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灼
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 201306
科技园区是智力密集载体,以开发高科技产业为目标,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核,既是集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又是文化和自然融合的景观综合体[1]。科技园区的布局要兼顾工作、居住的便捷性,交通、信息的通达性,实现园林化、网格化。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硅谷”——斯坦福研究园诞生在美国,随后欧洲各国相继效仿建立了大量高科技园区,80年代,高科技园的建设浪潮传入亚洲。国外科技园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起步期、快速期和稳定期。
表1 世界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中国产业园区1979年在蛇口诞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产业园区1.0,产业园区2.0,产业园区3.0,产业园区4.0,如下图所示[2]。
图1 国内产业园区的四个发展阶段
科技园区的公共空间是指园区为入驻企业员工和周边居民提供的可以用来交往、娱乐、休憩、展览等功能的室外公共空间、半室外公共空间和室内公共空间。
图2 高科技园的公共空间
室外公共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有绿地、广场、内街、空中平台等多种形式。半室外公共空间指的是室内和室外过渡的灰空间,包括各种外廊、连廊、骑楼、挑空等。室内公共空间是研发办公等功能性空间外的向公共开放的室内空间。室内公共空间可以分为节点型空间(厅、过厅、多功能厅、展示厅等)和路径型空间(水平、垂直交通空间等)[3]。
科技园区公共空间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在城市环境空间层面,难以与城市创新体系及周边社区相互融合。(2)在集群建筑空间层面,不能提供满足现代高科技产业需求的园区布局。(3)在建筑内部空间面,缺少重视创新与研究型活动的建筑空间[4]。
2.2.1 城市环境空间层面,难以与城市创新体系及周边社区相互融合
目前科技园区和城市与社区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类,有围墙的封闭式园区和无围墙的开放式园区。封闭式科技园区的空间设计只考虑园区内部,忽略了园区和城市的联系。园区被围墙与城市空间生硬的隔离,园区内部的广场、院落等公共空间都不能与城市共享,园区氛围沉闷。无围墙的开放式科技园区的设计要更多地考虑园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园区和城市的景观渗透,园区与城市结点的空间衔接。
2.2.2 集群建筑空间层面,不能提供满足现代高科技产业需求的园区布局
很多科技园区会虽然也会在集群建筑间设置一些下沉广场,休闲平台等过渡空间,但是由于缺乏绿化、景观小品,室外软装家具等元素,导致室外公共空间环境较差,留不住人。另外,园区存在硬质铺装过多、缺乏配套的室外家具等休闲设施的问题,导致空间质量较差。
2.2.3 建筑内部空间层面,缺少重视创新与研究型活动的建筑空间
很多科技园的室内公共空间,如共享大厅、中庭空间都有引入零售、餐饮等功能,有的甚至引入了展览功能。但是对走道,楼梯等这类线性交通空间的处理还是比较传统、封闭、手法单一,功能性空间和交通空间之间过渡生硬。有的科技园区室内虽然设计了很宽的走道,但是空间乏味,留不住人,浪费了面积却没有达到希望的效果。还有的科技园区缺乏复合化的企业孵化空间和非正式研讨区。
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占地约7平方公里,分为三个板块:科创总部湾、顶尖科学家社区和科技创新城社区。(图3)临港科技城公司主要负责科技创新城社区板块的开发和建设。临港科技城围绕“创新协同”的关键词,在科技园区的建设开发中积极运用创新协同的空间策略。
图3 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
丹麦著名建筑师扬·盖尔(Jan Gehl)在他的《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说道:“城市的空间应该是人的空间,所以城市空间的规划必须以人为本”[5]。景观优美、配套齐全、有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创业环境是吸引人才的关键。传统产业园区景观、建筑、文化等和城市环境处于隔离状态。科技园区设计师可以挖掘建筑的公共属性,引入创新协同策略,通过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共享实现园区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渗透。
临港科技城在创新晶体项目中,进行外部公共空间开放化设计,S型建筑体量围合出的两个庭院及下沉广场,不仅服务于园区内部,也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既增加了城市活力,又为园区带来人气与效益。室外公共空间和城市界面的穿插创造了更多的步行路径和集散广场,地块中按控规设置了联络通道,有利于缓解城市层面的交通压力。
图4 临港科技城创新晶体项目
科技产业园中集群建筑也要采取创新协同策略。集群建筑通过三维界面的折叠形成架空的灰空间,打破了单体建筑外界面的单调、隔离和硬质感,将环境景观引入建筑单体,模糊了场地环境和建筑单体的界限感,带来了视觉和空间的连续性。灰空间成为人们交往活动的场所,鼓励零售、餐饮、休闲娱乐等活动的引入,促进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流互动。
在临港科技城创新魔坊的设计中,建筑师从“曲水流觞”的概念出发,在单体建筑的外界面通过蜿蜒扭转的连廊形成灰空间,结合景观座椅、石材、地砖、植物等设计,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为入驻企业创造出了全天候的公非正式研讨区。
图5 临港科技城创新魔坊项目
建筑室内公共空间的宗旨是为人服务,人体尺度是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比例尺度依据。科技园室内公共空间的比例尺度多种多样,有小尺度的个人独处空间,也有大尺度的中庭、门厅、餐厅等公共空间。在大尺度空间设计中,要融入契合人体尺度的个人空间,这样才能创造舒适、亲切、吸引人的公共空间。
在临港科技城创新晶体餐厅、共享办公空间等设计中,两层通高的区域上方设置了采光天窗,给人留下空旷大气的第一印象。幕墙、天窗、吊顶、地面铺装、装饰元素的划分,以及吊灯、座椅等人们熟悉物件的设置,让使用者感受到亲人的小尺度,避免了空间大而无实,使人群在这样一个空旷的环境中还能倍感怡人亲切。
图6 临港科技城创新晶体项目室内公共空间
科技园区的发展是城市化背景下的“产、城、人” 融合的过程。本文剖析了科技园区公共空间的内涵、组成元素和存在的问题,以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临港科技城的为例,提出了城市环境空间、集群建筑空间、建筑室内空间三个层级的公共空间创新协同策略,旨在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角度,由内而外地对科技园的公共空间进行层层优化,为科技园区的设计和建设者提供有益的经验,助力科技园区向产业园区5.0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