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康
“碳中和”强主题宜“做短看长”。中长期视角建议关注能源替代“中国优势”链及输配侧技术迭代。
“碳中和”年内重要催化剂碳交易,一是通过欧盟经验展望全国碳市场,二是从收益成本影响视角看相关“产业映射”。
碳交易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功效,功效之一:将碳排放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倒逼碳减排。功效之二:发挥金融手段,弥补资金缺口。近日央行行长易纲在“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明确表示,预计2030年前中国碳减排需每年投入2.2万亿元,2030-2060年需每年投入3.9万亿元,单靠政府资金远不够实现这些投入,需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当前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碳交易市场发展有望成为缩小资金缺口重要一环。
欧盟碳交易市场(EU ETS)自2005年启动,是全球建立最早、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碳市场。发展进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特点:排放许可上限不断降低;配额及储备方式趋严;覆盖范围逐步扩大。
2021年6月底前,全國碳市场上线可能成为“碳中和”主题重要催化剂。
试点省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碳交易试点取得一定成果,从发展现状看:交易规模上,截至2020年底,中国八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据生态环境部,中国碳市场已成为全球配额成交量第二大碳市场。交易价格上,近年来,中国碳排放权市场均价逐渐稳定在15-40元/吨的价格区间,其中重庆的成交均价最低(16元/吨左右),北京的成交均价最高,达到55元/吨,但与欧盟及加州碳市场超过100元/吨的价格相比,中国碳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仍相对较弱。随着全国碳交易市场落地,交易体量和活跃度有望迎来新发展阶段。据国家发改委初步分析,按照八大重点行业测算,若仅以现货交易(不推行期货交易),碳交易金额为每年12亿元到80亿元;若引入期货,交易金额将大幅提升,有望达到600亿元到5000亿元。
碳交易市场主体可以划分为配额卖家、配额买家、交易所。
第一,配额卖家将通过出售配额增厚利润,受益最为明确。主要受益领域有电力新能源:一是电力发电是中国碳排放的最大来源(据IEA,电热力部门贡献碳排放占比约50%),能源结构低碳转型至关重要,鼓励清洁能源(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和垃圾焚烧发电发展。二是林业碳汇,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森林覆盖率提高,碳汇能力有望提升。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到2025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从目前的23.04%再提高超1pct,达到24.1%。
第二,配额买家买入配额内化增加成本,受益与否取决于企业能力,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引入碳交易将提升高碳行业成本中枢,主要涉及到化石能源及发电(火电、煤炭、石油)和高碳工业、制造业(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有色、造纸等)。减排技术差、减排成本高的相关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在行业产能出清压力下或面临淘汰;而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优势、规模优势、资金优势,最为可能率先达标,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和行业竞争力,利润有望迎来显著提升空间。
第三,交易所发展主要取决于碳交易市场规模及交易活跃度。
“碳中和”主题策略:“碳中和”强主题宜“做短看长”。短期视角,受益行业按照“碳排放贡献大+人少+逻辑改善”原则挖掘:约50%碳排放由电力和热力生产部门贡献,加上碳市场潜在催化剂,建议关注火电;制造业与建筑业碳排放贡献占比近30%,建议关注钢铁、电解铝。此外关注全面受益的节能环保板块。中长期视角建议关注能源替代“中国优势”链(光伏产业链、锂电产业链)及输配侧技术迭代(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