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卫东 马芙蓉 武一力
2020 年9 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内地各省区市要切实做好涉疆工作,支持新疆稳定和发展。湖北现有新疆籍人员近3 万人,包括学生、务工经商人员等。一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疆同胞在鄂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并形成一批可推广、复制的工作经验。在各级各部门关怀下,新疆同胞积极融入湖北,为民族团结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刊发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在鄂新疆同胞先进事迹,以飨读者。
“烧烤,烤羊肉串、烤牛排、烤韭菜……”近日,武汉市武昌区紫阳街起义门社区,传来琅琅诵读声。不同的是,这里的学生主要是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
湖北现有新疆籍人员近3 万人,包括学生、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其中少数民族1.3 万多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运用水平相对较低是他们融入城市的首要障碍。
2018 年,湖北启动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除编印教材,邀请专业教师授课外,还采取夜校、网络在线学习、开发手机APP 和双语学习软件、结对帮学等形式,为新疆同胞化解“语言关”。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吐拉洪多次深入培训点走访调研。中华职教社“温暖工程”项目投入463 万元人民币,配备电脑、音响、教材等教学设施,保障各培训点正常运行。
据统计,截至目前,依托街道、社区和企业,湖北共建立培训点78个、企业课堂57 家,培训新疆同胞8000 余人次。
起义门社区是武汉少数民族居住较为集中的社区之一。该社区书记魏玉萍介绍,培训点2018 年5 月开课,每周二、周四各一堂课,至今累计有100 余名学员报名学习。
36 岁的阿卜杜黑力力·阿卜杜敏是该培训点报到最早、坚持最久的学员之一。“机会难得,一定要好好学。”学习时,他坐在第一排,边听边在笔记本上记录,格外认真。
不会汉语之难,阿卜杜黑力力·阿卜杜敏深有体会。2008 年刚到武汉时,汉语听、说、写全然不懂。他怕走丢,不敢一个人出门,买东西主要靠比划。随哥哥走街串巷卖馕饼的过程中,他慢慢学会“甜的”“咸的”“2块钱”等简单词汇,但远远不够。
从给别人打工到自己开餐馆,在一步步打拼中,阿卜杜黑力力·阿卜杜敏的汉语听、说日渐顺畅,但写始终力不从心。得知培训点开班,他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两年多的学习,他书写不再是问题。
培训点有不少学员是“夫妻档”,40 岁的艾买尔·玉山和34 岁的古力加马力·如孜是其中一对。
“跟上孩子学习步伐!”古力加马力·如孜笑称,她的3 个儿子都在武汉,老大上初中,最小的即将进入小学。在武汉12年,夫妻俩汉语交流没有障碍,但辅导孩子作业,时常爱莫能助,“孩子们比我能说会写(汉语),我要加油学。”
除了语言学习,湖北还依托培训点倾听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诉求、开展法律法规宣传、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组织联络联谊活动等,以此引导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适应城市规范化管理,推动各族群众在城市共居、共学、共事、共乐。
学习过程中,古力加马力·如孜不仅在就业创业、子女入学、房屋租赁等方面得到了实惠,还结识了不少朋友。“这里是温暖的大家庭。”她说,大家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她找到了归属感。
“刚来时水土不服、语言不通,现在能和汉族同胞自如地沟通,学会了手机支付、点外卖、滴滴打车。”近日,说起到武汉务工一年多的变化,28 岁的新疆姑娘买热木汗·依明言语中透露着欢喜,“我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朋友,想留在这里。”
与买热木汗·依明初来乍到不同,36 岁的哈里旦·艾克木在武汉打拼了15 年之久。最初,她和丈夫在亲戚的餐厅当服务员,攒够本钱后另立门户,创办两家新疆美食店。2017 年,夫妻俩把三个孩子接到武汉上学,一家人正打算买房定居。
事实上,初到武汉时,哈里旦·艾克木曾打算“干两年就回老家”,但是后来决定“不走了”。她告诉记者,新疆少数民族在武汉办理居住证后,可同等享受就业、社保、教育、住房、落户等政策;孩子能够就近进入公立中小学读书;遇到困难,给湖北相关部门反映,也能得到及时解决。
在湖北的1.3 万余名新疆籍同胞中,有组织务工人员占近一半。为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可持续”,湖北尊重其民族风俗习惯,改善其食宿条件;指导企业开展结对帮扶,提升其劳动技能。
“包吃包住,一个月赚4000 多元。”24 岁的阿布杜热合曼·亚森家有5 口人,弟弟、妹妹上学,父母靠种地为生,家庭贫困。在武汉一家公司务工3年,他存下近10 万元,帮家里盖了新房,实现脱贫。
“近年来到湖北的新疆籍有组织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新疆驻湖北工作组原党委书记、组长刘强介绍,这一群体从2016 年的不足100 人增加到2020年5 月28 日的5317 人,帮助新疆3350 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
在湖北站稳脚跟的新疆同胞,不仅积极参与当地扶贫帮困和献爱心活动,还大力吸纳新疆员工就业。
湖北省新疆商会会长库尔班江·泰吾克力在湖北、湖南15 所高校开办民族餐厅19 家,带动近百名新疆员工就业。“希望更多新疆老乡在这里实现梦想。”他说。
湖北省暨武汉市少数民族务工经商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工作启动仪式
“武汉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故乡有难,能帮必须要帮。”湖北省新疆商会会长库尔班江·泰吾克力如是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库尔班江·泰吾克力不仅带头捐款2 万元,捐赠西瓜、手抓饭等物资,还发动商会136 家会员单位捐助总价值70 余万元款物,支援武汉。
“在鄂新疆企业规模都不大,不少是个体经营户,但是大家都竭尽所能帮忙。”库尔班江·泰吾克力记得,一名老乡在捐款倡议发出次日天未亮,便骑着摩托车送来100 多个馕、10 箱方便面、1 箱矿泉水,让他特别感动。
2020 年春节前夕,在湖北从事餐饮生意的阿布杜热黑木·伊米提像往年一样,提前储备600 万元食材、面粉、大米等物资,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疫情打乱了这一切。
面对疫情,阿布杜热黑木·伊米提在保证158名新疆员工安全、食宿情况下,主动向荆州胸科医院、防疫一线民警、社区工作者、敬老院等送去馕饼、米油、羊肉等物资。
据统计,疫情期间,共有3460 名新疆同胞、18家新疆企业向湖北捐款捐物516 万元。
除捐款捐物,还有一部分新疆同胞积极投身疫情防控。
“大家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在十堰务工的图荪托合提·依明托合提主动到社区当志愿者,承担消杀等工作。
得知方舱医院需要志愿者,湖北工业大学理学院新疆籍学生卡地尔丁·艾合买第一时间报名,一干10 多天。他说:“这段日子,是我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将激励我珍惜生命,努力求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疆小伙喀日木·玉素甫不仅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还把心爱的轿车贡献出来,每天运送抗疫物资十几趟。他说:“给大家跑个腿、帮个忙,很开心。”
阿布杜热黑木·伊米提初到湖北时,贩卖哈密瓜时没有本钱,在荆州市民宗委的担保下,他得以从商户手中赊欠1000 元货物,卖出去后再付款,这为他后来创业积攒了资本,“这份恩情永远不能忘”。
疫情期间,湖北相关部门为在鄂新疆同胞送口罩、食材、消毒液等物资,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留在湖北的8956 名新疆籍人员无一人感染。
复工复产过程中,湖北多部门联合对全省52家涉疆企业、480 家新疆少数民族个体经营户进行走访排查,逐一制定解困方案,帮助减免房租18 万余元,发放解困帮扶资金21.5 万元,协调提供小额贷款80 余万元。
“尽管疫情给生意造成损失,但是发展的信心没有动摇。”自湖北“解封”后,阿布杜热黑木·伊米提的连锁店生意快速恢复,不少门店营业额不降反增。8 月以来,他在武汉已连开5 家店,还在继续寻找新址拓店。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吐拉洪指出,危难之际,在鄂新疆同胞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抗疫心连心的动人赞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他要求,鄂疆两地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用优秀品格和模范行动,引导和鼓舞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疆同胞来到武汉创业就业、学习培训、定居生活,长期留汉创业就业的意愿增强。”武汉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主任赵学龙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目前武汉有新疆企业和经营户190家,新疆籍少数民族务工和经商人员共2841 人。
如何让新疆同胞“进得来、留得住、能受益”,共享城市繁荣发展成果?武汉从建立健全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制定落实优惠帮扶举措、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下功夫。
支持设立新疆驻湖北工作组武汉站,会同市区相关部门为新疆同胞排忧解难。“这里是我们的‘娘家’,大事小事给他们一个电话,都会尽力帮忙解决。”在武汉经商15 年的哈里旦·艾克木说,在新疆驻湖北工作组武汉站的帮助下,夫妻俩的生活、就医、子女读书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保障。
初入陌生城市,大多数新疆同胞面临语言交流不畅、工作技能水平低等问题,武汉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为重点,聘请教师对新疆同胞进行语言培训,开展法律法规、帮扶政策宣传。通过培训,很多学员基本达到开口能讲、动手能写的水平。
为帮助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掌握创业就业技能,武汉市人社部门、社区、职校等多方联动,为其开展餐饮家政、电子维修等职业技能培训,让其掌握一技之长。2018 年在湖北新东方烹饪学校开办的新疆籍在汉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班中,培训学员全部实现在汉对口就业。
此外,发挥榜样激励作用。武汉市开展第五届来汉少数民族“模范经营户”评选活动,共评选30余户新疆籍模范经营户,每户给予5000 元帮扶资金,发挥模范经营户的鼓舞示范带动作用。
扎根武汉33 年的居买尼亚孜·肉孜就是其中一位模范经营户,他和妻子共同经营的阿迪力烧烤餐厅,同时也是服务来汉少数民族的一个窗口。在武汉创业30 多年,从路边烧烤摊到拥有自己的门店,夫妇二人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招录了近20 名在汉新疆籍人员就业,更是帮助20 多名在鄂新疆籍人员开设了近10 家烧烤店,又吸纳200 多名各族同胞就业。
如何让新疆同胞在武汉生活舒心?赵学龙表示,办理居住证的来汉各族群众同等享受就业、社保、教育、住房、落户等20 项服务。随迁子女可以就近进入公立中小学就读,近年来武汉市相关部门为近百名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办理入学、转学手续。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对有困难需求的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相关部门为新疆籍有组织集体务工人员下发米、面、油、肉等生活物资和防护用品;为10 家有需求的企业配送一次性防护口罩1 万个,酒精、消毒液400 公斤。
赵学龙介绍,目前在汉务工经商就业的新疆籍群众经营门类增多、在汉创业发展意愿增强。“我们将加强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的服务管理,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族群众,让新疆同胞在武汉感觉到家的温暖。”他说。
2020 年秋季开学后,武汉逾百万大学生回归校园,库尔班江·泰吾克力在高校经营的民族餐厅,恢复往常热闹景象。
尽管受疫情影响,餐厅关门歇业近8 个月,但是库尔班江·泰吾克力并不担心。“开学后,生意很快恢复了。困难是暂时的,对战胜困难很有信心。”
2020 年是库尔班江·泰吾克力在武汉的第19个年头。他大四开始创业,如今在湖北、湖南15 所高校开办民族餐厅19 家,年营业额6000 多万元,带动近百名新疆员工就业。
“创业初衷是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解决‘吃饭难’问题,现在就想着为促进民族团结做一些事。”迈入不惑之年,库尔班江·泰吾克力对事业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他告诉记者,一路走到今天,离不开湖北省、武汉市各级组织的帮助支持。他希望把这份爱心和温暖传递下去,帮助更多新疆老乡实现梦想。
库尔班江·泰吾克力生于新疆喀什地区普通农家,2001 年考入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当时学校虽然有民族餐厅,但菜品少。后来,学校专门聘请一名维吾尔族厨师,但由于语言沟通不畅,加上远离家乡,这名厨师半年后便打道回府。
饮食问题困扰着包括库尔班江·泰吾克力在内的新疆籍学生,也让他看到商机。2004 年12 月,在学校免水电费、免场地费的支持下,刚进入大四的他接手武汉大学工学部民族餐厅,开启创业之路。
从学生到老板,身份转换的背后,困难重重。由于缺乏经验,前两个月亏损近2 万元。无奈之下,他硬着头皮打电话向家里借钱。
“我是家族第一个大学生,父母希望我回新疆找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亏损加上来自父母的压力,库尔班江·泰吾克力有过动摇,但不甘心认输,“当时想再怎么样坚持到毕业。”
寒假来临,同学们各自返家,库尔班江·泰吾克力到武汉一些餐厅“取经”,学习管理、成本核算等经验,慢慢摸到窍门。半年后,餐厅扭亏为盈。
创业过程中,除满足新疆学生就餐外,库尔班江·泰吾克力还改良菜品、改进口味,吸引汉族学生就餐。他希望借此搭建交流平台,让汉族学生认识新疆,增强彼此交流交融,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名声渐响,一些高校主动找上门。2010 年,他创办武汉市塔里木清真饮食管理有限公司,成为武汉首家专门为学校提供清真饮食服务的企业。如今,他的民族餐厅开到湖北、湖南两省15 所高校,规模扩大到19 家。
近年来,库尔班江·泰吾克力明显感觉到,来武汉学习、务工、经商的新疆人与日俱增。“武汉是一座包容开放的城市,希望更多人像我一样,在这里成就一番事业。”闲暇时刻,他总爱到餐厅和学生、员工聊天,询问大家的需求和困难;还资助多名在武汉求学的新疆籍困难学生。
他吸纳新疆员工到餐厅就业。公司现有200 余名员工中,近一半为新疆籍。作为湖北省新疆商会会长,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做好在鄂新疆籍务工经商人员技能培训、语言文字培训等工作,在2019 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库尔班江·泰吾克力不仅带头捐款捐物,还发动商会136 家会员单位捐助总价值70 余万元款物。他说:“民族团结一家亲,大家劲儿往一处使,没有跨不过去的坎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