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洁 杨雄胜
摘 要:创值单元的提出为探索企业价值管理新模式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采用单案例研究对创值单元这一抽象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借助案例企业创值单元的识别和应用,分析创值单元的作用机制,通过重新审视企业的价值活动内在逻辑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构建“价值活动—价值场景—价值决策”的价值管理模型,揭示创值单元的作用原理及其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本质区别,从而为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提供可能。
关键词:企业价值管理;创值单元;会计信息;价值场景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1)03-0084-09
在寻找到会计以外能更好计量和反映企业价值的手段之前,會计依然是目前企业中最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信息系统[1],且会计自身亦处于不断完善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但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信息系统的进步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与约束,会计领域已有的研究却仍然沿袭着工业时代的思维范式,导致其所作出的“调整与完善”难免停留在表面,未曾改变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的本质。
基于创值单元(Value Creating Unit,VCU)的企业价值管理产生的实质性改变,为实现会计系统从资产、成本为中心向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具有创新与示范意义的理论分析与实务案例,为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价值管理理论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一)现有会计信息的局限
会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价值实现也在不断进行理论上的完善和提升。国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实践一再表明,有效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企业的效率和效能、拓展企业与产业的边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2]。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敢于尝试的企业开始创建一系列由组织许可并实施的软件包来满足其特定的信息需求[3],开发了诸如工资核算、财务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等一些相对简单的应用程序;进入21世纪,企业可选择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信息计量、传输和处理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复杂,这其中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代表着企业空间内信息集成意识的巅峰[4]。企业采用ERP系统替换掉遗留在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系统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初步的信息集成。当时在信息系统方面所作出的探索,达到了系统内每项源数据仅输入一次而无需在不同系统中重复输入的操作,但这对于信息呈现的结构和以此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活动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尽管Mccarthy[5]早年提出了一个在共享数据的环境中重塑会计信息的框架,但是这一构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当时的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实现这种超前设想的技术基础。目前有关会计信息的研究整体呈现“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分散向整合”“汇总向细化”转变的趋势[6-7],先后出现“专用报告”“多元计价模式”“事项会计”[8]“数据库报告”等模式,试图增加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的参与[9],追溯到信息源头真实的交易和事项[10],并且增强会计的实时控制[11],以更好地发挥会计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作用。
这些理论与模型本质上都没有打破原有会计信息的固有结构,而是在细节上不断进行调整。以“数据库报告”为代表的研究,因为其模型的复杂性也难以在企业中得到推广。整体而言,当前的会计信息通过一套固定的规则将企业运行所产生的庞大信息与数据转化为由货币计量的数字、账簿和报表,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大量相关信息因为不满足会计计量的标准而被过滤出去,这意味着价值活动中只有符合要求的会计信息进入了会计系统,而非会计信息对于会计信息的影响进而影响企业价值的部分则没有被捕捉[12]。这种价值量的遗失逐渐被注意,尤其当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水平提高时,企业对于大范围信息的利用程度和有用性认知的要求就会相应提升[13-14],对于会计信息紧迫的拓展需求在实证领域也已得到验证[15]。而要实现会计信息的拓展依靠多个独立信息系统的简单集成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建立的是一个完整、有机的信息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可以从信息的时空观念出发[16]。
(二)创值单元(VCU)
VCU理论通过对当前会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的回顾,指出了信息革命为改善会计信息反映与控制价值创造能力所创造的机遇,从空间和时间角度阐述了VCU作为企业价值创造的反映和管理对象的意义[1]。根据定义,VCU是企业作为一个完整价值创造主体可细分出的创值单元,是企业内部作为人、财、物等各种价值要素可调配的最小结构,并且需要具备信息可计量的条件。因而VCU作为一个信息单元反映的是价值活动的信息,价值活动从静态的企业各项价值要素开始,在员工的作用下通过人、财、物之间相互配合,向着客户需求的方向不断调整,这使得会计信息从单一的货币量拓展为“时间量、实物量、货币量”的三量信息,从局部的财务信息扩展到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现会计信息空间属性的拓展。过去的部分研究以母子公司、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整合为突破口,提出汇总企业内部信息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试图实现“整体化”的会计信息系统[17-18],究其本质依然是对已有信息的二次组合。企业内的价值活动在初次进入信息系统时,依旧以原本会计信息处理的模式,按照科目、账户进行计量,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汇总并不会改变原本信息的性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使得公允价值计价呼声越来越高[19],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剧了对于会计信息时间维度实时性的讨论。交易信息通过记账凭证记入系统,由于凭证编制时间总是滞后于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很多重要信息被“时滞”,不仅如此,这一“时滞”内部也有细微的差异:财务部门的出纳岗位多数以经营日为单位记录企业现金的收支,对于现金的流动时滞一般在一日以内;而对于企业的大型固定资产,盘点工作往往以月度甚至季度频率进行,对于该类信息的记录“时滞”则远大于现金,这就使得不同价值要素信息在时间上的偏差不尽相同。“要素活动—信息反映—改进要素活动”是企业目前通用的管理模式,在工业时代中,前后经营与技术行为的重复性使得即便是滞后的信息对于后一期的经营活动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信息化严重挑战了这一前提,即现代企业前后经济活动的重合性已越来越少。
价值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流只有与企业的实物流、行为流、资金流环环相连、时时配合,才能完整地反映出企业的经济事项与价值创造。众所周知,企业在对应会计准则下所确认的资产组是由生产设备所组成[20],而在价值创造的场景中,与之相类似的资源组合概念,其内涵要比财务会计中的资产组更为丰富。如将企业这一庞大系统与复杂但精密运行的人体相类比的话,企业价值管理需要找到记载企业价值活动基因的DNA。虽然单独的DNA不完全等同于完整的生命体,但其中蕴含生命体的遗传信息在信息层面可以反映出一个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才能打开企业价值管理的“黑箱”,从源头反映和调节企业的价值活动、完善价值管理行为,这样一个企业价值的DNA就是企业的VCU。
(三)可供性理论
可供性理论最初由认知心理学家 Gibson[21]提出,作为一种关系概念用以解释环境与个体的互动过程[22]。Gibson[21]认为,动物具有选择性感知环境中信息的能力,因为这些信息与动物的生存密切相关。因而可供性关注的是具体的环境帮助动物实现某种需求的可能性,并强调环境的可供性与生命体感知力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关系。可供性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用以表达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多元性,技术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所搭建的信息环境的可供性比行动者的感知更为重要,即环境中的可供性对于人们感知力的激发占据主导地位。可供性理论认为,环境提供的信息与行为目标具有一致性,可供性原理所提出的环境信息在于隐含式的目的呈现而并非是对信息使用者行为的直接干预。
可供性可以用于解释信息、信息系统与人类行为之间的交互关系,信息环境作为管理决策重要的外部环境,是决策水平和管理效果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将可供性理论纳入对于VCU及基于VCU构建的信息系统的分析,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VCU是如何作用于企业价值管理的。
二、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
单案例的研究方法具有针对研究对象深入调研和细致分析的研究优势[23]。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讨论VCU理论在企业价值管理中的运用,需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企业[24],因而本文选择的案例企业至少需满足以下要求: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实物资产和人员分布分散;企业信息化建设时间较长,信息化水平高。VCU实现的基础是企业内外部信息技术的高水平运用,对企业的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与储存有着较高的要求;企业的价值活动节点明晰,内部管理制度成熟;企业领导层面认可并支持VCU的创新型研究,各部门员工能积极配合VCU研究的开展,案例所需基础资料齐全。
本文所选择的案例企业——国网南通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南通电力”)不仅符合上述标准:电力企业实物资产以“网络状”存在,在地理空间上高度分散,有利于线上企业价值创造新场景与线下价值活动之间的直观对比;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高,国家电网“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各种企业资源进行集约化管控,对“大规划、大营销、大运营、大建设、大检修”五大体系信息系统进行构建,信息化经营与管理已成常态;南通电力所提供的服务简单清晰,各职能部门职责划分明确,管理制度成熟,价值要素流动可观察、可计量,便于较好地识别与划分VCU;同时,笔者的课题组与该企业有长期的科研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便于案例研究的顺利开展。
(二)资料收集与数据编码
本次研究在数据资料的收集过程中采用多种数据来源以保证案例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避免研究人员主观因素的干扰[25]。案例相关数据和信息资料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收集:(1)现场访谈,通过前期问卷调查结果确定实地调研方向与内容后,与企业领导、部门分管领导以及部门员工进行访谈,
重点关注VCU应用前后企业价值管理工作的差异;(2)现场观察,通过参与部门会议、内部研讨,详细了解企业价值管理工作运行情况;(3)通过公司网站、新闻报道等公开渠道补充相关信息。对于所收集的资料,本文采用数据编码的方式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与归纳,主要概念分别为VCU、价值场景和价值管理决策,经过进一步整合按照研究内容对数据进行编码,具体如表1所示。
(三)研究信度与效度
单案例研究可以更加深入接触案例对象,进行更详尽的分析,但同时也存在外部效度较差的问题[26]。为了尽可能提高本次研究的外部效度,增强研究结论的适用性,本文在充分的文献回顾和理论研究基础上,通过以下方法提高案例的信度与效度[27]:(1)本次研究制定了詳细的研究计划,使用案例研究草案提高案例研究的信度;(2)通过不同数据来源、证据链进行三角验证;(3)案例研究过程中及时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形成案例报告提交案例企业交流沟通,取得企业反馈后,根据反馈意见检验证据链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三、案例研究
(一)案例企业简介
南通电力隶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承担南通市内与如皋、海安、启东三市以及如东县的电网发展、输配电和电力服务任务,其组织结构由市电力公司、县电力公司与供电所三个层级构成,每一层级管辖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资产。电力企业属于典型重资产、网络状、技术型企业,截至2020年初,南通电力管辖范围现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69座,变电容量突破4 400万千伏安;35千伏及以上线路706条,总长度达8 958.7千米;下设营业网点92个,服务用电客户超410万户,其中,按用电需求可分为居民生活用电、大型工业用电、商业与普通工业用电与农业用电四大类,不同类别客户的用电特征存在较大差异。2019年全年南通电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40.7亿元,年末总资产规模超210亿元。南通电力价值管理的提升围绕着不同电压等级资产的投资、运行和维护以及不同类别客户的用电服务进行,不仅对于南通电力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更关系着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VCU识别过程与结果
电力企业中电流的流动方向和过程与企业创造的价值流是一致的,因此,南通电力的价值创造活动可以观察的电流流向与结构为基础进行识别与划分。同时,为了使得VCU能够嵌入到当前的企业管理中,南通电力在识别与划分VCU的过程中仍然遵循组织层级的设置,这与VCU的定义并不相矛盾。基于南通电力的现状,不同电压等级对应的资产和人员归属于不同的组织层级,而组织层级的设置遵从电流的流向。从组织层级出发可以避免识别过程中遗漏价值要素,并尽可能减少VCU的应用对现有企业日常管理的冲击,也能使最终识别出的VCU可以顺利嵌入现有的管理体系中,减少新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运行难度。
在每一组织层级,按照该层级为保障客户用电需求所投入的价值要素组合划分出每一个VCU。因为电的特殊属性,南通电力的VCU识别需要从主要的供电设备出发,即其所管辖的变电站、中压线路和台区,这些供电设备在地理位置上與所服务的客户相对应,并且其技术指标例如电压等级、电容量也与客户的用电需求相对应。根据南通电力的组织层级和实际运行情况,最终划分出三个层级的VCU:最高层级的变电站VCU共计256个,包含变电站与其配套设备以及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和检修人员;中间层级的线路VCU共计2 265个,包含10千伏配电线路及其运行维护和检修人员;基础层级的台区VCU共计48 907个,包含每一台区下的变压器、配电箱、接户线及电表等设备与维护和检修人员。
每一层级的VCU上反映的信息不尽相同,总体可分为岗位活动、设备状态、财务信息、电量信息、地理位置与客户信息这六个类别。其中,岗位活动包含人员工号、岗位职责、执行标准等信息;设备状态包括运行年限、规格标准、供应商信息、维修记录等信息;财务信息包括资产原值、累计折旧、新增投资成本等;电量信息包括额定电压、售电量、累计供电量、停电历史、输电损耗等;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所属辖区、气温等;客户信息包括客户类型、历史用电量等,这些信息基本涵盖了南通电力日常管理所需要的所有信息。
在静态状态下不同口径的VCU均以生产系统中实物资产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准,如一个变电站有多少条线路出站则该变电站就包含多少个线路VCU;在动态调整过程中,若生产上设备之间的对应关系发生变化,则VCU划分中其对应关系也需进行动态调整。借助国家电网内部EA架构成果,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调取企业全口径数据,以及GIS沿布系统的应用,南通电力建立起以VCU为信息计量单位、以可视化地图为展现形式的全新价值信息系统。
(三)VCU改变了信息系统的构成,提高价值信息可供性
作为价值管理实现的基础,以VCU为对象构建的价值信息系统在可供性方面显著区别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VCU丰富了价值要素的可供性。研究表明,伴随着企业管理决策的不断复杂化,在建立决策模型的过程中需要采纳的信息更加丰富[28],来自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也促进价值信息不再拘泥于过往的量纲与标准。财务会计信息出于对外报告的要求形成了相对标准化的信息模板,呈现出结果性、货币性、时期性的特征,这些特征的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管理者的职责履行,考核企业经营业绩,但是对于价值创造的指导难以提供帮助,无法让管理者了解价值活动的过程,其中货币计量属性更是进一步限制了价值要素的可供性,使得难以直接用货币计量的要素被隔绝在价值活动信息反映之外。这在过去没有造成严重问题是因为这部分价值要素对于工业时代背景下企业价值创造尚未起到关键作用,但伴随着企业商业模式的转变,大量过去属于无形资产领域的要素资本成为企业持续价值输出的关键,大量非独立、业务性、过程性的信息在价值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而VCU以是否参与价值活动作为是否属于价值信息的判断标准,更加专注价值创造活动自身,最大程度减少信息计量过程中的人为干扰,因而丰富了价值要素的可供性。以本文案例的 VCU价值信息可供性示例如表2所示。
VCU不仅丰富了价值要素自身的可供性,更完善了价值信息结构的可供性。将企业会计工作与业务活动相联系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目前企业的业财融合探索总是在信息流的末梢尝试将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整合,这是一种将整体打碎之后的再拼凑。以往企业中的不同岗位、员工在信息系统中按照职能部门和岗位职责呈现,而在VCU的信息空间中岗位和员工作为参与某一价值活动的价值要素并且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与其所属同一VCU的其他所有价值要素一并进入信息系统。在当前会计系统下,生产设备等实物资产在企业中的存在是通过资产账户提取折旧并随之进入产品成本或生产费用,从而引起财务信息的变化,但这种信息的计量和反映割裂了使用、操作或管理对应资产岗位人员的作用。VCU不仅反映了参与价值创造的要素,更保留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企业员工的作用,作为企业内所有价值活动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人的作用被保留和记录下来。基于VCU的价值管理始终将价值活动作为一项整体性的活动,即便是最底层的价值单元也并非仅是单个价值要素的罗列,整体化的信息计量更符合价值活动的本质。
不仅如此,VCU也打破了会计期间对于信息时效的限制,更及时地提供企业价值活动的信息。不同于过去所提出的实时反映,VCU所提供的价值信息时效取决于其在物理世界中要素活动的频率,这种时间属性上的对应关系提供了信息系统中设置信息采集频率的现实依据。
(四)VCU构成企业线上的价值场景,提升价值管理决策
以VCU为信息单位的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了计算机平台中一体化的价值场景,而价值场景的出现从真正意义上保证了企业价值管理决策的价值平衡和价值导向。
基于VCU在信息要素、信息结构和信息时效上的可供性,企业在信息世界中获得了过去从未有过的价值场景。所谓价值场景正是对于物理世界中企业各种价值活动的一种“映射”,这种映射区别于过去价值信息对价值活动的反映,结合本文案例,价值场景可供性示例如表3所示。
线上信息世界中的价值场景由VCU基于线下价值活动所构成,对于每一个使用该信息系统的人来说,它又提供了相对于直接观察线下价值活动所“不能”被观察到的信息,这正是信息化和信息世界所打破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线下的价值活动对于一个庞大的企业组织而言是分散的、连续的,因而是难以被直接观察的,但物理世界的这些约束条件在信息空间中不复存在。通过一个个VCU将企业中分散在各处的价值资源、每时每刻在进行的创值活动反映在信息系统中,可以使管理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任意时间、任意层级的价值信息。在过去,不同价值要素的管理部门在价值管理过程中会形成价值冲突:实物管理部门追求实物资产的更新改造升级;人力管理部门希望提升企业人员素质水平和工作质量;财务部门希望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营销部门希望加大投资扩大宣传,等等。但各自部门内部的价值管理决策所依据的指标和信息,在部门间的决策结果是不同的,例如,财务部门追求的高投资回报率可能会影响实物资产的投资安全技术保障。正因为VCU的价值信息在信息要素、信息结构与信息时效三个维度的可供性,保证了信息世界中所呈现的企业完整的价值场景,这一线上的价值场景不会受到不同决策部门和决策人员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解读,这是由价值信息的可供性保障的。这意味着,基于VCU构建的信息系统始终是站在企业整体价值视角,不会受到信息使用者身份、岗位、部门的影响。
以南通电力设备升级投资决策为例,户均容量指标是指该VCU中所有变压器容量之和与该VCU直接服务的用电户数的比值,反映的是该区域供电能力的高低,是业务部门所关注的技术指标;户均电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一VCU的售电量总数与该VCU直接服务的客户数量的比值,主要反映了某VCU供电区域内的客户的用电需求,是财务部门所关注的指标,这一数值偏低意味着该区域的设备投资回报较低。当业务部门的价值管理从户均容量指标出发,对户均容量较低的VCU尽可能多地更换更大容量的变压器以提高未来的供电能力时,将会导致当前的电力资源配置与地区用户实际用电需求脱节,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而财务部门如果以投资回报作为管控要求,则会尽可能缩减设备的更新投资,以获得更高的户均电量。在以VCU为信息单位构建的价值场景中,管理者可以直接观察到户均电量和户均容量两项指标在五分位法中均处于相同区间水平的VCU及其分布状态,企业目前在这些VCU上的投资和日常管理活动已基本满足其客户的用电需求,设备投资达到了供电质量和投资效益的平衡,短期内对这些台区VCU的投资规划不属于其价值管理的重点;而当价值地图中出现户均容量低、户均电量高的VCU时说明这些VCU中的设备投入和运行在未来将不能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的增长,需要尽快加大设备和人员的投入直至两类指标数值处于均衡的区间。
VCU作为价值场景的构成单位和价值管理的对象,通过企业价值这一共通性的目標联系起企业中不同的职能部门,新的价值管理系统中涵盖的信息从财务信息扩展到价值信息,价值管理决策中参与的角色与信息交流更为多元与交互[29],更符合未来大数据环境下的管理趋势。过去的价值管理所依据信息界面之所以不能被称为价值场景,是因为它既不是真实世界中的价值活动,也不是与之相对应的信息映射。
价值场景的形成是区分工业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价值管理活动的重要标志,这意味着未来的价值管理是联系两个世界的管理活动,通过VCU将信息世界与真实世界进行联系的同时也将难以被观察、分散、抽象的价值活动转化为直观、完整、连续的价值场景。真实世界的价值活动是引起VCU要素信息变化的原因,VCU的变化引起价值场景的改变从而提醒管理者注意企业当前的价值活动是否偏离正常水平或预定目标进而采取调节和管理措施,这些管理决策反映在价值活动的调整上继而引起价值场景的变化,形成“价值活动发生—VCU反映—价值场景构建—管理决策进行—价值活动(调整/发生)”的循环,如图1所示。正因为每一个VCU的价值目标与企业整体价值相一致,化解了过去职能部门间的价值冲突,也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兼顾当前的财务表现与长久的持续发展,从过去对于业绩的追逐转向对价值的追求。
四、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南通电力VCU实践的分析发现:我们所生活的物理世界中存在的价值要素实体活动是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构成,但这一实务运转在现代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分散、延伸和抽象,且因不同价值要素时间与空间两重维度的不同步导致其难以被管理者直接观察从而进行管理,因此,企业的价值管理首先需要借助于信息化手段完善对于价值活动的信息反映。从南通电力为代表的案例可以看出,企业价值活动中的实物资源数量众多,并且在空间范围内分散分布。因此,完善价值信息的第一步就是要关注如何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价值活动合理、完整、及时转化为相应的价值信息以进入信息世界并便于进行管理决策。不同于传统会计信息,VCU作为全新价值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基本单位,兼具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双重概念。与信息世界中每一个VCU相对应的是物理世界中企业的价值活动,其数值的变动是对在物理世界所对应的实体存在状态、变化的结果反映。VCU以物理世界中各种价值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为原型在信息世界中建立起一个对应的数据集合,以VCU作为信息基本单位的信息系统不是按照组织层级和职能部门的逻辑传递、汇总和处理信息,每一个VCU上各种要素的状态和变动代表该VCU在物理世界所实现的活动,避免了因为不同职能部门价值诉求和价值导向的差异而产生决策冲突,反映了价值创造的客观现实,在信息世界形成了可供管理者决策使用的价值场景。因此,基于VCU的价值管理形成从物理世界价值活动到信息世界价值场景变化再到价值管理决策的循环,在这个新的管理循环中,VCU成为沟通企业不同部门、不同资源的价值语言,实现了部门价值与企业整体、短期价值与长期价值的统一,有助于企业从绩效导向真正向价值导向转型,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提供可能。
(二)理论贡献
理论研究层面,VCU是首次应对信息世界所提出的会计概念。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我们过去不敢想的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甚至组织结构的转变。VCU模式下的信息流框架与目前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流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所不同:一方面,以VCU为信息单位的信息框架改变了过去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先分别计量、再集中汇总”的构建逻辑,在信息入口处就完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每一项价值创造活动。另一方面,由VCU构成的信息世界中企业不再呈现为各种层级、部门或业务流程,而是由价值流动连接一个个价值“细胞”,按照价值活动的内在作用关系形成相互间的层级和结构。VCU作为新的信息结构的基本单位,更贴近价值活动的原貌,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迈出信息计量和反映的重要的一步。
VCU概念的提出对企业价值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途径,而信息化正是对于信息获取、计量、处理、储存等各个方面的革命。实践中诸多企业对于信息化的理解和应用仅将其视作劳动力的有效替代品,这就削弱甚至曲解了信息化的作用和意义。信息化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硬件设施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思维和信息化逻辑对社会生产方式、企业运营模式和管理制度的革新。VCU从设计到应用都遵循着价值活动的本质,即“要素组合、时空一体”的思想,这一观念改变了过去企业内部由于职能分工和技术条件所限形成的分散式的信息状态。尽管在信息系统框架中没有设置组织的层级和职能部门的逻辑,但是每一个VCU中所有价值要素的变动和状态反映的均是企业各个价值主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就与企业整体价值目标相一致。
本次研究基于数字经济与移动互联网逐步深入生产生活的新时代背景,丰富了未来管理学的研究视角。现有的价值管理,无论是基于会计理论还是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无不是在工业时代理论背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改良主义研究。本次研究在文献回顾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理论研究基础的改变对于研究思维和研究范式的影响。管理理论基础形成并发展的工业化时代与未来数字经济时代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这些区别应在理论研究中得到重视和体现。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不仅对于企业价值管理的研究十分重要,更为管理学其他领域的研究问题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
(三)局限与展望
尽管本次研究旨在面向信息时代下企业的价值管理所进行的探索,但本文对于全新概念所作出的讨论和分析难免受到所处时代背景和长久以来传统管理理论熏陶的影响,难以一步完成彻底的去工业化。例如,对于VCU所包含的价值要素的讨论中,认为企业中的“人”是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这里的“人”指的依然是自然人的概念,但数字化智能技术将人从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在企业中的应用会不会逐步取代自然人的作用?这将对于“人”这一价值要素在VCU中的定位和角色产生重大影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万物物联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站在当前时点难以想象的应用场景和应用问题出现。与此同时,在各类价值要素的确认、计量、反映和管理过程中如何平衡价值管理和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社会问题也将有助于VCU理论的持续完善,未来有关VCU和企业价值管理的研究还有巨大的探索空间。
参考文献:
[1] 杨雄胜,陈启忠,陈丽花,等.价值具象化:信息革命赋予价值管理及其管理会计新框架[J].会计研究,2016,(11):6-13.
[2] 胡安安.企业信息系统的深度实施:理论、规律与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1-10.
[3] Davenport,T.H.Mission Critical: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Enterprise Systems[M].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1-50.
[4] 王世定,徐玉德.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J].会计研究,2004,(9):42-46.
[5] Mccarthy,W.E.The REA Accounting Model:A Generalized Framework for Accounting Systems in a Shared Data Environment[J].Accounting Review,1982,57(3):554-578.
[6] 张广,陈翔,朱朝华.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2,(10):48-52.
[7] 邵建利,刘仲英.中国企业核算一体化的系统整合研究[J].会计研究,2005,(3):42-46.
[8] Sorter,G.H.An‘EventsApproach to Basic Accounting Theory[J].Accounting Review,1969,44(1):12-19.
[9] 王斌,顾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1):13-20.
[10] 施建军,杨雄胜.现代经济的三重世界与会计作用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1999,(6):26-31.
[11] 阎达五,张瑞君.会计控制新论——会计实时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03,(4):3-5.
[12] Wyatt,A.What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 on Intangibles is Value Relevant?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8,38(3):217-256.
[13] Atkinson,A.A.,Kaplan,R.S.,Matsumura,E.M.,et al.Management Accounting:Information for Decision-Making and Strategy Execution[M].Boston:Pearson,2012.276-299.
[14] 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14,(9):21-28.
[15] Callen,J.L.,Gavious,I.,Segal,D.Th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Information i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Degree of Investor Sophistication[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6(2):61-76.
[16] 葛玉洁.从会计计量视角重塑信息化时代的企业价值管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46-152+80-81.
[17] Hammer,M.Reengineer Work:Dont Automate,Obliter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7(4):104-112.
[18] 崔也光.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J].会计研究,2000,(3):31-34.
[19] 钱逢胜,邓勇.信息观向计量观转变——财务报告发展的必然趋势[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0,(1):37-42.
[20] 池勤伟.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应用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178-182.
[21] Gibson,J.J.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79.110-130.
[22] Chemero,A .An Outline of a Theory of Affordances[J].Ecological Psychology,2003,15(2):181-195.
[23] 張梦中,马克·霍哲.案例研究方法论[J].中国行政管理,2002,(1):43-46.
[24] Eisenhardt,K.M.,Graebner,M.E.Theory Building From Case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25] 毛基业,张霞.案例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及现状评估——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7)综述[J].管理世界,2008,(4):115-121.
[26] 李连华,杨忠智,唐国平.企业内部控制效率提升路径研究——基于传化股份公司的经验与借鉴[J].会计研究,2014,(7):82-88.
[27] 苏敬勤,张琳琳.理论构建型案例研究规范性评估——基于内容分析的对比研究[J].管理评论,2015,(8):223-233.
[28] 陈国青,吴刚,顾远东,等.管理决策情境下大数据驱动的研究和应用挑战——范式转变与研究方向[J].管理科学学报,2018,(7):1-10.
[29] 陈国青,曾大军,卫强,等.大数据环境下的决策范式转变与使能创新[J].管理世界,2020,(2):95-105.
(责任编辑:于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