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检测分析

2021-04-21 03:26王中良邢鹏涛王金慧刘蒙蒙
内科 2021年1期
关键词:淋巴瘤疗程血清

王中良 邢鹏涛 王金慧 刘蒙蒙

新乡市中心医院,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常见类型,约占全部淋巴瘤的30%~40%,具有高度侵袭、进展迅速的特点,患者5年内生存率约为40%[1]。积极对患者的肿瘤进展、治疗效果、预后进行评估,可为临床治疗干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2]。肿瘤生长、浸润扩散的基础是新生血管生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均为调节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李江等[3]报道,对DLBCL患者进行VEGF、bFGF检测可帮助临床对患者的病情进展、临床分期及预后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和预测。为此,本研究选取140例患者与7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检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DLBCL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纳入标准:患者符合《2018 GELTAMO指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分期、治疗和随访》[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经淋巴结组织活检确诊;患者签署检测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罹患影响血清VEGF、bFGF水平的其他疾病患者;接受同类治疗患者。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DLBCL患者男72例、女68例;年龄41~78岁,平均(52.69±5.43)岁;体质量指数(BMI)18.5~25.3 kg/m2,平均(22.37±1.41)kg/m2;临床分期Ⅰ期31例、Ⅱ期32例、Ⅲ期44例、Ⅳ期33例。对照组健康者男36例、女34例;年龄42~79岁,平均(52.87±5.38)岁;BMI 18.4~25.5 kg/m2,平均(22.31±1.43)kg/m2。两组对象的性别、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化疗 DLBCL患者采用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CHOP)化疗,第1天静脉滴注环磷酰胺(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4195),75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阿霉素(山西普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4023143),5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长春新碱(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3326),1.4 mg/m2;第1~5天口服泼尼松(陕西孙思邈高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0333),100 mg/d;治疗5 d、停药16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观察组(DLBCL患者治疗前)与对照组(健康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DLBCL患者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天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VEGF、bFGF水平。试剂盒购自美国GE公司。

1.3.2 比较不同临床分期DLBCL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的血清VEGF、bFGF水平。

1.3.3 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不同临床转归DLBCL患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及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5]。治疗1个疗程后,病灶完全消失或缩小≥50%为好转;病灶缩小<50%甚至增大为恶化。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对DLBCL患者进行IPI评分。患者符合年龄>60岁、临床分期为Ⅲ期或Ⅳ期、全身状态评分≥2分、≥2个结外病变、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中任意1项计1分,总分0~5分,IPI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严重。

1.3.4 对DLBCL患者治疗前的血清VEGF、bFGF水平与IPI评分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F检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bFGF水平与IPI评分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DLBCL患者(治疗前)与健康者血清VEGF、bFGF水平比较 DLBCL患者(观察组)治疗前的血清VEGF、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DLBCL患者(治疗前)与健康者血清VEGF、bFGF水平比较 (ng/mL,n,x±s)

2.2 不同临床分期DLBCL患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比较 不同临床分期DLBCL患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越高的患者治疗后其VEGF、bFGF水平的下降幅度越大(P<0.05)。见表2。

表2 不同临床分期DLBCL患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比较 (ng/mL,n,x±s)

2.3 治疗1个疗程后不同临床转归DLBCL患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及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好转与恶化DLBCL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bFGF水平、IP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好转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bFGF水平、IPI评分的降幅显著大于恶化患者(P<0.05)。见表3。

表3 不同临床转归DLBCL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VEGF、bFGF水平及IPI评分比较 (n,x±s)

续表3

2.4 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bFGF水平与其IPI评分的相关性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LBCL患者治疗前的血清VEGF、bFGF水平与其IPI评分均呈正相关。见表4。

表4 DLBCL患者治疗前血清VEGF、bFGF水平与其IPI评分的相关性

3 讨 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侵袭性肿瘤,以中高度恶性居多,其浸润、转移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其具有高度的侵袭性与异质性,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的病理形态及生物学特征等存在巨大差异,患者的病死率达50%[6]。新生血管的形成与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具有密切关系,VEGF、bFGF是形成新生血管最重要的调控因子。VEGF由肿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合成,能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增殖,形成血管管型结构,降解细胞外基质[7]。bFGF属多肽生长因子,广泛存在于肿瘤组织中,能促进肿瘤实体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转移、浸润及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关系[8]。

本研究对DLBCL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 DLBCL患者治疗前的血清VEGF、bF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9]。文献[10]报道,通过IPI评分,能对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反应、复发及生存情况等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本研究结果显示, DLBCL患者治疗前的血清VEGF、bFGF水平与IPI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血清VEGF、bFGF水平与DLBCL患者的病情存在较密切的关系。治疗1个疗程后,DLBCL患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均显著降低,临床分期越高的患者其降低幅度越大。在血管形成过程中,DLBCL患者的VEGF、bFGF能利用内皮细胞中酪氨酸酶受体高效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其增殖,促进血管形成;生成的血管通透性较高,易将血浆蛋白渗透至细胞外基质中,从而更加有利于成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生长,形成血管丰富的肿瘤基质,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11]。随着临床分期升高,DLBCL患者的肿瘤血管逐渐丰富,更有利于肿瘤细胞浸润生长,患者的VEGF、bFGF水平随之升高[12]。采用CHOP方案化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DLBCL患者的肿瘤细胞生长、破坏肿瘤生长环境,使新生血管减少、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降低[13]。本研究结果显示,DLBCL患者化疗后,恶化患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及IPI评分均显著高于好转患者,患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与IPI评分均呈正相关。由此可见,DLBCL患者的血清VEGF、bFGF水平与其治疗效果、病情、肿瘤侵袭情况等均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对判断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淋巴瘤疗程血清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碘131治疗要“小隔离”
治前列腺增生
中药面膜祛除黄褐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