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国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民歌,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特定的山地自然环境中形成并传唱,以传递历史记忆、家国情怀、民族情感、民风习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产生活等信息为内容的山歌、小调、曲艺等的总称。咸丰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题材丰富,其特点是语言淳朴、情感真挚,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咸丰民歌瑰丽多彩的语言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节奏明快,加上别具一格的衬调、衬腔,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韵味,使得人们广为传唱,是集体创作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武陵山与大巴山交汇处,咸丰县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和纵横交错的溪河间,走过了从渔猎到农耕的文明之路,创造了魅力四射的本地域民族文化。在山清水秀的如画世界里,以歌代语,以歌传情,表达着对本民族的情怀,对生命的感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悠长宛转、高亢嘹亮的歌声翻山越岭,横跨溪河,久久回荡在天地间。
“成礼兮会鼓,春兰兮秋菊,传芭兮代舞,长无绝兮终古。”屈原的《九歌》记载了楚人以歌(舞)唱节、以歌为媒的山歌文化。咸丰县地处楚、巴交汇之地,融楚文化与巴文化于本土文化之中。在明清时期,咸丰唐崖土司率将士应朝廷之召东征抗倭、南援平叛,《十送郎君》《十二月望郎》的歌声,便始终相伴着将士们的征程。在大革命年代,咸丰土家儿郎跟随贺龙辗转征战,北上长征,《十杯酒》《送郎去当兵》的曲调,饱含送郎当兵保家卫国的家国情怀。改革开放后,一批批咸丰儿女外出务工经商,情侣送别唱起《送郎歌》《送情歌》《吊脚楼上等情哥》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表白。
咸丰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摆手歌》包含了人类生产、生活、劳动创造等内容,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史诗。曲调肃穆深沉的《梯玛神歌》反映土家族渊源、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老病死,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化史诗。声调浑厚雄壮的《祭祖歌》在蹁跹起舞中吆喝伴唱,怀古与颂扬结合,是一部传承土家文化的民族史诗。
唐崖河流域是咸丰民歌的摇篮,千百年来,咸丰民歌一代代传承下来,如薅草锣鼓,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劳作者在锣鼓点子的引领下,歌声应和,哦嗬喧天,开展劳动竞赛。唐崖河纤夫在征服险滩急流的同时,创造了高亢激昂、气势磅礴的《船工号子》。石工号子《留郎号》《桃花儿溜吔儿红》、山歌《薅秧歌》、民间小调《耙田小调》等成为咸丰民歌经典。
咸丰民歌按歌词内容可分为劳动类、生活类、情爱类、民俗类、时政类、历史传说故事类、红色歌谣类等;按表演形式分为号子、山歌、小调、民俗歌、祭祀歌、灯歌等。
号子分为两种:一为统一劳动节奏的劳动号子,如“石工号子”“打夯号子”“船工号子”等;二为调节劳动情绪的山歌号子,如“担子客号子”“背子客号子”“拉风箱号子”“打连盖号子”等。号子之唱词灵活多样,大多为即兴编唱,其演唱形式多为“一领众合”。
山歌歌词以情歌题材居多,以七言四句为主,修辞多夸张,曲调以四句乐段为多;其次为二句和多句滚板式,五句子山歌极具土家山歌特色。演唱有独唱、齐唱、对唱等形式。高腔演唱,高亢嘹亮,豪放雄壮;平腔演唱,节奏自由,拖腔缠绵,委婉细腻。其歌有即兴创作的,也有世代传下来的。
小调是反映生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和生活情怀的民歌。歌词一般以五言四句与七言四句,音乐多为单乐段结构,五声徵调式或羽调式或徵、羽交替式较常见。有本有章的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十里亭》《十想》《十劝》《十爱》《罗幺姐》等。歌唱地点一般在寨院,时间多为夜间、农闲,三五结伴唱个不休。
民俗歌是与民间习俗相应的歌谣,如婚嫁有哭嫁歌,姑娘在出嫁前唱哭嫁歌,一般有母亲和姊妹同哭同唱,歌词多为依恋的内容,七言两句结构,如《十姊妹歌》《娘训女》《离娘调》等。还有在男方铺床、滚铺、安席、拜祖等吉利喜庆时说福事歌。
日常生活中,民俗歌曲有拜寿、修房造屋、开张说福祀等。还有劝戒歌,如《十劝贤良》《十劝姐》《劝郎十二月》《戒赌歌》《戒嫖歌》《浪子歌》《耍钱调》《懒媳妇》等,其内容十分丰富。
祭祀性歌曲,如丧葬有孝歌,送葬前夜事主请来孝歌师傅,灵堂唱孝歌,歌者一般二人以上,带打击乐伴奏。歌词大多是先辈传下来的歌本。有歌头、亡灵安位、孝子奠酒、进朝纲、唱记本、题诗谢酒、千百转、进花园、送亡等。亡者的晚辈(多为女)依棺以哭当歌,歌词则是现想现唱,唱亡者生前功苦,唱生者思哀,唱家人吉祥。
灯歌包括花鼓、旱船、歌舞、表演唱等,是在花灯歌舞表演中演唱的歌曲,来源于山歌、小调,并结合花灯表演而有所发展。由于花灯有的是歌舞,有的是戏曲,故灯歌曲目大部分既可在花灯歌舞中传唱,又可在花灯戏中传唱。灯歌的题材范围比较广泛,不仅有生活题材,也有历史题材。灯歌的歌词有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长短句等格式,且多以“五更”、“四季”、“月令”、“数字”等来铺陈歌词。
咸丰民族合唱团表演石工号子《留郎号》
咸丰城西社区花灯队表演采莲船
咸丰民歌歌词,一般采用七言四句子,如:“这山望到那山高,那边山上好葡萄,看到葡萄摘不倒,看到姐儿不敢捞。这山没得那山高,那边过来两个娇,前头是我幺姨妹,后头那个我敢捞。”
五句子歌是咸丰民歌中独具特色的山歌,如:“太阳出来照白岩,照到岩上桂花开,风不摇枝枝不摆,雨不淋花花不开,姐不招手郎不来。”还有两句子、三句子、六句子、连八句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咸丰民歌的多样性。
衬词在山歌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哎呀咗”“嗬也嗬”“哎哟也”“喂衣哟”“啰”“哪”“嘛”“哦”“罗姐儿”“里兰当”等,这些衬词作为语言成分的表义是有限的,但与曲调结合后确有很强的表情作用,它也是咸丰民歌歌词中能影响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咸丰民歌歌词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素材和文化信息,是艺术的养分,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是民众智慧的结晶,也是先进文化艺术的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
纵观咸丰民歌中的代表性曲目,都是以本土口头语言为基础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走进咸丰民歌,就走进一个余音绕梁、数日不绝的音乐世界。人们把各种情感用歌词的形式展示得淋漓尽致,取材多样,构思精巧,语言清新,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用歌曲表达出来,喜者歌其乐、愁者歌其苦、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色彩。
咸丰民歌的曲调,可以配唱多种唱词,也可以为众多不同特点的歌手演唱,还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中流传。
咸丰民歌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曲式结构严谨,曲体多样,尤其是衬词的运用,使民歌在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咸丰土家族人素有无歌不节、逢节必歌的习俗。山歌多采用七字句、五句子,曲调优美动听,旋律质朴无华,情感真挚热烈。土家山歌有号子、砍柴歌、翻山歌、田歌等,主要是为了消除孤独、解除疲劳与传递情感。演唱以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肃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朴严谨、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的旋律为主。
音乐多为四句单段体,也有较原始的二句单体和复杂多变的多段体式滚板腔。调式为徵、羽调式。曲调自然流畅,旋律优雅朴实。既有阴柔优美的小调,也有刚劲高亢的号子,悠扬动听。
咸丰民歌的歌唱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它以音高、音色、力度和时值上的细微变化,歌唱中以“滑”“倚”“颤”“假声”等手法的不同运用,歌唱中也注重使用悠长的气息演唱音域宽广与跳度较大而波浪起伏的旋律。土家族民歌在原生的状态传承中,不仅是歌词传承,而且独特的唱法也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较忠实的传承。
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中所体现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肃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朴严谨、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等,都是土家族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风、民族风格的展现。
咸丰民歌歌曲种类繁多,曲调形式多样,演唱方式独特。既有高亢嘹亮充满生活情趣的山歌、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的小调,又有欢快活跃的花灯、曲艺,还有低沉哀怨的祭祀歌曲、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荡气回肠的风俗歌曲、激昂向上的革命歌曲,使听众如痴如醉、愉悦陶然。
咸丰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只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以口头文学与音乐结合的咸丰民歌,不像作曲家的歌曲一旦完成即便定型,它是口头传承的民间艺术,是在不断的口耳相传中衍化与完善,它的艺术风格也是在传承过程中得以形成。土家人既是创作者、歌唱者、演奏者、表演者,又是欣赏者,同时也是批评者。传承方式是一代代口传心授,师傅教授,习学者感悟,并由口头语与符号的方式代代传承。
咸丰民歌不仅记录了土家人文历史变迁、时代生活情状、风土人情礼仪,它还负载了社会历史变化、风俗礼仪、道德规范以及劳动技能等代代传承的功能,成为社会教化传承的主要工具。作为口碑古籍,有的来自堆兰积翠的田间,有的来自碧波荡漾的溪旁,有的来自铺满鲜花的山谷,有的来自日落黄昏的旷野,但无论是在阳光里,或是在月光下,虽然悠扬悦耳,余音绕梁,然而却极易流逝、演变和讹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民歌调子濒临失传。
近年来,咸丰县对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录制咸丰民歌《唐崖天籁》《唐崖乡音》等专辑,整理编辑民歌书籍《民间歌谣》《土家苗寨风情歌谣选》,组织业内人员深入乡村采风,走访乡村民间歌舞团队、民间歌手,视听观看土家民歌展演、比赛演唱,发现土家民歌曲调、歌手新人。围绕做优咸丰民歌品牌,广泛开展民歌进社区、进村寨、进景区、进校园、进机关活动,建设传习培训基地。咸丰民歌《留郎号》《耙田小调》等先后荣登央视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