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弹性理论及其实践启示

2021-04-22 09:59朱仲敏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2021年2期
关键词:来源

【关键词】情绪弹性;来源;实践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21-03

【作者简介】朱仲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副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培训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德育心理學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一、情绪弹性

2019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为《文明的韧性》,旨在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眸、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现实需求的思考,激发学生领悟中华民族的品格与精神,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国内研究心理弹性的学者席居哲认为,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的本质就是摧而不垮、愈挫弥坚。1888年,著名哲学家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一书中提道:“任何杀不死我的东西,会使我变得更强大”,这句名言就蕴含了心理弹性的思想。

从心理学领域来看,沃纳是心理弹性科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沃纳等人从1955年起对夏威夷考艾岛的698名儿童进行了长达32年的追踪研究。其中201名儿童遭遇了成长中的高风险(如早产并伴有不稳定的家庭,母亲患有精神病等),但高风险群体中仍有72人能表现出高能力,这部分儿童被命名为“心理弹性”儿童。心理弹性有众多定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心理弹性不是部分人的特殊能力,而是人类适应系统的正常功能,其核心是压力或逆境下的积极适应。

心理弹性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先后出现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与重点,目前仍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心理弹性的争论到目前为止还未完全停止,如心理弹性是领域一般性的还是领域特殊性的;心理弹性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还是由几个潜在的心理结构组成的层次结构。近年来,研究者认为接受心理弹性的具体领域定义(如社会、学业、情绪等领域)更有用,可能对人的发展产生更有针对性的见解,情绪弹性的研究应运而生。情绪弹性研究对破解心理弹性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相关争论有一定的价值,是对心理弹性研究的细化与深化。

一般认为,情绪弹性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著名情绪神经科学家戴维森于2000年正式提出。他认为,情绪弹性是指个体在压力和逆境下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以及从消极情绪体验中快速恢复的能力。2012年,戴维森在《大脑的情绪生活》一书中深入论述了情绪风格理论,而情绪弹性就是情绪风格的维度之一。情绪风格指情绪反应和情绪调节的个体差异,反映的是情绪反应在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上的差异,包括情绪弹性、生活态度、社交直觉、自我觉察能力、情境敏感性、专注力六个维度。情绪风格由特定的大脑回路控制,可以用客观的实验室方法来进行度量,这些已被戴维森团队的实证研究所证实。情绪风格的每个维度都是一个包括两端的连续体,个体可能落在这个连续体的某个点上,每个维度上不同的点的组合形成了个体相对独特的情感风格。情绪风格没有好坏之分,或者说不存在最理想的情绪风格。情绪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被调整。因为情绪风格由特定的大脑回路控制,所以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引起大脑活动模式的改变,进而导致情绪风格的改变。一般而言,我们需要改变的是情绪风格两端的极端倾向,对情绪弹性也是这样。个体过于容易产生积极情绪(情绪弹性过高,如躁狂症患者容易情绪高涨),或者从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慢(情绪弹性过低,如一直陷入抑郁情绪而不能自拔)都不利于心理健康。

二、情绪弹性理论的实践启示

情绪弹性理论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启示是:要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平衡,从而维持一定的情绪弹性水平,维护心理健康。

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认为,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的需要被满足后所产生的那种伴有愉悦感的情绪就是积极情绪,如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各种积极情绪都能引发共同的行为倾向,那就是趋近喜欢的事物或继续某种让个体感到愉悦的行为。消极情绪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个体身心需要之间的不匹配,不同的消极情绪有其特异化的行为倾向,如恐惧与逃跑、生气与攻击、厌恶与驱逐。适度的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生存是很有帮助的,如恐惧让人远离危险;但消极情绪会窄化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无法应对直接的威胁或问题。消极情绪不是越少越好,积极情绪也不是越多越好,要想获得美好的人生,弗雷德里克森给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最佳配比是3∶1,也就是说,当你在社会生活中拥有1分消极情绪时,再加上3分积极情绪就能够重新充满活力。总之,消极情绪有助于我们生存,积极情绪能促进我们成长,保持一定的情绪弹性,做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共存与平衡才是最佳的状态。

青少年情绪发展较为成熟,而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对负性刺激的情绪反应性增强,容易引发消极情绪体验。通过获取适当的积极情绪、减少不必要的消极情绪,促进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平衡,对青少年顺利渡过情绪激荡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获取适当的积极情绪。

按照时间维度,积极情绪的来源可以分为当下、过去和未来三类。从当下汲取适当的积极情绪的可行办法是:挖掘优势所在,重获掌控感;主动亲近自然,享受真实感;关注当下体验,点亮心中正念(一种有意的觉察,这种觉察需要做到关注当下、保持接纳的态度、不加评判)。从过去汲取积极情绪的可行办法是:通过记录感恩日志,收藏满足感,体验“感恩”的积极情绪。从未来汲取积极情绪的可行办法是:重塑目标、激发动力、寻找多元路径、跨越障碍,提升对未来的“希望”水平;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如失败时多做外在、暂时、特定的归因,成功时多做内在、稳定、普遍的归因),从而习得对未来的“乐观”。

2.减少不必要的消极情绪。

从减少不必要的消极情绪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常见的两种消极情绪值得关注,即焦虑与抑郁。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缓解焦虑通常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问题应对,即当青少年有能力解决引发其焦虑的问题(如学习上受到挫折)时,可以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如提升学习能力和成绩)来应对焦虑;另一种是情绪应对,即当青少年尚无能力解决问题或者焦虑情绪严重时,要优先疏导其情绪。在现实生活中,最不该倡导的是对青少年的学习期望(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或者孩子的自我期待)大大超过了孩子的能力,高期望、低能力是目前引发学习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缓解抑郁的角度来看,依据抑郁的素质-应激模型,也有两种思路:一是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如不要对不开心的事情念念不忘,即减少反刍思维,改变完美主义信念、接受自身的不完美,提升认知的灵活性等;二是减少应激因素或事件,即少接触或避免环境中的负性刺激事件。

总之,情绪弹性是心理弹性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以往的研究更多地从精神病理学视角探讨青少年的消极情绪及其如何导致心理问题,较少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青少年如何产生积极情绪以及积极情绪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情绪弹性兼顾了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平衡,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席居哲.如何做一个心理弹性者[J].大众心理学, 2014(3):24-25.

[2]朱仲敏,胡永昌,张琪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免疫力提升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9-10.

[3]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 积极情绪的力量[M]. 王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8.

[4]理查德·戴维森,沙伦·贝格利. 大脑的情绪生活[M].王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6:5-13.

[5]DAVIDSON R J.Affective Style,Psychopathology,and Resilience:Brain Mechani-sms and Plastic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1):1196-1214.

[6]张敏. 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7]陈君,杨娟,朱熊兆,等. 高中生自杀意念的素质-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J]. 心理科学,2011(3):733-737.

猜你喜欢
来源
一朵“开”了1亿年的花朵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巨型翼龙飞行前要先跳一下
《节约用水》
数据速递
数据速览
图表
数据速览
图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