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 何佳怡 陈俏俏 钱成杰
浙大城市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道路人车矛盾加剧,地下过街道在城市中建设的越来越多,也成为城市步行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城市的地下空间往往给人产生阴暗、潮湿、不安全的负面感受。地下过街道被视为公共空间中密闭性较强的空间, 由于视觉环境差,照明亮度低,会带来安全性能低的问题[1]。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地下过街道亟需一套营造安全环境的设计方法,来提高其安全性能。
本文从地下过街道的环境设计要素分析入手,根据安全设计的主要问题,提出环境安全设计因素,并结合行人问卷调查,明确相关安全设计要素的重要性排序,并提出地下过街道安全环境具体设计对象的设计方法,为今后地下过街道或地下通道的安全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地下过街道是人为开发的地下设施,因此基本为人为创造的环境。人工环境可以具体分为不同物质载体。地下过街道的人工环境可以分为内部和出入口环境。其中内部环境包括内部通道、地面铺装、墙面装饰、标识标牌、配套设施等,出入口环境包括出入口台阶、栏杆、雨棚、平台等,这些也是进行环境设计的具体对象。
在地下过街道内,哪怕是外界天然存在的环境系统,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等,都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因此,都不属于自然环境。地下过街道内的自然环境指固定或可移动的植物,但多数地下过街道内并未安排植物。
社会环境主要指地下过街道在城市中所在的位置,产生的周边功能区,造成通过地下过街道的人群不同,人群对地下过街道的要求和相互之间的交往机会形成地下过街道的社会环境。
地下过街道基本为人工环境,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人工环境的环境设计要素,包含空间、色彩和光环境三个方面。
(1) 空间的形态
空间形态要素主要是关于地下过街道的长、宽、高。长度指主体通道的路径长度,主要跟所处地面的道路宽度有关。宽度和高度的比例关系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受。
(2) 空间的限定
空间限定要素主要是与行人对空间的可识别性和控制感有关,这两方面也影响行人的心理安全。
(3) 空间的导向
在地下空间,人容易迷失方向。地下过街道承担的最重要功能是交通功能,对能否顺利的进出地下过街道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人的心理安全。
(1) 色彩恒定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身边的日常环境与一般物体,都有较为固定的色彩印象,这种印象不会因为是日、夜的时间转换或人工光源照明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比如墙一般是白色或米色,电梯是黑色和银色的。这能使物体的色彩保持连续型,也是提高空间亲切感的重要方面。
(2) 色彩的对比性
色彩的对比可以通过明度、色相、纯度的不同形成色彩的差异来体现。通过色彩对比,增加空间视觉层次,辅助空间限定或导向。
(3) 色彩的调和性
色彩的调和为了创造整体环境的色彩和谐关系,即便在运用色彩对比的方法,也需要争取整体的调和,力求美观、舒适,减少心理压力。
(1) 照度和亮度
地下过街道本身环境黑暗,需要通过安装灯具提供光线。灯具需要提供合理的照度和亮度,保证行人行为安全所需要的照明条件,并且也要避免产生炫光。
(2) 装饰材料的光学特性
空间要素中墙面或地面选择的不同装饰材料也会对光环境产生影响。如镜面、抛光金属等定向类材料反射或投射光线。混凝土、粗糙机理的涂料等扩散类材料则能够使入射光线不同程度地分散。
(3) 采光方式
采光方式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前者可以较好的环节地下空间的心理不适,但照度和亮度受天气和时间影响。后者采用不同类型光源,在通道内布置,达到照度和亮度要求。
环境设计要素的不同内容与具体物质对象相关,通过地下过街道的具体组成部分得以体现,具体关系详见图1。
图1 地下过街道的环境设计内容和设计对象的关系示意
安全环境设计主要根据空间感知理论、环境应激理论、安全设计理论为基础,可分为对象的心理安全、行为安全、防卫安全和防灾安全[2]。
(1) 环境的心理安全性
对环境的认知度不足、控制度不高,舒适度不佳等都会对行人的心理产生不安全的感受。地下空间的空间狭窄曲折、方向感差、采光不足等天生的缺陷容易造成这些不安全感,需要通过专门设计进行消除。
(2) 环境的行为安全性
地下过街道容易产生的行为事故主要是跌倒,一方面光线不足引起视线不清导致跌倒事故,另一方面地面高差、地面铺装材质不合理也容易导致行人的跌倒。此外,还有无障碍设施不健全、栏杆扶手设施缺失,也会导致行人的行为安全事故。
(3) 环境的防卫和防灾安全性
地下过街道内部空间部分难以监控、光线不足等问题,容易产生犯罪的问题。当地下过街道遭到洪涝、地震、火灾等灾害时,由于出入口有限,疏散效果不如地面,容易导致事故。
(4) 地下过街道安全问题的破解思路诉求
上述四个方面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环境设计的不同内容进行有效的解决,如环境的心理安全性可以通过空间形态、空间限定、空间导向、色彩恒定、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照度亮度等设计内容进行改善。
本次研究选择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大道和定安路交叉口的定安路地下通道为问卷调查点,于2017年在11月23日13:30至17:00发放问卷。调查组成员选择在地下通道四个出入口同时发放。共发放100份问卷,实际回收94份有效问卷,回收情况较好。
定安路地下通道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主通道长约80米,净宽度约6米,净高约3米。地下过街道出入口无电梯,从外部进入内部主通道需要经过两处楼梯。内部通道墙面以白色瓷砖为主,顶部为简单的白色油漆粉刷。通道内部照明以两侧的线光源为主,两侧墙体安装有广告橱窗。
问卷中的问题主要为了了解行人对地下通道不安全特征和因素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具体安全环境设计方法的意见。
问卷调查对象中,男士占多数,约占66%。调查对象的年龄集中在20~30岁,占42.55%。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结果一览表
?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环境设计要素中的光环境是行人认为的最重要的安全影响要素,其次是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同时,地下过街道的不同部分,可以应对不同的安全问题。
从问卷调查结果也可看出,光环境是行人认为影响地下过街道安全性能的第一要素,因此,利用环境设计的手法,创造良好的光环境效果是重中之重。
(1) 选择合适光源,结合光源形态设计,减少幽闭感并提高行为的安全性。
(2) 入口雨棚尽量使用透光性材料,帮助内外光线过渡。
(3) 尽可能创造自然采光,并积极利用扩散反射材料。
(4) 光环境设计可以进一步结合空间形态,加强空间导向性,亦可以体现地下通道的个性特点,增加归属感。
(1) 合理空间尺度提高舒适性
地下过街道一般宽度(D)6~8米,高度(H)在3~4米。一般来讲,D/H控制在2左右,空间围合感较好。可以通利用纵向线条装饰墙面,从视觉效果上提高过街道的高度,减少压抑感[3-4]。
(2) 增加休憩设施,明确空间限定范围,提高可控性。
(3) 通过地面和墙面铺装形式,引导人群行进,增强空间导向,提高便捷性。
(1) 利用色彩环境的性格表征,选择明快色彩,创造轻松的环境,改变原有地下空间阴暗的旧观念。
(2) 色彩适度变化,辅助空间限定和导向。
虽然和谐的环境品质讲求色彩的调和,但在整体调和环境下,适当运用色彩对比,可以进一步是空间增强视觉层次感,比如使用不同颜色的铺装或墙面材料,体现限定空间范围的边界,或引导行人视觉的行进。
(3) 根据周边环境,设计与众不同的个性色彩,提高地下过街道的识别度和归属感。
本文将环境设计理论和安全设计理论相结合,尝试从环境设计的内容和对象出发,寻找提升地下过街道安全性能的设计方法,补充环境设计中除室内环境、建筑室外环境这两类空间之外的半室内空间的设计方法。地下的安全性与地下空间使用率直接相关,通过地下过街道的安全环境设计,改变地下过街道提高地下过街道的安全性能,充分提高地下通道的使用率,完善城市步行系统,满足市民出行的需要,提高城市的形象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