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娇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00)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道路交通流量日益增加,受施工不合理、荷载、降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加之超载的普遍性,沥青混凝土路面因超出自身承受能力而形成病害。裂缝为主要的病害形式,轻则影响车辆通行的平顺性,重则诱发安全事故,加强防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
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主要含两种类型:①荷载型裂缝,顾名思义,其与行车荷载作用有密切的关联,即荷载是导致路面出现裂缝的关键原因;②非荷载裂缝,温度为关键的成因,较为常见的有低温收缩裂缝和温度疲劳裂缝,此外在施工技术不合理等情况下也容易产生裂缝。两类裂缝的表现形式主要包含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状裂缝等,下文则进行具体的分析。
横向裂缝的分布特点在于与道路中线呈近似垂直的关系,局部可见支缝。
沥青混凝土对温度较为敏感,随温度的变化其性能随之改变,出现低温收缩现象后显现出裂缝;下卧层存在质量问题时进一步作用于路面,也将形成裂缝,具体形式包含裂缝反射、不均匀沉降等;施工期间未严格控制温度,在温度偏低的施工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明显下降,不利于材料的成型,具有变硬、变脆的变化特点,并且局部有收缩变形现象,从而形成裂缝。较之于混合料的抗拉强度而言,若实际承受的收缩拉应力超过该值,则会出现拉裂现象,由此产生横向裂缝;半刚性基层产生收缩裂缝后,将破坏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后续加之车辆荷载的影响,裂缝有反射变化,作用于沥青表层,从而出现裂缝。横向裂缝如图1 所示。
2.2.1 预防措施
图1 横向裂缝现场
以高速公路建设等级为导向,结合现场气候条件、车流量等多项因素,选择合适类型的沥青材料,通过对原材料质量的层层把关规避收缩裂缝;摊铺前落实准备工作,即详细检查下卧层,若存在裂缝则及时处理,否则不安排摊铺;摊铺期间尽可能遵循连续性原则,减少施工缝的数量,若必须设置施工缝则按规范处理,确保接缝处具有稳定性;对于摊铺带边缘,对该部分做适度的切割处理,清理杂物,均匀刷涂粘层油;摊铺前预热熨平板,从拌和站及时转运适量通过质量检验的沥青混凝土,高效摊铺到位,全程做到随拌随用;予以碾压,适配合适类型、合适规格的压路机,采取先横向、后纵向的顺序,经压实处理后改善沥青混合料的分布状态,减小材料间的空隙量,提高面层的密实度[2]。
2.2.2 治理措施
横向裂缝的治理分两种情况考虑,具体为:
(1)缝宽在3mm 以内,处理难度较小,首先清理聚积在裂缝内的粉尘等杂物,再利用压缩空气吹净,维持洁净状态后用热沥青封堵。
(2)缝宽达到3mm 及以上,前述方法缺乏适用性,此时宜在横缝两侧各10cm 范围内开槽,将该处的沥青上面层清理干净,再沿裂缝铺设玻璃格栅,随后喷洒乳化沥青粘层油,经此操作后使玻璃格栅可稳定粘贴在底层。在前述基础上取适量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针对局部加以填补,再碾压处理,待填补部位具有平整性与稳定性后用热沥青灌缝封口。
纵向裂缝的分布特点在于与道路中线呈几乎平行的位置关系,局部有少量的支缝。
在重复荷载的作用下逐渐出现路面承载力不足的问题,长此以往,路面轮迹带出现小纵裂现象(其具有类似平行的位置关系),若缺乏及时的处治则容易产生龟裂,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在基层裂缝的反射作用下,路面完整性受到影响,由此也出现纵缝;半填半挖路基的交接部位属薄弱区域,受两处受力特性等方面的差异化影响,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导致纵向裂缝的产生[3];在混合料摊铺施工环节,未对纵向搭接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处理,致使该处因稳定性不足而形成裂缝。
3.2.1 预防措施
加强对沥青、集料等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进场时做好质量检验工作,入场后加强防护,例如防雨、防晒等;组织试验,确定合适的配合比,通过验证后将其作为混合料生产的用量控制标准,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变更材料用量;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全幅摊铺的方法,若因空间有限或是其他方面的限制而无法全幅摊铺时,则在现场适配2 台摊铺机,前后紧跟摊铺;分幅摊铺时,加强对上、下面层施工质量的控制,要求各自的施工缝错开量达到15cm 以上;控制沥青混凝土的摊铺量,采取分层摊铺、碾压的方法,尤为关键的是边坡部位,该处易失稳,因此更应得到有效的压实处理,以提高稳定性[4]。
3.2.2 治理措施
具体分如下两种情况考虑:
(1)缝宽在6mm 以内,处理难度较小,工作思路与缝宽在3mm 以内的横向裂缝类似。首先清理聚积在裂缝内的粉尘等杂物,再利用压缩空气吹净,维持洁净状态后用热沥青封堵,此外也可根据实际需求采用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
(2)缝宽达到6mm 及以上,在治理前需要确定裂缝的覆盖范围,全面剔除聚集在缝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后填充并捣实,此处材料可选用砂粒式或细料式热拌沥青混合料,此后利用烙铁予以封口处理,最后在处理范围内均匀撒砂。
网状裂缝对路面的危害较为严重,其裂缝数量较多,具有纵横交错的分布特点,导致原本呈完整状态的面层被分为多个小块,路面稳定性大幅下降。大量工程实例表明,网状裂缝的缝宽通常达到1mm 以上,缝距小于40cm,防治难度较大。
路基施工环节未做好压实处理工作,局部的压实度难以满足要求,其在后续使用中难以承受源自于上方的荷载,随之显现出裂缝;基层强度偏低,在通车时间逐步延长之下产生网状裂缝;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例如沥青混凝土在储料仓内的储存时间偏长,导致其转为相对硬结的状态,抗变形能力明显不足,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容易形成裂缝;未严格控制面层的厚度,在厚度不足时承载力偏低,产生裂缝;分层施工时层间的结合稳定性不足,形成“通道”,路面水分逐步下渗,破坏结构的完整性,形成裂缝,网状裂缝如图2 所示。
图2 网状裂缝现场
4.2.1 预防措施
以施工质量要求为准选择优质的沥青材料,要求其具有耐低温、抗变形等多重特征,再根据设计配合比称量材料、拌制;摊铺施工前详细检查下承层的质量,不可出现局部裂缝、凹陷等问题,若下承层质量达标,可按照0.7~1.1L/m 的用量喷洒透层油,以便给后续面层摊铺创设良好的条件;实际摊铺及碾压阶段,控制各层厚度以及各项工艺参数,通过对先进施工技术的应用达到提质增效的效果。
4.2.2 治理措施
遇稳定性不足的结构层或是软弱层时,考虑到该部分承载能力不足的特点,应当及时清理干净,重新设置具有足够稳定性的结构层;若网裂是由于结构层积水而产生,则需精准界定存在网裂病害的面层,将该部分铲除,清理积水,再铺筑新混合料[5];若局部路基的稳定性不足,上方路面也易产生网状裂缝,此时较适宜的是利用石灰处理路基,必要时采取注浆加固措施,处理深度无特定的要求,具体根据实际网裂病害程度而定,通常需达到20~40cm,待路基恢复稳定状态后,再按照要求施作基层和面层。
综上所述,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裂缝类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成因具有复杂的特点,针对横向裂缝、纵向裂缝以及网状裂缝等各类表现形式,需要深入分析具体的成因,再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在本文中,则对裂缝的关键成因以及主要防范措施加以探讨,希望所提内容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