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就业的困境与路径分析

2021-04-22 02:11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失业劳动力民营企业

陈 莉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在2018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党中央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方针,而“稳就业”居于首位。2020年4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及国外不确定情况的加剧,中央政治局会议又提出“六保”新任务,以此加大 “六稳”工作力度。从当前及长远看,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国内外风险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就业既是宏衡量观经济状态的重要指标,也是微观经济主体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对于稳定中国经济大局的至关重要。

1.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稳就业内涵

稳就业首先要确保失业率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并以此带动经济增长。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就业应该是运用积极有效的货币及财政政策,充分调动社会积极因素,其主要内涵应涵盖就业岗位、扩大内需及社会保障制度三方面。一是就业岗位。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201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4亿,与2018年相比,人口净增467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总量近9亿,有7.7亿就业人口,居世界首位[1]。面对如此巨大的劳动力数量,各项宏观及微观政策都应积极向扩大就业岗位供给倾斜,如通过投放财政资金,制定向中小企业倾斜的财政政策以此刺激就业岗位供给,以使失业率维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二是扩大内需。经济新常态下的稳就业依赖于经济增长,国内内需的稳定增长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2021年1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的开班式上,习总书记提出,要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一方面通过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以此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形成“稳就业——扩内需”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增长。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权利得到保证的重要社会行为及良性机制。在面对结构性失业及摩擦性失业时,以社会保险费用减免、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增加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公共服务等方式缓解缓经济及就业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在丰富就业理论内涵以及缓解就业困境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2.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稳就业面临的困境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形势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周期性失业几乎不存在,主要就是结构性失业及摩擦性失业,因此我们通过对以上两种失业情况梳理,认为当前稳就业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那些附加值低、污染高、消耗高的产业在发展中要面对行业重组及市场低迷的困境,优胜劣汰及产能清出越来越明显,而新产业的发展并未成熟,在新旧产业交替时期,以往吸收就业人口主要力量的统行业,会释放大量劳动力,面对劳动力供给的骤增,新兴产业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消化吸收,这就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出现。同时,对于经济结构单一,且转型发展比较落后的区域,市场机制发育速度缓慢,甚至会出现群体性失业状况。加之信息不对称,就业技能缺乏,专业性强的毕业生、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村人员、职业技能单一的退伍军人,在当前的摩擦性失业及结构性失业中已经成为重要群体[2-3]。

2.2 新技术革命及产业改革对社会就业产生严重冲击

以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及大数据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到来,现代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一方面,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使劳动力市场可以更具灵活性;另一方面,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会大大增加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会导致传统行业岗位的消失,就业需求有所降低。根据相关研究测算来看,第二产业中有关技术密集型的岗位,其要求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平均达10.4年,而在第三产业中技术密集型的岗位,其要求劳动力的受教育时间要达到13.3年。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其受教育程度无法符合这些岗位的实际要求,并且在产业改革及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2.3 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就业稳定。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二大经济体,但受国内外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自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国际上很多重要的经济体都仍存在发展困境,部分国家甚至实施逆全球化政策,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产业链及共享链都在不断解构与重构,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影响资本市场及劳动力市场,致使就业形势出现较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实施,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之后,以高端制造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形成,这种产业结构的出现会导致劳动力市场极化,一些技术水平及知识水平较低的劳动人员只能被迫转岗,有些人甚至会失业。另外,在当前我国的社保征收管理机制改革的情况下,社保征收部门也发生变化,这种税基变化导致民营企业自身的经验成本增加,产生裁员的可能性,从而影响稳定就业[4-5]。

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稳定就业的有效路径及策略

3.1 强化就业导向及就业统筹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末,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较上年减少1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4%,较上年高出0.64%,整体就业压力仍较大。因此强化就业导向及就业统筹等方式缓解就业压力势在必行,具体可通过过以下途径:第一,坚持并落实就业目标导向机制。在制定就业政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衡量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继续扩展就业规模,合理优化产业布局,继续加强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过程中,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进步及结构升级,增加就业岗位供给,稳定就业。第二,扩大内需,加大就业帮扶。在增加内需方面,需加强对消费产业的培育,在扩大消费的基础上,加大就业的帮扶力度。继续推行城镇化发展战略措施,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促进城镇化就业发展。第三,注重就业结果的评价及反馈机制。合理评价重大政策及工程效益,重视产业在就业方面发挥的蝴蝶效应。第四,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加强失业监测及调查,对失业人员实行合理的疏导,在政策上给予就业优惠,实行岗位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有效解决就业问题[6-7]。

3.2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近5年城镇就业人员在各类经济类型就业人数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近五年民营企业在吸收就业人员方面占就业人员比重居高不下,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能为稳定就业、增加岗位供给提供有力保障。

表1 按经济类型分城镇就业人员统计表

第一,为民营企业营商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其市场准入上放宽标准,在其市场监管上实现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统一,同时依据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创新市场监管方式,禁止“一刀切”,保证民营企业有权利借助自身优势得到资源要素。第二,进一步减轻民营企业经营负担。作为政府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及党中央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使增值税税率可以真正降低,惠及更多小微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费用加计的整体扣除力度;减低各类社会保险的税率,从而确保企业负担可以得到真正降低。同时,各金融机构需要增强自身服务能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使其在融资方面可以降低难度,减少成本。第三,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技术改革及创新能力。对不同性质及类型的民营企业,社会有关部门需对其进行分类、合理引导,因地制宜,使其依据现代化企业制度开展改革,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及业务流程模式,并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改革及创新资金支持。第四,建立现代化政商关系。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引导、培养和建设,使其能够积极履行自身及企业的社会责任,遵循相关的法律规范。各级别党委政府在政企沟通方面需构建规范化机制及途径,形成合理的政商关系,在对涉及到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需主动听取企业建议,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在民营企业实现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为稳定就业提供理想的环境[8-10]。

4.结语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实现稳定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结合中国国情,实现稳定就业目标,相关部门需认清稳定就业的困境,并针对困境,选择有效路径及策略提升国家整体就业率。

猜你喜欢
失业劳动力民营企业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两类失业人员可申领6个月失业补助金
构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法治保障
失业预警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五问失业保险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