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里:设计师的文化理解与设计思考

2021-04-24 03:42符媛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3期
关键词:包豪斯空间文化

文 / 符媛

工作室(组图)

明事明理,知人知心。探求一件事情时我们追寻事物本身的存在方式、内在逻辑、运行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它的重重因素。我们见微知著,在点滴的轨迹中勾勒轮廓、描摹其性其状,乃至推演其实在;我们拨云见雾,置于自然之中究其使然,从偶然的影影绰绰中洞察其必然,在已然的风景中丰满其未然;我们明心见性,感于天地人,未必参透世间大道,但求立世有本有真;我们解悟证悟,在彻见、神会、效法、遵循之外,以吾意问一方真假,以吾身践一桩明暗。追寻设计之旨也大抵循此脉络。

王中里西班牙卡塔尼建筑设计公司亚太区合伙人新包豪斯设计精英大师协会设计分会会长包豪斯对话主理人

禅修中心

“设计”之词发源于近代,而设计未生之时,已有人行设计之事。因此,设计是设计,又无关设计。所以,当我们在讨论设计时,我们说的是科学、是哲学、是艺术、是审美、是技术……我们说的是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我们说的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我们说的是思辨之中的知行合一,我们说的是存于这个时代的使命,我们说的也是于人于己的价值。

笔者自忖学浅,无力准确解读和评价过多,力求还原与设计师王中里的对话。笔者认为,他不一定是最懂设计的人,但他可能是最愿意懂设计的有志之士之一。

设计作品也许在此时有高下之分,但在一个更广袤、更绵长的时空维度上讲,都不过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粒沙子。我们也不妨从大处着眼,不用分析这粒沙子质地如何,想一想为什么它是一粒沙子。

找到空间最有价值的点

《中装》:在做每个设计之前,您会预先做哪些准备工作?

王中里:从整个的设计过程来看,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的积累,它并不称之为准备。我们的一个工作室叫“羽”,“羽”字由两个“习”字组成——正是因为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练习,最终可以让自己像羽毛一样举重若轻。不管在生活过程中,还是设计的过程中,这都是我们的态度。

集合住宅

具体到某一个项目开展的时候,虽然也会遵循正常的工作流程,但我们认为那些都是技术层面的。我们更多的是从空间组织去思考,而不是仅仅着眼于从室内形式的呈现。不管是哪个行业,我们都会观察、调研这个项目,找到最符合这个空间的价值点,这是我们时刻准备的。我们倡导的价值就是设计师为这个空间提供的一种组织关系,让这个人的生活起到变化,或在原有基础上更舒适。

就像“侘寂风”所带来的空间内容思考。我们更注重的是空间设计能给这个时代或者是这一类型的项目解决什么当代问题。

法国诗人阿尔蒂尔•兰波在与另外一位诗人魏尔伦舌战的时候说:“你是知道怎样写诗,但我知道为何写诗。”我们都了解把设计做好的标准,但即使把设计这件事情做好了,我们是否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为了空间和人的关系更好,或是通过空间组织让人的生活方式产生改变,或是今天的中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形式。

我们希望打破原有的设计惯性,协助客户完成更有价值的项目。这种价值不只是对设计师、对客户,更是对这些空间的使用者。

文化不是一种形式,文化是设计的底层逻辑

《中装》:您如何理解文化和设计的关系?

庭珍米粉店(组图)

王中里:我本身对东方文化、设计理论,以及不同年代设计的发展都很有兴趣。我认为对“文化”最恰当的表述就是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里所下的简短定义:“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很多人在谈文化和设计时,把它们看成一种强关联,比如中式就代表东方。但是我们知道中式也分很多种,宋代、明代、清代……不同朝代都有不同的元素符号。我也在美国考察过当今的美式生活,不同海岸、不同地区的人,生活方式、习惯和状态也都不同,所呈现的行为和符号也不一样。因此不能用形式赋予文化的概念。

应如同中药的配伍,多种药材正确的混在一起却有调养身体的功效。设计中的度有一个模糊的测量或判断方式,就是当它把握得刚刚好时,人在这个空间里就会比较舒服。而这个舒服又因人而异,取决于不同人的习惯。正相对于尺度而言,南北方人的身高不同,那么家具的尺寸也相应有差异。尺度就是在具体的点上反应了文化与设计的关系。

《中装》:请简单讲一下您的设计历程,从科班出身后,您在中国、在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的过程。

王中里:第一段经历是刚毕业的两年在一家做品牌设计的公司,主要是服务国际品牌,执行外国设计标准。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设计不仅仅是对外观进行美化,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具体落地,更严格地去解决问题。

第二段经历是在当时做博物馆文化研究排名世界第一的加拿大公司的中国分公司。在这里我有机会去到很多自然馆、科技馆和历史馆,研究了全世界诸多博物馆,理解到博物馆是文化和人之间的一个桥梁。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读这些厚重的科学文化知识,比如把几万字的论文通过生活化的场景或设计让人一看就能理解。这个工作过程教会我如何把文化转换成设计。

第三个阶段是加入西班牙卡塔尼建筑设计公司,做文化、设计、商业等串联在一起的工作。这个公司的两位创始人是马德里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们做的建筑本身是偏文化类的,比如非洲的援建项目、边界上的城堡修复项目、旧的屠宰场改造新用等,参与到这些旧建筑改造类的项目使我更加关注文化的再造。

《中装》:您在国外的游学观展经历给您带来哪些对设计的新理解和发现?

禅修中心

王中里:刚开始参观米兰家具展的时候,只觉得设计很棒、很美,拿回来使用时却每每不如所想。但当我连续去了五年家具展,我看到了品牌每年变化的维度和方向,才逐渐体会到西方对设计的思考。

我们曾刻意地去模仿使用那些家具,但其实每款家具如何融入你的场景、跟你场景里生活的人有什么关系,这些都需要先被理解,才能被使用。只有真实而深入地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观察,才会明白某种文化下产生某种设计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也从意大利设计中看到很多东方文化的影子,比如光线的运用。以前的意式设计很明亮,清晰可见。但现在的西方展厅,包括一些意大利的空间设计越来越暗,他们也在追求一种所谓的东方的隐喻。所以我才思考,要把中国的设计和文化提取出来,让它更好地走出去。

让设计回到原点

《中装》:您的设计一开始就受到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影响吗?还是在设计过程中加深了对包豪斯的理解?

王中里:从2009 年开始出国之后一直保持着一种边看边学的状态,但在德国与包豪斯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设计如何回到原点,也让我找到自己的方向。

当时在跟老师讨论什么是包豪斯典型“少即是多”的理念。针对这个话题讨论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大家常规认知的概念,其代表是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馆。就是仅保留建筑最核心的结构,而不是常规理解的把十个变成八个。

老师提出了一种更深的含义,他当时给我看了一幅画,一张白纸上只有一个黑色的圆点,这个圆点考虑了跟纸的比例关系、视觉冲击力的大小、平衡等等,宛若艺术品。老师说因为当圆点消失,这就是一张白纸,所以这个点和纸的关系才是“少即是多”的关键。

这时我忽然联想到另一个层面,其实当杜尚把小便池的艺术品放在美术馆里的时候,他是把全人类对于艺术品的理解看成了一张白纸,因为当时没有人认为一个日常的用品可以称为艺术品。所以设计要回到原点,知道我们的意义所在。

在这种探讨、交流和思考中,我在反思当今天大家都认为设计是西方体系的演化和西方工作流程产生的结果时,我们是否要推翻这种思维定式,让东方的文化价值形成一种新的设计,再输出给世界,让大家知道设计不只可以那样做,还可以这样做。

《中装》: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消费时代的到来,对于未来的空间设计,哪些创新技术是您最关注的?

王中里:就当今的消费时代和技术而言,的确产生了很多新材料,在空间设计中能更好地呈现新效果。我认为它最主要的一个助力是能通过合适的成本让空间实现最大化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不少美的环境,也间接培养了社会对美的认知,使大家对于美有一个比较高的共识。

对于创新技术来说,我相信技术不是设计的工具,而是整个今天的时代。什么材料可以上墙?新时代的新生活是什么?我们应该看到空间更多的可能性。设计就是不断地突破和打破原有的想象边界。因此做设计必须要与时俱进。

《中装》:请分享一个您目前关注的行业话题或者是正在从事的项目。

王中里:我目前比较关注文化属性的空间,近期做了一个“觉空间”。觉有三个含义,一种是觉得、一种是明觉、一种是圆觉,它同样代表了人看到事物的不同层次。

在这里我通过一些空间上的物理设计,尝试让参观者感受到什么是“起心动念”。我们在一楼大厅设计了一个水池,但是我在入口一侧留出一边是弧形的。人初次面对的是整个水池远处完美的圆月和在水中的倒影。因为空间暗,会让人忽略了水池的边缘。当你走到这个弧形范围内,水里的那个月亮就会被波纹打散,但你会发现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超过了你认为有边缘的范围。

人被月亮吸引、牵引的想法影响了行为,不知不觉走进了认知范围外的区域,过程呈现“起心动念”的思考。这个场馆里有很多这样的设计,我们希望这些设计可以让到访的人更好的关注自己的内心,引发现象外更深层的思考,可以在这里放下自己,寻找自己,重塑自己。

猜你喜欢
包豪斯空间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空间是什么?
包豪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刍议
创享空间
百年包豪斯
谁远谁近?
包豪斯的教育理念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包豪斯与高职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