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形态”在陶瓷艺术中的研究与应用

2021-04-23 12:44刘浩
佛山陶瓷 2021年11期
关键词:陶瓷艺术情感文化

摘 要: 自然界的万千形态与人类相伴共生,自然形态往往是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客观的了解对象,自然形态中丰富的造型、肌理、色彩为陶瓷艺术创作带来了无尽的素材,陶瓷艺术也在与自然形态的结合中,不断探索着自然万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理念的美感,使得陶瓷艺术具备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自然形态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与研究,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延展了现代陶瓷艺术道路。

关键词:自然形态;陶瓷艺术;文化;情感

1 “自然形态”和“陶瓷艺术”

“自然形态”即是事物本质最为原始的形态特征,自然界孕育了不同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经过了岁月不断地沉淀,它们各自以独特的形式、形态存在着。像植物、动物、宇宙天体等,形态上则以固态、气态、液态等方式存在,是我们在自然中能够看到或者可感知、可触摸到的。自然形态给人以自然的生命力和自然的美感,是一种纯朴的美,如自然界中的潺潺流水、巍峨高峰、怪石嶙峋、奇珍异树等,其自然本身的固有造型结构、绚丽色彩或者独特肌理,它们所构成的美感及审美体验,深深地触动我们的感官。这亦是陶瓷艺术创作时设计灵感的源泉。

“陶瓷艺术”是一个艺术学概念、是一门综合艺术,陶瓷艺术作品生成于泥,历经火之洗礼,是人类创作与自然造物的完美结晶。新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已有灰陶、红陶、彩陶和黑陶等。瓷器创制于中国东汉,隋唐起,中国瓷器开始出口,逐渐遍及亚、非,推动了世界制瓷工艺的发展。宋元时期制瓷业蓬勃发展,各地名窑涌现,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明清时期是陶瓷工艺发展与完善最为重要时代,至今,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福建德化、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河北唐山等产区可谓百花争艳,中国陶瓷在全球享有盛誉,更是为全球陶艺技术的制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当代陶艺的创作是多元的,更是国际化的,艺术家追求将其个体的自我认识与情感表达的方式融入陶艺创作中,使作品带有抒发情感的特点,也为陶瓷艺术带来了更大的探索空间和发展道路。

2“自然形态”在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人与自然相伴共生,然界中的万千形态为陶瓷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第一件由人类制作出的陶器用品,便体现着人类将自己对自然参照的意识,无论是最早期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界形态的转换、模仿或加以创作(如半坡文化中的鱼纹,庙底沟文化的陶鹰尊,马厂彩陶中的蛙纹),还是随着时代的不同人类对于陶瓷器物或仿形(如动植物陶瓷,唐三彩双鱼瓷壶)、或仿意(如形意音意陶瓷,宋钧瓷莲花花盆)、或作纹饰(如云兽花纹,明缠枝莲纹)、或以口耳嘴足等配件(如清代双象耳瓶),终可归于自然之妙,万物之美。

器物本身的结构特征是创造者在进行结合自然形态创作前提,自然对象作为最原始的、最基础的素材库,以此为基础,由创作者进行主观设计完成陶瓷艺术作品,当下我们所看到的陶瓷艺术作品中,相对较显著的两种风格:一种是体现了生活化、人性化及情趣化的具象性特征的作品,如江苏宜兴的紫砂竹节壶、南瓜壶等。另一种则体现了抽象、夸张、解构、简化的非具象性特征的現代陶艺作品。在陶瓷艺术创作时,可将自然形态的以造型、肌理、色彩的角度为陶瓷艺术所运用,应该考虑陶瓷作品的功能与创作含义,应赋予其更多的精神与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拼凑。

2.1造型之意

在陶瓷艺术中将自然形态的造型巧妙运用是最常见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凝练的方法,通过观察自然形态的整体或部分,将其造型的精髓进行提取、整合、抽象。以立体或图案的形式形成主体或局部装饰,达到“借景生情,借物咏志”的作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整体仿生陶瓷器物,主要以陶瓷器皿为主,既有实用功能又兼具赏玩的功能,兴盛于清朝乾隆时期,对自然形态的造型和色彩进行准确、精致的模仿,使自然形态的立体瓷器有逼真的形态、质感甚至颜色。这类瓷器被称为“象生瓷”,如寿桃壶、松段壶等,随着陶瓷艺术的工艺发展与生活需求,艺术家逐渐突破了尺寸限制与陶瓷器皿的范围,在自然形态的表现方法上也更加的辽阔自由,如曾辉的《平湖》,作品创意取自“高峡出平湖”,将平湖这一自然形态提取出来成为茶台,体现“智者乐水”之意。茶台倒置则为山形香台,天池承接线香或塔香之烬,倒流香沿山坡流溢而下,体现“仁者乐山”之境。第二种是局部仿生陶瓷器物,该类在传统陶瓷工艺品中大量出现,将陶瓷器皿的盖、钮、把手、足部等部件进行自然形态的仿生,如鸡头壶、竹节杯、蒜头瓶等,也有使用图案化的画、刻、剔等工艺作用于器皿之上,多见花卉植物题材,常常能起到妙笔点睛的效果。现代陶瓷产品设计应用也十分广泛,同时更加注重选取的自然形态与人们内在情绪的连接,如法蓝瓷品牌设计的《八色鸟茶壶》(图1),壶把手是一段弯曲的竹节上伫立着一只小鸟,富有生活情趣。第三种是艺术观赏性陶瓷作品,在现代陶艺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陶艺家择取自然形态的造型之意,运用陶瓷绘画、装置、雕塑等艺术形式,逐步突破着陶瓷材料的局限,在追求材料技术的基础上,表达出对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理解,追求个人艺术语言的塑造与作品情境的关照,具有强烈的情感性的传达。

2.2肌理之妙

自然的肌理如同人类的皮肤,它是不同质地与痕迹、光泽与纹理等直观或微观表象的展现。如山川背脊、树木年轮、潺潺水流、花鸟翎毛,大自然的一动一静皆是我们所创作陶艺肌理样式的灵感源泉。如何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将自然界中不同的肌理样式融入到陶瓷艺术之中,是艺术家们一直在尝试可创造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除了细心的观察,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工序进行制作肌理(制泥、装饰、上釉、烧制等制作过程中),陶瓷作品在最终呈现时,肌理的转换与使用的差异使得作品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传达出艺术家本身的追求和对自然形态的理解。传统陶瓷中如宋代江西吉州窑的木叶贴花盏,焦作当阳峪的绞胎瓷,浙江龙泉哥窑的冰裂纹,清代的仿木纹肌理的瓷碗等。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更大胆的通过对自然形态的联想与材料的熟练运用,作品往往显示出自然形态所具有的客观存在性与艺术家主观联想与想象相融合的特点,如刘浩的《浓雾的湖泊》(图2),自然要素取自静谧的丛林与雾霭,作品泥料肌理与釉面色彩交错缭乱,追求自然意境的营造与工艺的创新,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下所产生的艺术作品。

2.3色彩之美

色彩遍及在自然界的每一处角落,无论是如昼夜光影、四季变幻这种非具象的色彩,还是山石、动植物这种具备客观存在的色彩,我们感叹与欣喜从自然色彩中获得创作灵感,自然形态中的色彩要素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多是依附于造型进行的色釉装饰(可分为釉上、釉中、釉下、颜色釉装饰),其为陶瓷艺术披上了美丽的外衣,色釉能够为陶瓷艺术作品的主观化留出余地。陶艺色釉区别于纸面色彩,拥有独特的色度、层次、以及色彩之间的对比等等,如景德镇青白瓷的影青釉可以将水的各种性状发挥至极致,有着“类玉类冰”的美评,福建建窑釉面以“兔毫盏”“鹧鸪斑”釉面颜色对比形成的斑纹恰如自然界中的動物毛发的形态,建盏“曜变”(图3)更是充满了古今对于未知世界的向往,在欣赏者通过不同方向和角度去观察时会看到其内部颜色的不同变化,这种璀璨斑斓的光色晕染效果像是宇宙繁星点点,深邃迷离,并以此作为审美倾向,逐渐优化工艺,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同时,陶瓷绘画是自然形态色彩的重要成部分,陶瓷绘画艺术通常以传统中国画形式绘制或将自然对象的形态特征转化为装饰纹样进行装饰,并常以其特征带有美好寓意,从而表达出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内涵底蕴的美好观念,这也成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石榴、葫芦常被用来表示“实禄”、“福禄”的美意,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中随处可见运用莲花,运用自然形态的陶瓷艺术成为连接精神与物质的纽带,借由以此满足着人们的情感需求,使之成为传统文化元素中的明显符号。这些“自然形态”在陶瓷艺术中的运用,使得陶瓷或朴素、稚嫩,或优美、典雅,无论是对树木花草、鸟兽昆虫、板岩石砬、沙漠水源、还是宇宙星体的模拟,不仅形态出神入化,而且富有美感。

3“自然形态”在陶瓷艺术中的审美表现

不同陶瓷艺术品对于自然形态表现,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但其观念基于统一的审美规律,正如孔子美学论中的“文质”之辩,自然形态在陶瓷艺术中的审美表现,最主要的两点即内在理念之美与外在形式之美,这两者的协调统一决定了自然形态在陶瓷艺术应用中的审美追求。

3.1内在理念美

内在的理念之美是指内在的陶瓷艺术的美学思想,如何以思辨的思维来表现陶艺作品中所富有的独特文化趣味和思想精神内涵,以及通过创新的方式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艺术家与创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中结合中国传统审美情趣(或借物言志、或借物传情、或直抒胸臆),进而加以表达自身与事物两者间的精神与情感愿望。自然形态是具有自然、固有、非普遍性的特征,它所展现出的内涵是极具生命力的。在陶瓷艺术作品中,自然形态元素的运用无不流露出生命的延展性与特有的自然意识形态。培根说:“艺术,就是自然与人。”这就意味着人、自然与陶艺作品的融合过程中,是由自然及人,由人及物,最终形成物与自然的对话过程。

3.2外在形式美

外在的形式美是指在陶瓷艺术外在的审美形式。在陶艺创作中,形式美可以总结为对于客观现实景象中具有具象特征的对象,通过提炼、抽象、夸张等表现手法按照一定的设计法则(诸如节奏、韵律、空间、层次、比例、均衡等)进行组合,从而构建出既不脱离客观物象,又包含作者主观感受的“新异”的美的作品。陶艺创作在以自然对象的各种形态元素为基础的同时,通过创作者的探索与设计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主观情感,进而产生出更具“新异”性的陶艺作品。而正因为创作者对于自然事物本身的把握,其作品内在力量通过形式与结构的表达,彰显出内在的价值,同时作品所独有的视觉效应与审美表现对于观赏者而言更具感染力和共鸣。

陶瓷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不论是抽象化、具象化乃至意向化艺术表达,精雕细琢或简约明了,其赋予的自然形态的独特语言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参照。创作的过程也必然是在运用自然形态语言的过程中,与自身主观情感产生联系,传递艺术家的精神内涵。如陶艺家黄胜创作的《观山听雨》(图4)等文人山水陶瓷雕塑,通过泥料、釉水、温度的把控,将山水以写意之姿描绘,自然形态在作品中不是简单的物像,是艺术家表达世界观、人生观的象征,反应了作者对历史、对古人追求的共识,把山水作为人生的依托,达到了“以形写神”的艺术高度。

4结语

大自然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它既可以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又可以作为必要条件参与其中。陶瓷艺术创作中对于自然形态运用总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演变,自然形态在与陶瓷艺术的交融过程中也必将出现新的创作高度。在此基础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形成了一种互为转化过程,并终将以“情感”作为媒介融入在作品中,体现着自然与人文、情感与形式的更高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 吴翔.设计形态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 徐恒醇.设计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张岩.现代陶艺造型形态与美感表现[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5.

[4] 禹楠.“仿形象生”——谈陶瓷设计艺术中的自然形态语言[J].美苑,2013(03).

[5] 张颖.“福寿康宁”——康熙景德镇官窑陶瓷吉祥图案微探[J].美与时代 (中),2017(04).

[6] 郇树海,曹春生. 浅谈时代精神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启示[J].陶瓷研究,2007(04).

猜你喜欢
陶瓷艺术情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谁远谁近?
陶瓷艺术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意义研究
浅析景德镇陶瓷粉彩雪景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动漫艺术创作与陶瓷艺术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