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冉
在我国科技界,有一对“神仙眷侣”,丈夫是著名小麦育种专家,中国人吃的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他培育的“矮抗58”。他也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小麦之父”。他的妻子是我国著名白菜育种专家,中原地区百姓吃的每2棵大白菜,就有1棵是她培育的“新乡小包23”,而且一年四季都可种植,丰富了亿万国人的“菜篮子”。夫妻俩两次定下“十年之约”互相挑战,双双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
茹振钢出生在河南沁阳农村,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他小时候经常挨饿,深知粮食的重要性。至今他仍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奶奶见他饿得可怜,偷偷拿出一个自己没舍得吃的馒头递给他,茹振钢接过来一口就咬下半个,真是太香了!当时他心里就想:如果天天能吃上白面该多好!
考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后,茹振刚认识了同学原连庄。原连庄不仅长相甜美而且聪明好学,他从内心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可爱的“班花”,经常写小诗送给她。原连庄渐渐被帅气又有诗人气质的茹振刚打动。
1981年,两人大学毕业。茹振钢被分配到河南科技学院,从事小麦育种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恩师——著名小麦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并成为其助手。茹振钢从此把小麦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刻也没有离开过。
原连庄被分配到新乡市农业科技学院,专门研究白菜。1984年两人刚结婚不久,原连庄就被派到北京学习,思念萦绕着茹振钢,他提笔给妻子写了很多首诗。
原连庄从北京回来,夫妻俩一个在新乡,一个在辉县,常常半个月也见不上一次面。多年和妻子两地分居,茹振钢就用写诗来慰藉爱人。诗意家书上百封,一写就是十多年。原连庄把丈夫写的诗全部珍藏起来。其间几次搬家,扔了许多东西,唯有家书她舍不得丢。
在科研中,茹振钢废寝忘食,他说:“年可以不过,试验不能停。一年365天,我一天也离不开小麦。”小麦育种虽然劳累,但茹振钢把它变成了享受。他喜欢跟麦子交流,有时觉得哪棵麦子白天还没观察够,晚上他都会再去看看。夜里,一般人不会到麦田,茹振钢向妻子描述:“夜静了,其他的杂音都没了,能听到麦子一节一节在拔高的声音,还能闻到泥土的芳香,说不定还有小昆虫配着音乐,那是多好的享受呀!”
每次遇到风霜雨雪极端天气时,茹振钢坚持前往实验田观察小麦生长情况。他说和麦子一起经受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能发现小麦不受冻的奥妙,培育出高产又抗冻的品种。
妻子原连庄对培育白菜新品种的痴迷劲儿,不亚于茹振刚。夫妻俩生活上是朋友,在科研上却是“对手”。两人结婚不久就约定:10年内谁先研究出好品种,对方就要给赢家做后勤服务,所有事都听从赢家的。
10年间,情系共同的“农业之爱”,两人专注科研,你追我赶,结果双方几乎同时分别研究出了新的小麦和白菜品种。
夫妻俩一心扑在科研上,疏忽了对女儿茹苏珊的照顾。孩子经常见不到爸妈,有时好不容易看到他们,却发现父母谈论的都是种子培育。有一次,为了吸引爸妈的注意,茹苏珊故意把床单、蚊帐剪破。结果父母并没有生气,只是批评了女儿几句,又开始一边查资料,一边探讨种子课题。后来女儿渐渐长大,开始好奇:“爸妈为什么对研究种子如此痴迷?”
第一轮夫妻挑战赛没分出输赢,茹振刚和原连庄又进行了第二个“十年之约”,看谁的新品种先投入种植,产生的效益最大,市场反响最好。做科研难,尤其是技术复杂的育种,研究周期长,成功率非常低,想得到一粒能大幅增产又抗病的好种子,如同大海捞针。
2002年,河南省种植了“百农矮66”小麦,那是茹振钢花费8年心血培育出的新品种。可是那一年气候偏偏很糟糕,从9月到11月,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一天,茹振钢忽然接到农民焦急的求助电话,他赶过去一看就傻眼了:麦苗几乎全死了!早种的淹死了,晚种的冻死了。茹振钢当时简直要崩溃了,心里既难受又惭愧,整整8年的研究成果啊!怎么会这样?他一着急病倒了,发起高烧。
原连庄心疼极了,一边陪丈夫看病,一边开导他:“你先别急,也别泄气,咱再找原因,也许哪天问题就解决了!”妻子的话像打了一针“安慰剂”,茹振钢渐渐打起精神,他不等病好,又奔向了麦田。
有一天,麦田里的茹振钢突然灵光一闪:“百农矮66”之所以死苗,是因为它只有垂直根系,没有水平根系,所以不耐湿,遇水大不好呼吸。这位种子专家豁然开朗,立刻着手进行品种改良。茹振钢变成了“小麦疯”,睁眼是麦子,闭眼是麦子,就连做梦都是小麦,常常半夜跑到地里观察。
两年后,新品种“百农矮抗58”培育成功,因稳产、高产、抗病性好等特性成为“中国第一麦”。因为在小麦品种选育及应用方面的重要贡献,2005年,茹振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品种为国家增产300多亿元,茹振刚被誉为“小麦之父”。妻子原连庄培育的白菜“新乡小包23”,也因口感好、产量高名震全国,而且一年四季都可种植,丰富了亿万国人的“菜篮子”,原连庄因此被誉为“白菜之母”。
夫妻俩第二个“十年之约”又是旗鼓相当。后来谈到这场没有硝烟的“家庭大比武”,茹振钢高兴得像个孩子,他说:“结果又打平了,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20年!”
做育种科研压力大,夫妻俩想要一起旅游,简直就是奢望。2009年的一天,茹振钢主动提出要陪妻子到福建去看看,原连庄喜出望外。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原連庄高高兴兴地和丈夫一起出发了。
第一站是武夷山,在旅游大巴上,茹振钢对江南美景心不在焉。原来,他打着旅行的旗号却另有目的:寻找小麦!福建小麦具有抗赤霉病的优良性状,但因种种原因早已不再种植,茹振钢此行就是想借机找到种质资源。原连庄对茹振刚调侃:“你想找到小麦品种,偏偏这里都是石头路,哪来的麦苗?”
夫妻俩正走着,茹振钢忽然惊喜地大叫:“快看,小麦!”一处石缝里,正好就有一棵他要找的小麦苗!茹振钢小心翼翼地把麦苗装进剪开的半截矿泉水瓶里,说:“我不到处走了,我要回家。”原连庄哭笑不得:“这就是你说的旅游?”
不过这次旅行原连庄也有所收获,她发现路边有一畦白菜长势特别好,赶紧叫司机停车。走进菜地一看,正是她寻觅已久的抗湿抗热的白菜品种。原连庄迫不及待地挖了几棵。就这样,茹振钢手里举着小麦,和妻子一起抬着白菜,高高兴兴地走了一路。这段奇妙旅程成了全家人的笑料,任何时候说起来,大家都能笑半天。
虽然夫妻俩一个研究小麦,一个研究白菜,但他们经常能碰撞出火花。有一次,原连庄在育种中遇到了难题,回家向丈夫诉说。茹振钢听后向她提议:“如果把大白菜与甘蓝进行杂交,综合二者的优势,会不会让难题迎刃而解呢?”原连庄大受启发,马上将丈夫的提议付诸行动,但培育出的新品种不结籽,实验没有成功。茹振刚又建议:“你再试试把油菜引入杂交,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这个提议最后让原连庄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一个优质的大白菜新型品种问世。
“正是有你的理念做依据,我的育种方向才越來越清晰,也才有了这么多优质的大白菜品种。”原连庄非常感谢丈夫对自己的帮助,“没有你的付出,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家”与“国”冲突了怎么办?茹振钢夫妇一直坚持先“国”后“家”。2011年,原连庄被查出患上了直肠癌,在上海急需做手术。当时,河南要申报国家十二五计划的重大农业项目,茹振钢作为项目牵头人,一边要到北京参加科技部组织的答辩和项目申报,一边在为推广小麦新品种多方奔走,组织多省专家齐聚新乡开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茹振刚一反常态,寥寥几句发言让在座的领导和专家感到异样,上前询问时,牵挂妻子病情的茹振钢没有忍住,在众人面前突然失声痛哭……研讨会一结束,茹振钢立刻登上去上海的班机,捧着鲜花来到妻子身边。
即使在患病的非常时期,原连庄也从心底理解并支持丈夫。原连庄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去上海做手术之前,她还跑到郑州给老百姓指导生产,并做了最坏的打算,手术前就把白菜育种的所有事情都向助手做了详细交代。
化疗期间,原连庄让助手把资料图片发到微信上继续研究,她说:“别看我们搞的是蔬菜小作物,但事关民生,其实是在为国家守住‘菜篮子,必须要把我们的资源保护好!”
困难接踵而来,2018年,原连庄又被确诊为乳腺癌。茹振钢沉痛地对妻子说:“这次我一定好好陪你。”可由于工作繁忙,他依然没能实现自己的诺言,只能尽量给予妻子精神支撑和安慰。
夫妻俩多年两地分居,科研十分忙碌,无法时刻陪伴孩子。原连庄从来不陪女儿写作业,而是让她学会自己管理自己。从小学开始,原连庄就告诉女儿:“作业我只按照老师的要求签字,作业好坏你自己负责,我一个字都不会看,也不会改。”令他们欣慰的是,女儿茹苏珊学习很努力,如今已获得博士学位,用计算机高科技进行苹果、玉米、大豆育种。茹振钢感慨:“孩子长大了,在农业方面的研究比我们更尖端……”
2019年6月,茹振钢和原连庄这对农业科学家伉俪,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8月又传喜讯,茹振钢培育的高光效小麦新品种,获得了验证通过。
30多年过去,茹振刚夫妇不仅是各自行业的领军人物,更是人人羡慕的“神仙眷侣”,从恩爱小夫妻变成知心老来伴。每天夜里,茹振钢必定要醒来看看妻子,摸摸她是不是盖好了被子,有没有受凉。原连庄说:“有他在,我可踏实了。”
茹振钢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人要为他写剧本,还有人要为他写传记,他一律拒绝。他担心自己被写得太好,变得名不符实。出版社就向原连庄约稿:“您来写,肯定不虚,内容也丰富。”2021年春节前,原连庄的书稿基本完成。这本将在今年秋天出版的书,记录了茹振刚和原连庄的爱情“田野童话”。
“我们在陆地爬行,送你到天际飞翔;我们在江湖飘荡,送你到沧海遨游……”这是茹振钢写给女儿的一首小诗。如今,这一家三口一起守护中国人的饭碗。丰产的何止是小麦、白菜和苹果,更是精神丰沛、事业丰厚、家庭生活丰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