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栋,张瑛秋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和竞技潜能的儿童少年或是后备力量参与运动训练的起始工作[1]。成功的选材能够挑选出潜能较强的后备苗子,在各种资源的整合作用下,培养出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而失败的选材不但浪费社会资源,还不能培养出较好的竞技人才[2-4]。因此,选材工作的重要性与科学性不容忽视。
竞技体育各组成要素都是围绕着参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展开的[5],选材工作自是如此。也有学者曾提出竞赛成绩是运动选材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标准,并对其进行了实证[6],但他忽视了运动项目之间的差异。不同运动项目的竞赛成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多是受其自身内因的影响,成绩的表现相对稳定。而乒乓球运动员的成绩不但受自身内因的影响,还受多种外部因素的干扰,尤其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而言,某一次比赛的冠军可能在下一次重要比赛中却没能取得名次。因此,只有准确把握好各项目竞赛成绩的表现特征才能将其更好地运用于选材工作中,进而提高选材的成功率。竞赛成绩作为选材工作的重要指标,现有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乒乓球项目竞赛成绩特征的研究,更不存在依据乒乓球竞赛成绩特征而形成的选材模式。
为了解当前乒乓球运动中运用竞赛成绩选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研究通过对现行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选材形式和乒乓球运动员成绩特征的分析,发现现行选材形式的问题所在,并结合乒乓球竞赛成绩的特征,探索竞赛成绩在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选材中更为科学、有效的应用方式。
乒乓球运动中基于竞赛成绩选材的科学性。主要包括当前乒乓球运动员选材中竞赛成绩的应用效果、乒乓球竞赛成绩的表现特征、乒乓球运动员选材中竞赛成绩的合理应用方式等三个方面。
1.2.1 专家访谈法
于2019年7月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对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各省市乒乓球队教练员进行访谈。从国家队层面和省市队层面综合了解目前我国乒乓球人才培养体系,以及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选材形式。
1.2.2 数理统计法
1.2.2.1 数据来源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近25次竞赛成绩,来源于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官方网站公布的运动员成绩,选取世界排名相对靠前的运动员的最近25次比赛成绩(截止2019年8月);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办的北京奥运选拔赛成绩及相关运动员运动生涯成就,来源于本文作者在此17年间对乒乓球运动员选材方面研究的调研。
1.2.2.2 数据处理
运用EXCEL2016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作图,使数据的展示更为直观;运用SPSS19.0软件对不同成就组运动员的比赛名次、不同骨龄组运动员的比赛名次做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以探析各组之间比赛名次的差异;运用SPSS19.0软件对运动员骨龄及其比赛名次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探究运动员骨龄与竞赛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
2.1.1 乒乓球项目青少年选材形式现状分析
2.1.1.1 当前乒乓球运动员培养体系分析
我国在乒乓球项目上向来是梯队建设齐全、上下衔接紧密。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条龙”服务的训练体制[7]。各层次训练队通过层层筛选,人数逐级递减,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下,优中取优,推荐和输送优秀人才到更高的训练层次中,将那些不适宜从事竞技乒乓球运动的青少年予以淘汰,或及时转项,使得“人尽其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的训练体制虽依旧维持“金字塔”结构的“一条龙”培养模式,但其中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依据2019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对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省市乒乓球队教练员关于当前乒乓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的访谈,得出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当前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培养体系结构示意
目前的乒乓球人才培养梯队中,可将“金字塔”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底层包含的基础结构最多,包括乒乓球传统校训练队、后备人才基地、市(区)集训队、业余俱乐部等等;第二层次为省市集训队。省市集训队不等同于省市专业队,它是各省市专业队向社会开放的一个较高训练水准的平台;位于第三层次及以上的分别是省市专业队、国家二队和国家一队。这三个层次均为专业训练层次,与上世纪中期建立人才培养体制没有过大的变化。当前,青少年选材工作主要是针对国家队向省市专业队选材、省市专业队向处于金字塔底部的两个层次选材的过程。
2.1.1.2 当前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形式分析
通过2019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期间对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省市乒乓球队教练员的访谈,了解到当前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形式如图2所示。
图2 当前各训练层次运动员选材形式示意
对于底层的乒乓球传统校训练队、后备人才基地、市(区)集训队、业余俱乐部等等,只要家长愿意或孩子感兴趣即可参与训练,无特殊的条件。
对于运动员进入第二层次的省市集训队也无特殊的条件,可通过自主报名、他人推荐等途径进入到这一层次。但从省市集训队到省市专业队则有一定的条件,基本上是运动员在指导比赛中达到指定的名次方可进入省市专业队(不同省份指定的比赛和名次有所区别,但本质相同)。另外,省市集训队作为省市专业队向社会开放的平台,省市队教练员也会在训练过程中对参与集训的运动员有所关注,同时结合下一层次训练队教练员的推荐,有一小部分运动员通过教练员的经验选材进入省市专业队。
从省市队进入国家二队有明确的条件规定,主要围绕竞赛成绩展开。全国青年锦标赛单打前四名、全国少年锦标赛单打前二名、国家二队与省市队的交流赛中名次靠前者可进入国家二队。或者因国家队梯队建设,以及备战世界大赛打法配备的需求,有个别优秀的特殊打法运动员可能直接调入国家二队。
综合而言,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是当前各层次乒乓球训练队选材的主要标准,运动员在指定的比赛中取得相应的名次即可晋升到更高的训练层次。
2.1.2 乒乓球项目现行选材形式效果分析
乒乓球项目现行的青少年选材工作主要以运动员的竞赛成绩为核心依据,选取达到指定成绩的运动员进入更高层次的训练队中。为探究这种选材形式的效果,以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办的北京奥运选拔赛为例,对参与该次选拔赛的男子运动员当年的选拔赛成绩及其如今取得的运动生涯成就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以该次选拔赛为例的主要原因是该次选拔赛与一般的青少年选材比赛有所不同。它是国家体育总局为备战北京奥运会增设的一次选拔赛,参赛的运动员均已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优秀后备人才,该次选拔赛的成绩仅作为选拔2008年奥运人才的参考,并不影响落选的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与竞赛。因此,参与该次选拔赛的运动员,不论成绩如何,都继续在乒乓球竞技道路上正常发展,也能一一对应调查到当年参赛的运动员如今所取得的运动成就。
该次选拔赛共有55名男子运动员参加,比赛最终决出了1至55名的所有名次。同时,通过访谈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将乒乓球运动员取得的运动生涯成就划分为国家队主力水平(进入国家队,且世界排名达到过前50)、国家队一般水平(进入国家队,但世界排名未达到过前50)、省队水平(未进入国家队,最高训练层次为省市训练队)。
将55名运动员按其如今所取得的成就分组后,运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别之间选拔赛成绩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成就组运动员选拔赛成绩的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成就组运动员选拔赛名次的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结果P=0.026<0.05,组间差异显著。不同成就组运动员在当年选拔赛中取得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国家队主力水平组的7名运动员在当年选拔赛中的平均名次为24±12,而国家队一般水平组的16名运动员在当年选拔赛中的平均名次为20±15。从平均名次看,国家队一般水平组的平均成绩要好于国家队主力水平组。另外,国家队主力水平组组内的最高名次仅是第7名,而该次选拔赛的第1名和第2名也分别在国家队一般水平组和省队水平组。同时,国家队主力水平组的最低名次也有低至第43名。
综上所述,该次选拔赛的成绩与参赛运动员日后的运动生涯成就并不完全相匹配。仅以某次选拔赛或是某预定的晋级赛的成绩作为选拔青少年乒乓球后备人才的依据是不可靠的。因此,乒乓球项目现行的青少年选材形式的效果必然不理想。这种选材形式没能把握好竞赛成绩的特征,很可能使有潜力的运动员落选,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也可能使无潜能的运动员入选,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2.2.1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变化特征分析
2.2.1.1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整体变化特征分析
记录世界排名靠前的12名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与10名女子乒乓球运动员近25次参与国际赛事的竞赛成绩(截止2019年8月),并作成折线图,如图3、图4所示。
图3 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近25次比赛的成绩变化走势
图4 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近25次比赛的成绩变化走势
整体上看,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成绩在图4与图5中显示得杂乱无章,且无规律可言。所有运动员的成绩都是在不停地上下波动,即便是大满贯运动员马龙和丁宁的成绩也是如此。整体实力较强的运动员的成绩并不是始终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实力稍弱的运动员的成绩也不是始终维持在一个稍低的名次。综上而言,乒乓球运动员的成绩在整体上表现出无规律变化、不稳定波动的特点。
乒乓球是一项复杂的运动,其技术细、节奏快、打法类型多样[8,9],比赛中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发挥的因素必然较多。在众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乒乓球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赛成绩必然是不稳定的。例如,高水平的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10]。良好的心理状态促使连续 得分或反败为胜,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容易导致连续失分,甚至比赛失利[11];再如,乒乓球竞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12]。即使是实力稍弱的运动员,若在比赛中遇到对手的竞技水平未能正常发挥,也有可能赢得比赛[13]。此外,影响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竞技水平表现的因素还有比赛目标及谋略、情报信息、竞争场面、比赛环境、裁判行为、观众行为等等[14]。
2.2.1.2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变化的极值分析
表2 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近25次竞赛成绩极值统计
表3 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近25次竞赛成绩极值统计
由表2、表3数据可知,近25次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的樊振东、林高远、梁靖崑、卡尔德拉诺、水谷隼等优秀运动员也都有出现过1次止步32强,甚至更差的成绩;成绩徘徊在32强上下的丹羽孝希、郑怡静、冯天薇、徐孝元等运动员,也有取得过1次冠军的好成绩。乒乓球运动员的成绩表现出了一定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可能使实力较强的运动员获得较差的竞赛成绩,也可能使实力相对稍弱的运动员获得较好的竞赛成绩。
乒乓球运动的打法多样,且相互克制,以及乒乓球比赛所采取的淘汰赛赛制是致使乒乓球项目竞赛成绩出现一定偶然性的主要原因。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的自身实力仅是决定竞赛成绩的其中一部分内因,比赛双方之间的打法克制则是另一部分的内因,同样对比赛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运动员实力差异不悬殊的时候[15-17]。若是在淘汰赛的某一轮次中,实力稍强的运动员遇到了打法克制自己的对手,也有可能遭遇淘汰。
另外,在乒乓球比赛中,比赛双方比分随机的“涨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诱因有比赛过程的时间结构变化、进攻战术的变化、运动员自身体能的变化等等[18]。在比赛中,把握不好这种比分的“涨落”现象,使得分过多偏向于对手的情况也是偶有发生。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很可能会使运动员的心理产生波动,进而影响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导致比赛失利[13,19];同理,运动员在比赛中较好把握了比分的“涨落”现象,使得分更多偏向于自己,一鼓作气战胜强于自己的对手也并非不可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乒乓球比赛中竞赛成绩偶然性的出现。
2.2.1.3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变化的分段统计分析
上述研究已知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近25次国际比赛中的成绩是无规律变化的。为进一步深入地探析,将运动员的成绩变化进行分段,从局部探究其规律。依据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分别划分出每名运动员连续进入决赛的若干个小段、连续进入4强的若干个小段、连续进入8强的若干个小段,并分别统计每名运动员按这三种方式分段后,各小段中所包含比赛次数的最大值,如表4、表5所示。
表4 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近25次竞赛成绩分段统计
表5 优秀女子乒乓球运动员近25次竞赛成绩分段统计
由表4、表5数据可知,乒乓球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在某一小段范围内是稳定的,且每一名运动员均存在这种现象,差异仅在于不同实力水平的运动员在小范围内稳定出现的成绩范围不同。例如,马龙、奥恰洛夫、陈梦、丁宁等运动员在某一小段内连续达到5~6次进入决赛;而丹羽孝希、冯天薇、徐孝元虽不能连续多次的进入决赛或是4强,但他们在某一小段内能有连续3~4次进入8强。从这个角度看,乒乓球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表现出了一定的阶段性,在某一小段范围内,运动员的成绩是稳定的。
运动员竞技能力变化的节律性是造成运动员成绩出现阶段性的主要原因。任何事物在其运动过程中都有着自身的节律。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同样存在着节律[20]。当竞技能力变化的节律处于高峰期时,运动员在比赛中能表现出较好的竞技水平,取得较好的竞赛成绩;而当竞技能力变化的节律处于低谷期时,运动员在比赛中无法表现出较好的竞技水平,便难以取得理想的竞赛成绩。运动员竞技能力节律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所取得的竞赛成绩呈现阶段性的变化。
2.2.2 不同骨龄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特征分析
青少年选材工作中最大的难题即是生长发育因素对选材结果的干扰[21]。为探究运动员的年龄或是生长发育程度与其竞赛成绩的关系,依旧采用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主办的北京奥运选拔赛的男子运动员成绩,将运动员所取得的比赛名次与其骨龄做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骨龄与选拔赛名次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骨龄与比赛名次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472。名次的值越小,竞赛成绩越好,因此,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骨龄与竞赛成绩呈现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参与该次选拔赛的男子运动员的骨龄跨度较大,范围在11~19岁。因此,进一步将所有运动员按年龄分为三组,分别为11.0~13.9岁组、14.0~16.9岁组、17.0~19.0岁组,以探究不同骨龄区间段与竞赛成绩的关系。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不同骨龄组运动员选拔赛名次的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骨龄组运动员选拔赛名次的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结果P=0.001<0.01,组间差异显著。且11.0~13.9岁组的名次均值(37±10)>14.0~16.9岁组的名次均值(31±15)>17.0~19.0岁组的名次均值(17±15)。说明骨龄越大的组别,运动员所取得的整体成绩越好。同时,第1名至第4名均出现在17.0~19.0岁组内,11.0~13.9岁组的最好成绩仅为第20名,进一步验证了骨龄段对竞赛成绩的影响。
综上所述,从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个体看,骨龄与竞赛成绩仅存在较弱的相关性;但从骨龄区间段看,大骨龄段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在整体上要好于较小骨龄段的成绩。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与骨龄大小相关,但并非是绝对的。这是乒乓球项目中复杂的技战术主导因素与相对年龄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对年龄效应提出于1985年[22],多年来已被证明是各运动项目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23]。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明显,相对年龄较大的运动员在生长发育上具有明显的优势[24,25],他们可能在身高、体重、力量、速度、协调、心理等等方面都占有优势[26,27]。多项研究也已经证明相对年龄对相应竞赛成绩是具有一定影响的,但大多是体能主导类项目或是同场对抗类项目[28]。但对于技战术能力主导的乒乓球项目而言,生长发育方面的优势不能完全等同于比赛的优势,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技战术能力的影响[29]。且乒乓球项目复杂的技战术受有效练习因素的影响,并非训练时间越长,技战术能力就越好[30,31]。因此,乒乓球项目的竞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受相对年龄效应的作用,但并不是绝对的。
2.2.3 乒乓球运动员成绩的表现特征小结
乒乓球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在整体上表现出无规律变化、不稳定波动的特征,但在局部既存在偶发的明显高峰或是低谷,也存在小范围内的稳定性,表现出一定的偶然性与阶段性。另外,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受年龄因素的影响,但并非绝对是大年龄运动员的成绩更优。
乒乓球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在青少年选材工作中的地位不可低估,但只有真正地把握好乒乓球运动员的成绩特征,才能使之最大化发挥效用,提供选材工作的成功率。
2.3.1 形成闭环的竞赛交流机制是选材的有效途径
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无规律波动对其在选材工作中的应用制造了较大的难度。为应对这一问题,结合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特征,提出了闭环竞赛交流机制驱动下的选材模式。
以省市集训队、省市专业队、国家队这三个层次的选材过程为例,如图5所示。
图5 各训练层次闭环竞赛交流机制结构示意
省市集训队与省市专业队之间定期进行交流比赛,并依据比赛的成绩将这两个训练层次的人员重新调整。成绩较好的运动员进入省市专业队,成绩稍差的运动员留在省市集训队;同理,在省市专业队与国家队这两个训练层次间也定期开展交流比赛,并将成绩较好的运动员调入国家队,成绩稍差的运动员分入省市专业队。这种选材闭环竞赛交流机制驱动下的选材模式使得运动员在各层次间不断地流动起来,且动态地驱使着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往更高训练层次流动,始终保持着最高训练层次运动员的竞赛实力最强,最终实现选材工作的终极目标。
该选材模式的闭环结构避免了运动员被直接淘汰的情况,使运动员始终保持在一个不停流动的循环之中。一方面保证了优秀后备人才不轻易流失,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选材工作中年龄与生长发育的难题。该选材模式中,各训练层次间不断的定期交流,在一定的相对年龄效应作用下,各层次运动员的年龄段必然被自然的分层。整体上高训练层次运动员的年龄段相对更大,而部分实力较强的小年龄运动员也有机会进入较高的训练层次中。这种模式也给实力较强的小年龄运动员提供了更多与大年龄运动员交流的机会,能够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发展。另外,乒乓球运动员竞赛成绩的阶段性特征确保了每一个交流周期内运动员成绩的相对稳定性。同时,多次的定期交流比赛也在较大程度上排除了偶然性的发生,即便运动员因偶然进入了较高的训练层次,但若实力不足,在下一次交流中仍将退回到较低的训练层次中。
闭环竞赛交流机制驱动下的选材模式是围绕着选材工作的最终目标,结合了乒乓球运动员成绩的表现特征而构建的,在整体上最大化利用了运动员的竞赛成绩特征,将选材工作的评价标准与最终目标相融合,大大提升了选材工作的效益。
2.3.2 建立青少年运动员积分排名体系亦是选材的合理方式
除上述闭环竞赛交流机制驱动下的选材模式外,建立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积分排名体系也是解决运动员竞赛成绩无规律波动的一种方式。运动员积分体系结构如图6所示。
图6 青少年运动员积分排名体系结构示意
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积分排名体系是将运动员在某一周期内所取得的竞赛成绩一一换算为相对应的积分。为保证排名的公平性,统一从运动员获取所有积分中选取最高的若干项,相加成为该运动员在该周期内的最终积分。进而通过对所有运动员的最终积分进行排名,挑选出最终积分较高的运动员。
这种模式中,运动员能够获取积分的比赛虽然也是预先指定的,但所指定的比赛数量较多,范围较广,运动员通过多次的参赛获得积分,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偶然性的发生。设定积分计算的周期,也使运动员的排名流动起来。同时,所指定的比赛根据赛事的级别不同,积分的高低也将不同。运动员根据所参与赛事的级别和获得的名次获取相应的积分,这使无规律变化的竞赛成绩转化成了一个能够统一评价的标准。运动员也无需同时参与某一个或某几个比赛以争出优劣,可以根据个人的训练安排以及竞技状态,在参赛安排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在竞赛成绩的阶段性特征作用下,实力较强的运动员获得较好成绩的频数相对更高,这也确保了积分排名体系的区分度。另外,该模式属于开环的结构,需比闭环结构更加重视运动员的选拔与淘汰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运动员的年龄因素,为防止小年龄运动员的流失或是大年龄运动员的误选,需将比赛按年龄段开展,并按年龄段进行排名,最终选拔出各年龄段中的优秀后备人才。
依托于积分排名体系的选材方式是结合乒乓球竞赛成绩的表现特征,将运动员的各种竞赛成绩转换为能够统一评价的积分,以便于对运动员多次参赛结果的综合考评。该方式虽然没有闭环竞赛交流机制驱动下的选材模式直接,但开环的设计让运动员对于参赛的安排更具自由度,也是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选材工作中的一个合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