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2021-04-22 02:11王卫胜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测区航线测绘

王卫胜

(甘肃远腾勘测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50)

1.无人机航测技术概述

1.1 技术原理

无人机航测技术是将无人机作为飞行平台,在平台中配置高分辨率摄影仪器与激光雷达等装置,基于影像信息采集系统,远程控制机载设备开展测绘影像采集与同步传输作业,从而实时掌握测区情况。同时,影像信息采集系统由地面监控以及飞行控制系统加以组成。在无人机航测期间,地面监控系统负责对所获取影像信息进行整合预处理、质量检测、构建三维立体模型与生成核线影像。而飞行控制系统负责操控无人机按预定航线飞行,将航线重叠度与旁向重叠度分别控制在70%与50%。在特殊情况下,工作人员远程控制无人机躲避障碍物与修改航线[1]。

1.2 技术优势

1.2.1 机动灵活

与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相比,无人机航测技术具有快速航测反应能力,无人机往往处于低空飞行状态,飞行质量、机身颠簸度与测量精度并不会受到气候条件的明显影响,且空域申请较为便利。同时,在无人机飞行期间,当出现风向变化时,虽然会对无人机飞行线路造成影响,但依靠飞行控制系统,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无人机航线进行修正处理,以减小外部环境对测量精度造成的影响。

此外,无人机作为一种小型飞行器,对起降场地要求较低,仅需在一段较为平整的路面,即可安全完成无人机起降操作,并将升空准备时间控制在15min以内。而在测区现场地质条件过于复杂时,无法通过自力发射方式起飞时,工作人员还可选择采取弹簧起飞与垂直起飞方式,向无人机提供充足的升力。

1.2.2 测量精度高

在无人机航测系统中搭载有数字彩色航摄相机与数码相机等设备,在系统运行期间,可以持续获取超高分辨率的数字影像以及高精度定位数据,并将数据信息生成三维景观模型及三维正射影像图,最终测量的成像质量与精度都明显超过大飞机航拍测量成果。同时,无人机航测技术还可以切实满足不同类型工程测量任务的精度要求。例如,将无人机航测系统切换至低空遥感模式,在低空与超低空环境下完成测量作业,持续采集低空精准数据,满足应急救灾等测量任务的作业需求。同时,将系统切换至高空作业模式,持续获取高空信息数据,以满足资源勘测等类型测量任务的作业需求。

1.2.3 检测效率高

在应用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时,往往面临着数据时效性差的问题,存档数据与编程拍摄获取的影像数据时效性较差,无法在限定时间完成测量任务,且测量结果与测区实际情况不符。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同步传输所获取的影像信息,并开展数据处理操作,从而向用户实时提供所需成果。从检测效率来看,无人机航测系统每天可完成数十至上百平方公里区域的测量作业,实际测量效率远超过人工测绘。

1.3 技术要求

为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最大程度减小外部环境与人为等因素对工程测量精度造成的影响,在应用无人机航测技术时,必须满足以下技术要求:第一,系统全面检查。对所配置数码相机与数字彩色航摄相机等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潜伏故障。同时,根据工程测量作业需求,对无人机航测系统结构与使用功能进行优化调整。第二,对测区现场环境进行初步勘察,判断是否具备无人机起降条件,结合地质地貌结构与气候条件来规划无人机航线。第三,在无人机航测期间,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技术流程,禁止出现违章操作与私自篡改航测流程等问题。

2.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流程(图1)

2.1 检查校正设备

在无人机航测前,工作人员对机载设备与无人机运行工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设备缺失损坏、摄影设备成像清晰度不达标、数据采集器精度不达标等问题,检修或更换故障设备,减小设备因素对测量精度造成的影响。随后,将无人机放至弹射架上,对无人机的姿态角度加以测量调整,依次测试无人机的机头、机身与尾翼等部位是否可以按指令操作。在确定一切无误后,将飞行控制系统与机载航拍相机进行连接,将降落伞包处于待命状态,准备开展无人机起飞操作[2]。

图1 无人机工程测量流程图

2.2 控点布设及航线规划

在控点布设及航线规划环节,应掌握以下技术要点:第一,对测区现场地质条件与天气条件进行采集分析,根据测区情况,将测区划分为若干区域,在各区域内均设置采集点,根据各区域地貌结构确定采集点数量与间隔距离,以此来减小地形条件对测量精度造成的影响。第二,以测区现场气候条件为主要依据,合理规划无人机航线,严格控制航线重叠度与旁向重叠度,并保持无人机航线与周边障碍物间的安全间隔距离,避免无人机在飞行期间受风力影响与周边障碍物相碰撞。第三,在恶劣气候条件下,需要对无人机航线进行优化调整,在必要情况下禁止开展无人机航测作业。

2.3 数据采集与测绘影像的获取

在无人机航测期间,工作人员远程对无人机航测系统进行控制,或是基于程序运行准则,采取多元化无人机航摄手段持续获取测区内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常用无人机航摄手段包括竖直摄影像、多基线摄影、交向摄影以及倾斜摄影等。随后,对多视影像数据进行匹配处理,在数据匹配结果基础上构建空中三角测量网络,对数据进行光束平差处理。与此同时,在必要情况下,可选择使用DOM与DEM等产品,依靠无人机航测系统自动开展数据采集与测绘影像获取作业[3]。

2.4 数据处理

在无人机航测数据处理环节,主要分为数据准备以及数据解算步骤。其中,在数据准备步骤,工作人员将无人机航测系统中所存储测绘影像数据进行导出,对航拍位置以及影响数据进行处理,如调整旁向倾斜角与分类整理航测数据信息等。同时,对影像数据质量与无人机整体情况加以检查评估,如贴线率及姿态角度,如果评估结果不佳,表明所获取测绘影像的完整度与成像质量较差,在必要情况下进行复飞。而在数据解算步骤,根据已知数据信息构建位置坐标体系,绘制位置坐标图,将坐标值与测区现场实际位置加以匹配处理。随后,对相应参数进行处理规划,基于控制点位置选择坐标体系,并完成DOM数据处理作业即可[4]。

3.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

3.1 在环境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在环境治理工程中,对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小复杂气候条件对环境监测质量造成的影响,全面掌握测区生态环境情况,为后续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持。例如,在水环境治理工程中,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应用价值包括:第一,可见光波段提取植物。采取变通VDVI算法,采取可见光波段提取法,在短时间内即可从所获取测绘影像中提取植被特征,以判断水环境中蓝藻等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水生植物过度繁殖问题。第二,应急快速成图。在特殊情况下,为快速掌握测区环境情况,需要运用无人机航测技术,迅速掌握测区相关情况,运用无人机在高空快速获取测区影像资料,并在服务器端直接完成数据处理与计算过程,从而生成镶嵌正射影像、DSM影像与DTM影像等成果。

3.2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

当前在部分工程项目中,现场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分布着湍急河流、险滩、峡谷等复杂地形,受到地理环境限制,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与人工测量技术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测量精度较低,在测量期间容易出现突发问题。无人机航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工作人员通过无人机航测系统与飞行控制系统,可以远程调整航摄相机角度来获取测绘影像,全面掌握测区情况与地物信息。其次,面对河流险滩等复杂地形,凭借无人机机动灵活优势,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实时调整机身修正无人机航线,并操纵无人机开展各项高难度飞行动作,将无人机与各类障碍物保持安全间隔距离。最后,开发低空无人机航测遥感系统,组合应用遥感技术与无人机航测技术,系统自动对无人机飞行期间所产生机械振动误差加以分析修正,以此提高测量精度及测绘影像质量。

3.3 在地形图测绘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大范围地形图测绘方面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地形测绘精度满足绝大多数工程1∶2000的测量精度要求。例如,在无人机航测期间,在系统中下载并识别DOM数据,在其基础上创建道路、路堤与建筑房屋等地物标高(图2)。随后,依据DOM数据进行分类处理,从所获取测绘影像资料中提取地物矢量特征,并对数据进行校正细化处理,以此来构建DOM图形。最后,向CAD软件中导入矢量化成果,将成图要求为依据,对测区地图进行整饰处理,如此,即可生成DMG格式成果,完成地形图测绘任务。

图2 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城市测绘中的应用

3.4 在多尺度大范围遥感影像快速获取中的应用

与传统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相比,在多尺度大范围遥感影像获取方面,无人机航测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可组合运用空中三角测量技术,提前在航测系统中设定飞行参数,结合测区情况规划无人机航线,无人机即可在航测期间持续获取具备地理坐标的正射影像信息,快速处理由数量不等影像所组成的测绘项目。同时,对调节波段权重、均值因子与尺寸等参数的优化调整,以及对无人机飞行姿态的调整,具备了获取“多尺度”影像数据与大范围遥感影像的技术条件,这对工程测量精度与遥感影像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4.结语

在现代工程项目中,为全面提高工程测量精度及作业效率,突破传统技术的应用局限,企业必须提高对无人机航测技术的重视程度及应用力度,深入了解技术原理与优势特点,结合工程情况针对性制定无人机航测技术方案,保证航测过程科学合理。

猜你喜欢
测区航线测绘
测绘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测绘质量的措施
测绘新技术在测绘工程中应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3D SLAM在农房不动产测绘中的应用研究
(21)新航线
不同体积的砂对铺砂法检测混凝土叠合板粗糙度的影响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银坑头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
额济纳旗大狐狸山铜多金属矿物探特征研究
福建德化四尖峰测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太空新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