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截至3月底,工、建、农、中、交、邮六大行分别披露了2020年经营业绩。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6家国有大行仍实现了近1.14万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较2019年增长约1.93%,平均日赚31.2亿元。
从净利润数据来看,6家国有大行2020年实现净利润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
“宇宙行”工行是唯一一家净利润突破3000亿元的银行,在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方面均居首位。年报数据显示,工行2020年实现营收8826.65亿元,实现净利润3159.06亿元,同比增长1.18%;建行和农行净利润均超过2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80%。
从净利润增速看,邮储银行增长最快,2020年实现净利润641.99亿元,同比增长5.36%。此外,中行净利润增速为2.92%,其余四大行利润增速均在2%以内。
制表:《中国经济周刊》 美编 孙竹
从资产来看,2020年,六大行资产规模均更上一层楼。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工商银行资产总额达33.35万亿元,是唯一一家资产总额突破30万亿元大关的银行;邮储银行为增幅最快的银行,2020年资产总额超过11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净息差收窄是影响银行利息净收入的关键因素。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六大行息差均有所下降。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6家国有大行2020年净息差较2019年平均下降8BP。其中,工行下降15BP、建行下降13BP、农行下降3BP、中行下降4BP、交行下降1BP、邮储银行下降11BP。
建行行长王江在2020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息差管理是当前建设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中之重。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呈现低增长、低利率、低投资的现象,息差收窄是商业银行一般性、普遍性的特征。2020年建行净息差为2.19%,同比下降13个基点,符合银行的基本趋势。预计2021年息差管理仍有难度、有压力,但总体将保持平稳状态,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相比之下,农行的净息差收窄幅度在6家国有大行中较小。农行行长张青松解释称,2020年面对资产端收益率下行,农行在市场利率低位窗口期加大了市场化负债规模,负债端成本的管控抵消了资产端的收益下行。
年报数据显示,六大国有银行2020年不良率较上年普遍出现了上升,工、建、农、交4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均上升超过0.1个百分点,但整体依然低于行业不良贷款率。
银保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总额达到3.02万亿元。截至2020年末,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了2816亿元。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可能2021年需要处置的不良贷款还会增长,甚至会延续到明年。但是有信心、有能力把不良资产处置处理好,保证在经济和银行金融体系的可承受范围内。
从目前六大国有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率来看,交行不良贷款率最高,达到1.67%,同比2019年的1.47%上升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976.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6.55亿元。邮储银行的不良率最低,为0.88%,相较于上一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制表:《中國经济周刊》 美编 孙竹
交通银行副行长殷久勇预测,疫情影响还未完全消退,加上受风险分类新规颁布进程可能加快等因素影响,预计未来资产质量管控的压力仍然较大。
邮储银行首席风险官梁世栋表示,从宏观经济面来看,随着疫情好转,中国经济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在此大环境下对银行的资产质量管理有信心。不过他提到,有一些风险仍需关注。“疫情的影响有一定滞后性,尤其要关注疫情对一些行业传导的滞后。此外,从供给侧来看,也不排除有一些企业产能过剩,本身效率比较低,在出清过程中会带来一些风险。”
随着各家银行的年报逐渐披露,理财子公司的业绩也随之浮出水面。
从净利润表现上看,2020年6家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均实现盈利,净利润合计40.41亿元。其中,中邮理财实现11.87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一,是唯一一家净利润超10亿元的国有行理财子公司。紧跟其后的是农银理财,2020年净利润为9.91亿元。此外,工、建、中、交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净利润分别是4.08亿元、3.35亿元、4.55亿元和6.65亿元。
制表:《中国经济周刊》 美编 孙竹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述6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净利润统计口径还存在一些差异,其中一些理财子公司目前仍未完全“自力更生”,仍然受母行委托处置存量产品,从而收取委托费。
在各家银行2019年公布的年报中,仅有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交银理财和建信理财4家理财子公司披露了净利润数据。与上年相比,这4家公司2020年净利润均大幅增长。其中,交银理财增速最快,同比增长647%;建信理财同比增长458.3%;农银理财同比增长237.8%;相比之下,工银理财净利润增长较慢,仅增长23.64%。
从各家银行公布的年报数据来看,与上年相比,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均有大幅提升。今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根据监管要求,理财子公司需要“洁净起步、轻装上阵”,杜绝“带病上岗”。这也意味着,资管新规正式运行后,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成为主流,打破刚性兑付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