茶歌沿着万里茶道传播创造了条件。明清时期,茶叶主要产地在秦淮一线以南,销售市场则主要是恰克图等边境或者沿边城镇,特别是中国北部、西部周边牧区和俄罗斯。从广义上讲,万里茶道是一条贯穿中俄不同时期,联系不同地域的茶叶、商贸与人文交流的网状交流通道。这条通道联系茶叶产地和茶叶消费地,南段是茶叶产地,即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出产茶叶的主要地域,经由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运往茶叶的消费区域或者国家,俄国是主要的国外茶叶集散地,茶叶运销道路到了北段欧洲的其他国家。茶叶产地和销地相距遥远,决定了茶叶流通的最大特点就是长途贩运。长途贩运的艰辛和长期离家在外的孤寂,给山西的茶歌增添了别样的风味和情调。

在山西的茶歌中,《十三月采茶歌》的叙事非常典型。《十三月采茶歌》,虽然名为十三月,但是十三月并非实指,茶歌叙述的是晋商在一年中茶事与生活。中国大部分茶区,茶叶生产的季节分界明显。每年3—5月春茶采摘和制作,6—7月是夏茶的生产时节,8—9月采制的茶叶为秋茶。茶歌中对茶叶的生产、采买和贩运时节表述准确,突出了晋商的茶事特点。“正月里采茶是新年,小妹妹在家典茶园,先典南院十二亩,后典大关交架前。”[2](P661)对比山西、湖北、福建等地采茶歌,交架前应该为交价钱。交架前,疑为采访者笔误。正月里,农事尚未开始,但是晋商已经开始了茶叶采买的准备工作。“典茶园”,相当于茶叶的预售,即将茶叶的采买、加工预先卖出去。二月、三月里茶树发芽,嫩绿的茶叶儿青色可人。“谷雨春风时候,毛尖嫩蕊兰芽,清芳美异实堪夸,鲜色馨香无压,松萝北团味更佳,不在龙团之下,清香美味。”[3](P142)四月里采茶茶叶儿圆,五月、六月里天气开始转热,采茶热难当,“多栽杨柳少栽桑。栽下黄桑无处用,栽下杨柳歇荫凉。”[2](P661)七月过后,八月里天气转凉,正是茶叶丰收季节,“九月里采茶茶成堆,平阳府里大车推。大车推上头前走,小车推上随后跟。”[2](P662)明代的平阳府,从地理位置上讲,大致相当于汾河流域的临汾盆地和蒲州盆地。大车小车的茶叶来来往往,反映了晋商茶队在平阳府境内忙碌穿梭的情形。茶园丰收,茶叶生意繁盛,“采茶人乐得把歌唱,大车小车儿一路飞。哎咳,一路飞,一路飞。”[6](P33-34)虽然生意看似繁荣,但是长途贩运的辛劳,引得贩茶的晋商细细思量。十月的茶叶产量减少,“若要不空上阳坡洼,老树秋发嫩芽芽生。哎咳,嫩芽生,嫩芽生。”[6](P33-34)茶叶“南方买茶到北边,万里贩茶万里难……歇歇脚,交货忙,茶砖驼运到口外”[7]。买茶、收茶、运茶,水路、陆路,车载船装,马拉骆驼驮,过汉江、渡黄河,翻过太行山,越过长城,茶砖运到了恰克图。十一月过后茶叶稀少,“十二月采茶天气冷,十担茶篓九担空,撇下一担无人用,里外忖思不想分。”[2](P662)一年四季,晋商贩运茶叶的过程在茶歌中尽显无遗。

三、山西茶歌里的情感

不同的地域孕育出了不同的茶歌,不同的茶歌反映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从广义上讲,万里茶道是一条贯穿中俄不同时期,联系不同地域的茶叶、商贸与人文交流的网状交流通道。这条通道联系茶叶产地和茶叶消费地,南段是茶叶产地,北段是茶叶消费地。《茶业通史》一书中通过翔实的资料考证表明茶树原产于云南,巴蜀一带是茶树开始栽培和种植的地方,是我国和世界茶叶制作、生产、销售和茶文化的摇篮[8](P23-28)。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和陕西南部,之后成为了茶叶的主要生产区域。明清时期,茶叶产地和销地相距遥远,决定了茶叶流通的最大特点就是长途贩运。长途贩运,使得茶叶之外的其他的货物也参与其中。所以,具体而言,茶叶产地和茶叶运销地之间的运输方式、货物搭配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支线。正是这条网状的交通路线将中国、俄国联系到了一起,甚至拓展至欧洲,成为联通中西交流的重要脉络。与此同时,万里贩茶道路的复杂性和长时性,使得晋商常年在外,在万里茶道上流传的采茶歌,与茶产地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

根据日本学者稻畼耕一郎的考察,“采茶山歌这样的民歌,仅凭现有确切记录就可知流传了三百年以上。”[9]在三百多年中,《采茶山歌》从茶产地向外流传,苏州、北京、潮州、东北、河北一带,甚至更为广阔的地域都有传唱。“粤采茶与鄂采茶主要是各具地方特色的茶园生活描写,表现出独特的田园生活;桂采茶主要是表现出当地少数民族的采茶群居生活;赣采茶主要是描写雨季采茶少女在茶间翩翩起舞,边劳动边歌唱的情景,通常节奏欢快明了,充满鼓舞的气势。”[10]从山西的茶歌内容来看,既有茶园生活的描述,又有晋商贩茶、运茶的艰辛,还有男女相思、情爱的描述。

清代,山西耕地不能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平遥、祁县、太谷等地大量人口不得不外出经商。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时,清廷准许山西商人随军进入蒙古草原,山西商人一方面解决军需问题,另外一方面还可以私下同沿途牧民进行贸易。到了乾隆时期,山西巡抚石麟上奏折请求开放杀虎口民间日常用铁买卖的禁令。官方也开始默许晋商携带一定量的茶叶、布匹等货物。“官茶好贩常在外,私茶好贩难在乡。”[2](P663)茶叶的高额利润驱动着晋商在万里茶道上奔波。无数商人妇在晋商的故乡承担着里里外外的劳作,期盼着亲人归来。茶歌中男子在外经商,奔波于万里茶道上,女子在家操持家务,养蚕、打麦子、纺织。“五月里采茶麦穗黄,小妹妹在家两头忙,屋里忙的蚕要老,外边忙的麦上场……十一月采茶过路的稀,雪花飘飘湿布衣,小嫂在家想盘火,汉家在外受苦役。”[2](P663)“十二月采茶一年整,小妹妹在家孤零零。”[2](P661)在沁源一曲《茶山情歌》则表达了青年男女大胆而热烈的情怀:“茶叶发芽遍山青,谁见妹妹不钟情?”[2](P261)《茶山情歌》中描绘的典型的茶乡青年男女爱情生活,更加证实了晋茶歌的形成受到了江西、湖北等地采茶歌的影响。

四、茶歌与山西地方社会

茶歌在传播的过程中,以多样的形式在晋商活动的区域影响并丰富着民众的生活。据《中国戏曲志》载,采茶歌最初只是一种即兴而歌的小调,每一首由四句组成。后来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发展成了一种联唱的形式,从一月唱到十二月,每月一首,形成了所谓的“十二月采茶歌”。后来这种民间传唱的采茶歌和民间舞蹈相结合,成为正月十五闹元宵时茶农欢度节日的娱乐,逐步演变成“采茶灯”。祁县茶商是活跃于赣鄂茶区的茶叶的生产和采买者。在《祁县茶商宝典》中详细叙述了祁县茶商在万里茶道上辛苦转运的情形。赣南地区的茶歌、茶戏随着茶商的脚步,跋山涉水来到祁县,丰富了祁县民众的年节生活。在祁县上演的过街秧歌《采茶》融合了湖北、福建茶戏的元素,为晋商正月里的秧歌注入了新的内容。在采茶歌中采茶姐妹直接表达了在茶园劳动时演唱采茶歌的情形,“姐儿挑水上东坡,一对鸳鸯一对鹅。当头鸳鸯细看我,这一担清水洒在坡。湿了奴的罗裙两边提,湿了奴的绣鞋手中拿。行路的哥哥不要笑话奴,俺与你唱上一个采茶的调”[2](P253)。接下来,歌曲中所唱内容即是《十二月采茶歌》:“正月里采茶是新年,三人结义在桃园。前面走的赤兔马,吕布亭前戏貂蝉。”[2](P253)“当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11]桃园三结义、吕布戏貂蝉、王宝钏和薛平贵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秧歌戏中,一月一唱,一月一节。《倒采茶》中也是充满着历史故事,简洁的语言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一个个精彩的场景。“十三月反采花倒采茶,又一年,樊梨花许配薛丁山,赵子杨凡面貌好,妻坑杀夫配丁山。十二月反采花倒采茶,正一年,昭君娘娘出北番,怀抱琵琶懒怠动,声声哭出雁门关。”[2](P261)晋方言描绘的樊梨花、王昭君在采茶歌中栩栩如生。“正月里采茶是新年,小媳妇在家里看茶园”[2](P662),在离石县流传的茶歌,不仅叙事的主人公由小妹妹变成了小媳妇,而且《采茶歌》《反采茶歌》的曲调也影响了地方小调的发展。依据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玉堂春遇难逢夫》改编的苏三与王金龙的爱情故事《审录》,在离石、柳林、中阳、方山等地颇受群众的欢迎[2](P439)。《审录》的第九个小调就用到了反采茶调。采茶歌中的“口外”给晋商的妇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从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不仅影响了晋商的家乡,还沟通了中俄的文化交流。

五、结语

采茶歌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茶商、茶农们对生活最直接的感悟,真实地记录了万里茶道的变迁,表达了万里茶道上民众真切的情感。茶歌,一方面反映着时代的气息,一方面又变换着不同的姿态,吐故纳新,不断创造出赋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内容,生生不息地流传在更为广阔的地域上。

猜你喜欢
晋商茶道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寻迹万里茶道
山西叹五更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