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加速”这一概念是由法兰克福学派哈特穆特罗萨所提出的,意指新媒体技术对社会变迁的全面加速,导致信息时效性、产品新鲜度越来越短暂。在罗萨看来,不断增长的逻辑带来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的快速变迁。而这种社会加速,必然带来的就是大量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是不同层面的。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流到整个社会系统都在呈现的是高速的运转之中,这种加速也确实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处于社会系统的个体以及群体。
在我国,粉丝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每一阶段都展现出粉丝群体不同的特点和独特的粉丝文化景观。粉丝文化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张国荣、四大天王为首的港台明星在内地掀起追星热潮。第二阶段则是2005年的《超级女声》以选秀明星为代表,一群自称“玉米”“凉粉”的粉丝群体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第三阶段是以2014年“小鲜肉”“流量明星”的走红为开端,粉丝经济逐渐成为各种产业中的下行环节。直到今年,各式专业的饭圈组织正成为当下的青年独特文化现象。而本文所指的传统时代的粉丝群体主要指的是在第三阶段之前的粉丝群体。传统时代的粉丝行为是相对个人化的,她们通过听偶像的音乐、收看相关的节目以及收藏偶像的作品等来表达对偶像的支持和喜爱。虽然在第二阶段,粉丝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组织和管理架构,并且出现了有组织的粉丝应援,但是作为个人的行为实践及情感表达依然是追星族内部且被主流社会所忽视的。传统的粉丝虽然使用口号以及图片投票来表达喜爱之情,但是过去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还是以明星作为主导的,粉丝只是作为一个积极的跟随者。然而,如今粉丝文化转向了饭圈文化开始“破圈”,资本与技术也在不断地加速改变着这一青年群体。
粉丝是一群趣缘群体的聚合,每一群不同的粉丝都有自己区隔于其他群体的独特喜好。粉丝的表达常常是浪漫外放且张扬的,他们有各自群体独特的语言及行为来传递喜爱展现自我。而身处于快节奏的加速社会中的他们,在时间上、行为上以及交流中都开始出现各种不同的改变。
时间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化消除了传统的边界,传统的时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数字化的时代之中,科技的进步大大加快了各种社会工具的自动化,表面上可利用的时间增加了,然而主观性的时间体验却被大大地缩短了。为了能够维持和偶像的连接,个人会投入一定的注意力时间在社交媒体中,来保持对偶像的关注。而在粉丝群体中,偶像的关注时间会变为日常循环的固定时间,个人的休闲时间也与粉丝群的社会时间捆绑在一起,以此来确立自己的群体属性,保证粉丝群体的生产力和粉丝群的专业性。时间的碎片化与压缩,带来的除了对于个人其他所支配时间的压缩之外,也影响了对偶像的体验,这种体验在媒介的迅速流动中逐渐模式化。比如,如今偶像选秀类电视节目一季接着一季播放,节目打造出流水线上式的偶像,一波出道之后紧接着另外一波又上线。电视剧中的“月抛式”的演员与流量明星层出不穷,这些明星偶像仿佛像商品一般在巨大的市场中快速流动。盛行的丛林法则即如若没有充足的曝光量,则易被观众快速遗忘,成为过气偶像,然而实际上大众的记忆时间却被极度压缩。而这种时间体验与记忆时间的减少也使得粉丝的行为也在发生改变。
行为的变化。加速社会对人的另一个影响就是粉丝被包裹在无限不断加速的社会生产当中。首先,在现代社会中,粉丝必须使用各种平台和工具保持与偶像的连接。其次,粉丝巨大的生产力已经展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动能。“控评”“超话签到”“投票”这些行为嵌入粉丝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仿佛只有每天完成规范化的行为,只要在更短的时间创造出高数据高流量,才能够以此来证明偶像的商业价值。而随着平台的增多与规则的变化,粉丝还要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学习以及内化各种新的内容。比如给偶像投票应援,从学习教程到下载APP,然后注册登录进入投票页面到最后完成截图,才算是被视作完成了一次常规化的任务。不管是为偶像付出金钱还是为偶像花费时间,这些“为爱发电”的行为在饭圈被认为是理所应当,而没有任何付出的“白嫖”则被视为原罪。由此要成为粉丝群体的固定成员,粉丝的具体行为实践在加速的法则之下变成了一种必然。
交流的变化。过去偶像之所以成为经典,可以说当时的偶像明星及其作品与个体是有共鸣的,而且与时代是能够达到共振的。但是如今在算法与商业的逻辑之下,与作品相勾连的作品仿佛没有那么重要了,如何迅速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成为流量逻辑下的不二法则,而容易制造出感官冲击的符号自然也在加速社会中被放大,视觉冲击显然是当今社交文化的重要特征。比如偶像所呈现的形象和所塑造的人设。视频图像转向的交互时代下,身体审美已经成为一种突出的审美思潮。在各种时尚杂志和直播间里,物质的身体不再是个人所注视的客体,身体更都被视作一种视觉文化资源来进行展现。与此同时,粉丝也同样会通过自己的身体式的模仿表演来进行自我展现,比如自发组织的快闪和随机舞蹈,群体常常通过规模性展演传播到互联网平台并介入传播的流动之中,制造出粉丝独特的文化景观。而此时身体成为一种文本,一种显性的铭刻媒介,塑造着移动时代粉丝与偶像与群体之间的交流方式。
表1 bilibili上“王一博舞蹈合集”视频中的媒介文本
语言符号。语言是群体之间交流沟通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群体和社群文化构建的经验性的表征。要表达对偶像的赞美或者喜爱,语言也是最纯粹的表达方式之一。从大众所熟知的“帅气”“漂亮”“可爱”“性感”等形容词和各种感叹词到表情包,在粉丝群体中的“颜饭”“肉体饭”对粉群的归属划分,以及粉圈中独有的“漫撕男”“神颜”“名品身材”等饭圈用语的使用,无不强烈表达出对特定对象肉体和身体部位的夸赞,以及对肉体美好形象的崇拜之情。
在社交媒体平台之中,语言不仅仅只是通过词语句法搭配让接受对象来进行形象感知,例如在微博中对偶像相关活动的控评,在弹幕视频网站实时出现的弹幕,随着一次次直观的伴随性文本的出现,都用于更好地帮助去理解原始文本的意义,以此来突出展现偶像魅力的释放。在此以“王一博”为关键词选取了其在B站播放量最高的视频,其播放量高达580万。B站是典型的年轻群体所聚集的社区,平台和播放量在媒介文本的案例选取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视频中作为伴随性文本的弹幕出现了大量的比如“太帅了”“啊啊啊啊啊”“AWSL”等用语,看似只是简单的情感宣泄,展现出的不仅是个人感官的表达与自我审美的统一,而且更是将自己的个人感官整合进社会对对象的认知之中。“彩虹屁”一词的盛行也侧面印证了不管是作为元符号的语言,还是作为文本及伴随性文本出现的话语,在粉丝群体对偶像的情感连接之中依然具有超强的展现力和解释意义。
图像符号。图像比文字更易让人接受,是因为图像是以一种近乎天然的形式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主体。虽然粉丝与明星之间存在着物理距离,但是摄影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时空感。图像一直以来成为粉丝欣赏窥视明星的主要方式,图像往往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示了明星的个人形象,这些形象主要通过明星的身体符号所构建,包括展现容貌特点的脸、突出的身材特质。而这些极富魅力的身体展示也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本能,制造出冲击力的视觉感官。这些被快速拍摄下的图片从起初的构图到最后成片的展出,中间一般经历了拍摄以及后期的两种技术操作。拍摄其实就是在技术层面上对客体进行了符码化。比如为了突出展现明星清纯灵动的眼睛,会采用特写的拍摄方式,同样为了展现其优越的身材比例,会采用仰拍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展现其腿长高挑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的粉丝群体有了更多接近偶像明星的机会,在各种见面会的场合也经常能看到粉丝配备专业的摄影装备来记录明星,甚至有了对这群粉丝专业的称号——“站姐”。“站姐”们在粉丝群体中是占据着一定资本的群体,它们总是能在明星的各种活动中出现并拍摄下他们的图片。而这些图片拍摄下来之后,又会进入到后期处理之中。后期处理又可以理解为对文本对象的再度编码,通过对明星皮肤状态的修饰和对亮度色调等的调节来修饰原有的照片,其实最终呈现的文本具有一种超越了单纯的记录的意义。明星的身体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实在载体,被粉丝捕捉拍摄最终组合成图片,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罗兰巴特所指明的第一层的能指与所指。而这些图片又被更多的粉丝在媒体平台和社群中所转载,这些符码的传播又进一步强化了大众对于明星的认知以及个人形象的建设,它展现的不再是粉丝个人内化过程中的审美体验,而成为在粉丝文化中为了进一步构建与再现明星神话般身体魅力的重要符号。
象征符号。象征符号体现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偶像中的身体符号是其能指,而形象符号则可认为是所指。偶像的人设和形象是得以获得粉丝的吸引力继而赢得声望的基本立意所在。明星服饰是展现明星身体特征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黑格尔就曾经提出过“人的身体和衣服处于意指关系。”而“衣服也保证了信息从感觉到意义”的传递。而在消费社会中,服饰这种本来满足基本需求的物品,更出现了超越物品本身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的意义。而偶像通过各种不同的品牌代言,尝试在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之中去缔造时尚与潮流。这里选取了蔡徐坤在2020年9月24日22∶40分所发布的一条热门微博为例,主要内容是文字“prada ss21,创新与突破”配以三张图片。这条微博显然是一条商业性质的文本,而粉丝群体在评论中除了对形象的直观表达之外,也很配合地传达出品牌方理想中所构建传达的品味和气质。
除此之外,粉丝也常常通过消费同款服饰的能指来表达出近似偶像的风格和品味,通过服饰来建立和从属群体一致的身份。粉丝在模仿与消费的过程中,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感,展现了自己对偶像审美以及形象魅力的认可,还与其他人之间建立了区隔,构筑了时尚。除了明星的穿着、明星的妆饰乃至手势动作都是明星塑造人设维持人设的象征性符号,而这些都可以变成粉丝所模仿的对象。资本、明星、粉丝、媒介在多方的互动与表达之中加速着这一文化工业的体系运行。
表2 新浪微博上蔡徐坤9月24日微博中的媒介文本
表达与情感归属。在传统的交流之中,对外表或者形象的直观性感受是隐秘且个人的,正如柏拉图所说的洞穴寓言一样,它折射出的是对被观看对象的主观感受。再者由于中式高语境的文化环境的影响,未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直观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遮蔽了自我。然而借由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移动智能手机的便捷,使得这种表达变得更加简单,在虚拟空间里情感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而这种自我披露可以说是一种更为接近本我意义层面的展现。快节奏的生活步调加速了人的倦怠感,而通过表达对偶像的喜爱,倦怠的青年也找到了自我表达与与展示的领地。自我的表达从后台到达前台,这种自我的呈现通过身体的交流显现自身,而又在与他者的互动之中持续地确立自我的存在。这种喜爱不仅是个人的,还是一个群体所共有的感受,在这种共同的体验之中自己也找到了情感的落点。粉丝们则快速确立信念,通过各种符号的书写、修改来进行表达,维护粉丝理想中的偶像形象。
趣味与身份认同。对身体的趣味是本能且符合观赏的,这种突出的形象、风格以及气质在加速社会被不断放大。粉丝首先通过语言、图片以及象征性的符号达到自我的精神愉悦和满足。这是符合人的正常需求的。其次在粉丝群体之间通过公共媒体平台表达展现,粉丝群之间围绕偶像的穿着、样貌等进行讨论与分享,这种初级的观看欣赏不再仅仅是主观性的,它是人作为信息交往以及认同的需求。布尔迪厄就曾经把趣味放在社会的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考量,粉丝对身体的喜好或者厌恶甚至是模仿背后投射的都是一个群体的审美价值判断和取向。在把对明星的身体表达的“控评”作为一项任务嵌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彰显作为专业粉丝的标志之一。在粉丝之间“始于颜值,终于人品”式的情感投入不仅让这种实践生产能创造数据流量,也同时在粉丝与偶像之间构筑了超越身体表达背后的价值——建构出粉丝共同的美好回忆。
算法与品味区隔。大数据技术以及算法对不同的取向进行搜集、分类等,让粉丝群体能够快速地辨别对方。这些“趣味”经由算法机制,让相似趣味的人迅速聚集并且与其他群体进行区隔。每一个群体都是在自己熟悉的圈子中不断地进行生产与消费。这种区隔的背后实质上是进一步强化了群体内部的审美,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制造出了回音室效应,扩展了粉丝群体与其他人之间的分离。趣味所带来的差异又进一步使得双方对对方的品味之间进行标签化式的解读,算法所带来的技术偏向不但没有打破不同群体认知之间的边界,反而在粉丝群体和外部之间加固了一堵墙,形成了被动的闭环受众。这种文化资本的区隔,让粉丝群体与其他粉丝群体以及外部群体之间甚至存在着层级划分和鄙视链。不一致的言论容易激化粉丝的情绪,敌我逻辑下触发矛盾,粉丝群体越来越圈层化,污名化下的粉丝群体狂热且孤独,这必然影响到粉丝文化的良性生态运行。
规训与符号暴力。粉丝通过符号的流动所缔造出的偶像神话,在罗兰巴特看来本身就是带有意识形态且具有权威性的。当明星的身体变成一种时尚,成为构筑商品的基本能指时,要维持身材保证健康美丽的脸庞出现在大众面前,这种消费意义上的身体实践表达,则成为新一轮规训形式。偶像明星的一举一动所呈现的面孔时刻被粉丝所注视也被大众所关注,这种关注就像福柯所描述的“全景监狱”一般,明星们在技术的窥视下呈现出透明的状态,“胖”“丑”“土”等词语作为一种标签符号规约着明星偶像,他们必须无时不刻地展现并维持着曼妙的身姿与美丽帅气的脸庞。技术为更多的网民和受众提供了公共的平台和空间,而这些平台无疑成为粉丝宣泄表达的出口。通过将身体与商品的紧密勾连,其实也是展现了网络空间中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中国粉丝与明星的矛盾关系的结构性张力。
马克思就曾经指出过加速社会其实也是现代化社会的一种体现。加速社会确实能够带来进步,由速度所带来的巨大的流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便快捷,粉丝也能够通过媒体平台连接偶像以及趣缘群体。但同时加速使得人与人之间随时处于一种高度连接之中,且这种连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随着时间成本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少了,注意力更加分散,交流的深度也随之越来越肤浅。在数字技术之下,通过不断进行生产和消费来进行意义的建构以及自我认同,不知不觉地它们也成为粉丝经济中的数字劳工,以猎取自己的个人时间降低成本来达到最大规模的价值以及效益。私人空间以及时间被极度压迫之后,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粉丝作为群体成员的孤独以及疲惫。一旦偶像人设崩塌,失望所带来的不信任感,加重了粉丝文化中粉丝与明星,粉圈与其他人之间关系的撕裂。如果在资本逻辑之下,自我表达只能通过消费来进行群体认同,那么消费之外还剩下什么?本文试图从身体这一视角切入观察粉丝的具体行为表达,发现了不同于传统粉丝之间的变化,挖掘其背后从个人到群体到社会的粉丝群体其心理及文化社会机制。然后本文在研究上却略显不足,未能回应粉丝在加速社会应该如何自处的问题。而同样提出“加速”的罗萨也提出了“共鸣”这一新概念,“共鸣”仿佛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粉丝能否在主体和世界之间超越生产关系的加速而进入到一个新的关系与连接之中,也是在不断让人疲倦自我异化的社会之中不仅是粉丝而是每个个体仍需去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