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kul Sanwal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在于保护环境,更需要人们转变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
当前,人们对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在生态允许的范围内追求经济发展,这是巨大的观念转变。人类应该确立何种社会价值观?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应该是什么?市场机制是否应当在确定人类应该重视哪些问题、生产和消费哪些产品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讨论。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全球每年可供人類食用的粮食有大约三分之一被白白浪费或损失。虽然很难在全球范围内评估粮食浪费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但粮食浪费加剧了单一作物和农业扩张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负面影响。土地、水、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以及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让社会付出了难以估算的巨大代价。
全新概念:来自膳食的影响
为了研究食物浪费问题,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分析了来自丹佛、纽约和纳什维尔等三个美国主要城市的数据。苹果、面包、橙子、土豆被浪费的量最大,乳制品也因为被大量丢弃而榜上有名。44%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丢弃未吃的食物,20%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保管的食物出现过发霉或变质的情况,11% 的人表示他们会扔掉剩菜。该研究还发现,在纽约,参加堆肥计划的家庭比实施单流回收的家庭整体上制造了更多垃圾。为了扭转这种不良趋势,该研究报告的作者建议提醒消费者“防止食物浪费比堆肥更有实际意义”。
在这方面,亚洲国家表现得更出色。
近年来,中国全面推进“光盘行动”,号召外出就餐时减少食物浪费。餐厅和食堂纷纷张贴反对铺张浪费的海报和横幅,媒体也大力倡导节约为荣。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措施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同时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在印度,人均每年只消费5 公斤肉,而在欧盟国家,人均每年消耗的肉量超过 60公斤。欧洲农业尽管相对高产,生产1公斤蔬菜也需要约0.3平方米农田。肉类生产需要更多的土地。例如,生产1公斤鸡肉需要约7.3平方米农田,1公斤猪肉需要约9平方米农田,1公斤牛肉则需要约21平方米农田。
在城镇化的第一阶段,由于价值观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造成的浪费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价值观决定自然资源使用
想要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而非纯市场化的方式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从以下五方面对当下的多边框架加以调整。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点在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分配,而非其稀缺性。自然资源减少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的结果,而非其原因。
其次,国际贸易、生物多样性资源与商品消费之间的脱节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这增加了理解、监测和预防生态系统损失的难度。
第三,集体承诺的思想源于对地球系统进行集体改造的错误观念。这种思想忽略了某些地区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形成了西方式的全球资源融合模式。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的过程表明,西方文明对资源的过度使用是造成全球性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亚洲和非洲文明并没有跟随西方文明的脚步。
第四,历史上西方文明经历了社会转型,促使其在欧洲之外的全球各地寻找原材料和能源。这种社会转型将人类进步定义为物质丰富。这种世界观显然不适用于那些实现了繁荣但没有牺牲生态的发展中国家。
第五,随着城镇化发展,不断增加的城镇居民加剧了资源消耗,其数目远高于制造业和农村人口消耗的物资。针对生活在生态极限内这一全球性问题,城市中产阶级既是原因,也是解决方案。
本文作者Mukul Sanwal是研究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印籍专家,曾担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政策顾问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