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平平
大概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有过被罚抄课文的经历,有时候这种惩罚会成为一辈子的阴影。而我不一样,我的一次受罚让我得到了值得铭记一生的温暖。
那天课间,我一直在埋头苦背,快要上课的时候还在心里默背,生怕忘记了,万一抽到我提问,答不上来可就惨了。那种紧张的心情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体会过。
正当我背到一半的时候,我后排的同学用笔戳了戳我,问我借透明胶,于是我就扭头递了过去。
刚把头转回来,我就发现班主任正站在门口怒气冲冲地盯着我。我下意识地把头埋了下去,心里却懊恼得要命,干吗非在这个时候扭头呢?老师一定以为我在搞小动作,没有好好背书。(寥寥数语,就把当时的场景、心理描写出来了,表现了“我”的无辜)
果然,那节课被提问的第一个人就是我。其实那道题目我刚好背过,但因为紧张,又想着他看到我转头的事,我越是想要好好背,越背不出来。瘦骨嶙峋的班主任非常生气,愤愤地说:“回去把这道题抄两百遍,晚自习交上来!”(对老师外貌、神态、语言的描写,真切地表现了老师的严厉)
那道题的答案大概有五十个字,两百遍,就是一万字。况且,这只是一场误会。可是我无法解释,因为他从来不听我们的任何解释,他的理论就是: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解释就是狡辩!
那节课我如坐针毡。下课了,我没有去吃晚饭,而是待在教室里抄题,心里一肚子委屈,气得不行。我到底哪里做错了?我明明没有错!为什么要受到这种惩罚?我是被冤枉的!(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的委屈,也为下文中写同学们帮助我做了铺垫)
我就这样怀着满腹心事抄题,万万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会儿工夫,竟然有好几个同学都回到了教室,跑到我面前说要帮我抄,十遍、二十遍、五十遍……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每个人抄一点儿,很快就完成了,甚至还有外班的同学听说了这件事,也跑来帮忙。
这些要帮忙的同学中,也包括那个下午问我借胶带的姑娘。她特别过意不去,觉得是她害了我,说着说着都要哭了。她一下课就跑去跟班主任说情,未果,还被骂了回来。其实,我根本不怪她呀。
就这样,一群孩子趴在桌子上吭哧吭哧地抄题目,除了帮忙抄写的,还有人拿来了面包、牛奶、火腿肠、饼干……在我们那个并不富足的年代,这些零食是很难得的。我们坐在一起边吃边抄,样子坚决又真挚,就好像我们是一起打仗的战友一样。
班上还有几个男生觉得这件事根本就不是我的错,不能就这么认了,虽然知道会被骂,他们还是分頭去向班主任求情,具体也不知道是怎么求的,但他们竟然真的说服了班主任!最后,他老人家那只决定我命运的大手轻飘飘地挥了挥,说:“不用写了!”(作者详细记叙了同学们给予“我”的帮助,与老师的严厉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同学们的帮助实在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那种委屈已经很淡了,留下来的是流动在心底的温暖,真的很温暖。那一百七十多遍的罚抄,有七八种字体,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看起来特别好笑。高中毕业之后,所有书、练习本都被我痛痛快快地卖掉了,唯独那一百七十多遍的罚抄,至今留存。看到它,就好像看见当年那群可爱的同学,那时我们青春年少,充满温暖,充满爱。(升华了本文的主旨,并照应开头)
(选自《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0年第4期,有删改)
写作的立意要高远,并且要围绕立意确定写作重点。老师的惩罚,确实有失公允,也不科学,让作者非常委屈,但是作者并没有让文章的立意和写作重点停留于此。换句话说,就是文中没有过分地渲染老师的严厉,而是重点表现同学们对自己的帮助及作者感受到的同学情,这样让本文的立意有了一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