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文 冯帆 沈华
(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普通外科,上海 201802)
痔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其中以混合痔的治疗难度较大,且复发率高,针对此类痔疮,临床多选择手术切除治疗,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TST)是根据痔核的大小和数量合理选择切除范围,尽可能保留正常的黏膜组织,使解剖结构尽快恢复,在痔疮治疗中取得巨大进展[1-3]。但随着TST手术的不断普及、推广以及手术患者的增加,导致一些并发症也随之显现,影响疗效,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因此如何提高TST的手术安全性,规范TST术的操作程序,成为目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4],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荷包缝合高度的TST治疗混合痔效果,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南翔医院外科接收的内痔及混合痔患者共100例资料,按照随机信封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表示,每组各50例,实验组中男女患者比例21:29,年龄31~63岁,平均年龄(55.5±5.2)岁,病程2~32年,平均(17.28±5.31)年,痔疮分度:Ⅲ型28例,Ⅳ型22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22:28,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55.3±4.5)岁,病程2~32年,平均(17.28±5.31)年,痔疮分度:Ⅲ型27例,Ⅳ型23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本次研究工作获得了院内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5]。
1.2方法 实验组采用齿线上3 cm缝合TST术;对照组采用齿线上4 cm缝合TST术。两组缝合深度均为黏膜下层,除缝合高度外两组操作无显著差异。具体手术方法如下:常规消毒患者肛周、直肠下段与肛管,行腰麻后嘱患者取截石位,置入开环式扩肛器检查患者痔核数量、大小与齿状线情况,确认病变部位后,根据痔核数量选择合适的肛门镜涂抹石蜡油后置入,按照位置适当转换肛门镜,充分暴露出痔核及黏膜后,缝合肛缘处皮肤,再固定肛镜,最后拔出内导管。使用可吸收线在齿线上3/4 cm处进行荷包缝合,在荷包缝合平面上置入缝合器的吻合头,操作者收紧荷包缝线,之后打结挂线,从侧孔取出,再次牵拉缝合线,将吻合器旋紧至安全线30 s后,启动吻合器,30 s后旋开并移出吻合器,观察并记录痔核缩回情况及吻合处,无异常者退出肛镜,有出血现象及时缝扎止血。记录切除病灶的大小与数目送检,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指标见相关文献[6-7]。
2.1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统计分析,两组术后近期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比较 通过统计,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变化比较
2.3两组术后便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术后便血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下腹部疼痛、肛门坠胀及直肠狭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便血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术后随访结果 实验组术后复发、狭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肛门功能正常人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随访复发、狭窄及肛门功能情况比较[n(%)]
俗话说十人九痔,如今不少人患有痔疮,已成为社会公共问题。关于痔的病因主要有两种学说,即静脉曲张学说和肛垫下移学说,以后者被广为接受[8]。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主要与饮食不规律、长期摄入辛辣刺激食物、吸烟酗酒、久坐久立等因素有关[9]。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缓解或消除症状,既往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如药物涂抹、注射治疗、胶圈套扎等,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后症状未缓解,发展成中重度痔疮,尤其是对于混合痔而言,病机复杂,往往需要接受手术治疗[10]。本研究通过对比齿线以上3 cm与4 cm的缝合高度对TST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大体一致,但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便血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尤其是下腹部疼痛、肛门坠胀及直肠狭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术后随访6个月发现,实验组术后复发、狭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肛门功能正常人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TST术中选择齿状线上3 cm为荷包缝合高度的效果最佳,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且有利于促进术后肛门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