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时节,在陕西分社锻炼不久的我第一次到延安出差。能和陈昌奇老师合作完成《寒冬!窑洞里的“暖流”》这组报道,实际上是一次“不期而遇”。参与其中对我的启发是,对于记者而言,在基层采访随时都应做好践行“四力”的准备。
采访中眼力要敏锐,发动脑力结合理论知识,才能发现好的新闻线索。繁重的工作间隙,我们偶然得知延安有个村子前不久实现了集中供暖。看上去只是小新闻,但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当地村落都分散在沟壑之间,集中供暖几乎不可能实现。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小康社会中人民生活怎么样,具体到这个村子就是集中供暖效果怎么样,村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带着诸多疑问,我们奔赴采访地。
“四力”中脚力为先,不论是文字还是摄影、视频,扎实的实地采访是践行“四力”的开始。这个村子叫孔家沟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居住着近200家农户、700多位村民。我们先后五次深入村庄,循着山路探访多家不同区域的村民。到其中一户采访对象任大爷家中时,未见其人先闻狗声,多亏了他把我们从“热情过度”的大黄狗面前解救出来。“快喝点热水。来,吃苹果!”任大爷端起一盘自己种的红彤彤的苹果递给我们吃。
我仔细端详起眼前窑洞+暖气这样的神奇组合,这是来自南方“暖气绝缘体”地区的我第一次见到黄土高原,也是第一次见到窑洞、摸到炕。大爷家窗外就能看到沟壑起伏的山坡,背阴的山上缠着一圈一圈白色的丝带,那是寒冬落下的积雪并没有融化。这里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多摄氏度,山上的雪,得开春后才能消融。问大爷集中供暖怎么样,大爷连连称赞:“原来取暖用煤炉子,不安全,村里出过事,不安心啊。现在好了,暖气片又安全又卫生哩”,他笑着说。
采访中还见到一位八十多岁的爷爷,他耳朵不好,我们敲了很长时间门,他才听见。房间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原来用的煤炉还没撤掉。爷爷指着新装的暖气片给我们看:“对啊,前不久才装的。好用着呢”。爷爷一边蒸着馍一边看着电视里的节目,不时露出笑容。看到这里我突然十分感动,从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长期做总社编辑工作的我对政策名词、经济数据熟悉得不得了,但政策背后意味着什么却知之甚少。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这些政策就是为了让大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舒舒服服的房子里蒸馍看电视,就是孔家沟村民这个冬天真切的幸福。
□ 记者韩啸在直播中采访闫世荣。
采访结束,新闻写作环节则是在考验笔力,学会灵活运用群众语言是基层采访报道的秘诀。“原来煤炉子弄得黑七绺八的”,这是陕北方言形容煤炉熏得房间黑漆漆的意思,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方言让文字报道更接地气。除了文字,这组报道还涉及摄影、视频、音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并最终呈现为融媒产品。
在融媒体的今天,笔力不仅仅体现在笔头的功夫,也体现在如何花精力做好全媒体的采集。虽然我的总社工作经验仅限于文字,但这次完整的直播过程让我获益匪浅:硬着头皮学习写脚本、找镜头感、和摄像老师合作、和采访对象互动,最后再看视频回放找不足,怎么改进。对于一个新闻行业的新兵来说,我明白年轻人要勇于突破自己的常规报道形式,学习使用不同的媒体形态和语言,才能为报道注入更强的能量。
截至写这篇采访手记时,《寒冬!窑洞里的“暖流”》这组报道直播浏览量超77万次,视频报道阅读量超百万次,被北京卫视等多家媒体采用。
践行“四力”,善于在小事件中发现新闻线索,用扎实的采访、敏锐的观察力、鲜活的语言,记录人民群众新时代的生活面貌,是每名记者的重担与荣誉。在温暖如春的窑洞里,任大爷看着两个小孙女在滑梯上爬上爬下,脸上挂满了笑意,我知道,这就是幸福。我在记录这样的幸福中,收获了青春时光里属于自己的职业满足。
全媒体报道《寒冬!窑洞里的‘暖流’》透过陕北延安孔家沟村集中供暖具体事件,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深刻变化,凸显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主题。尤其所报道的事实是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土窑洞集中供暖的新鲜事,其更具新闻价值。可谓小事件,大主题。
报道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呈现形式,集视频、音频、摄影于一体,直播与文字报道相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融媒报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融媒体传播的优势。报道故事性强,语言鲜活通俗,强化了可接受性和感染力。报道注重用事实说话,注重使用直接引语,事实具体,富于可信性和说服力。
由于记者人力不足,拍摄、采访时间原因,直播的设计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