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欢子
在中国,居民的养老意识已连续3年持续提高,年轻人的养老意识正逐渐加强。在年轻一代(18-34岁)中,有51%的受访者说他们今年已经开始储蓄,这一比例高于2019年的48%和2018年的44%。
当代年轻人也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养老困境。外部社会的老龄化、家庭范围的少子化、自身未来保障的焦虑,挤压着年轻的人们。
难以逃离的社会环境、家庭氛围和未来焦虑,年轻人不自觉地被裹挟其中。看起来与年轻毫无关系的养老,悄然渗入当代年轻人的思想与行为体系。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达2.4亿,其中7700万人是独居状态,20-39岁的独居年轻人数量接近2000万。预计至2021年,将有9200多万独居成年人口,独居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但当疾病或突发状况降临时,这些“空巢青年”们真的准备好了吗?他们是否能如愿优雅地老去?
今年39岁的重庆独居青年古月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3个多月前,他住进了重庆一家养老院,成为当中最年轻的住户。
住进养老院其实是不得已的选择。在2019年很平常的一天,古月在家中不小心踩滑摔倒,双膝顿时失去知觉。经过检查,古月被确诊为膝关节滑膜炎。
2020年下半年,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和恢复,双腿逐渐可以自主在平路上慢慢行走,古月开始考虑出院,但去处却成了问题。
初听到这个说法时,古月内心非常抗拒,无法接受。“我还算是年轻人,怎么可能去过养老生活嘛,那不是爷爷奶奶们才去的?”
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又经过反复考虑后,最终在2020年年末,古月入住了当地一家医养结合的养老院,暂时开启了“养老生活”。
古月的“养老”事件经媒体报道后,网友纷纷热议,“仿佛看到了自己”;“我很羡慕他,但现在没钱,所以还是继续努力赚钱,争取到时间了,可以住进养老院”;“‘39岁现象了解一下”;“以后住养老院养老应该是一种趋势了吧”;“未来的方向有了”。
那么,又有多少年轻人在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近日有个对1217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调查显示,89.6%的受访青年认为有必要从现在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要过上幸福晚年生活,59.8%的受访青年选择靠自己,50.1%选择靠配偶,42.1%选择靠子女。
受访者的其他养老依靠还有:养老互助组织(32.7%)、采购养老公共服务(29.5%)、社区(22.7%)和单位(16.8%)等。
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养老意识已连续3年持续提高。在年轻一代(18-34岁)中,有51%的受访者说他们今年已经开始储蓄,这一比例高于2019年的48%和2018年的44%;近70%的年轻人表示,正是市场的大幅波动,促使他们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中国为将来储蓄的人数在所有人口结构中都持续增长。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他们通常从30岁开始储蓄,平均每月存下1334元人民币。年轻的受访者将退休储蓄目标定在150万元人民币,退休的目标年龄在57岁左右。
如果按照上述调查报告所示的150万元人民币的退休储蓄目标,从30歲开始储蓄,理想的退休年龄定在57岁,也就是说参访的51%的年轻一代将有27年的时间来储备资产。
如果要在这27年间存够150万元,简单算来,这部分年轻人需要每个月储蓄4629.63元,这与报告中提到的年轻一代平均每月实际存下的1334元人民币有一部分距离。
愿望很美满,现实略骨感,年轻人养老仍需努力。
时至今日,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而中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庞大的老年人群体。
根据国际标准,老龄化社会是指一个国家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根据这一标准,中国在1999 年正式宣布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中国老龄化程度正持续加深,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
报告预测,2020至2035年,中国总人口即将达到峰值并进入长期负增长阶段,达到峰值的时间在2030年左右,峰值人口为14.2亿人到14.4亿人,此后总人口将进入负增长时期。到2050年,人口规模将下降至13.6亿人至13.8亿人。
其中,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正不断攀升,从1980年的4.7%提升到2015年的1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超出国际标准5.6%。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预测,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在2025年和2033年分别达到3亿和4亿,2053年升至峰值4.87亿,本世纪后半叶将一直稳定在3.8亿-4.0亿,占总人口的1/3左右。2070年前,我国将一直是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而导致的老年人口相对增加,进而致使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末,中国0-15周岁人口为24860万人,比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少了89万人,这是中国首次出现老年人口超过少儿人口。
小编梳理2012年至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人口出生率发现,2014年我国开放“单独二孩”政策后,我国人口出生率迎来了一波小幅涨,2015年又出现下跌,2016年开放“全面二孩”,人口出生率达到12.95‰,为近年来最高。
此后,全国人口出生率不升反降,从2016年的12.95‰下降到2019年的10.48‰,4年连降2.47‰。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上年减少58万人,是2000年至今的最低值。
迅速老龄化与少子化的结果,是大量出现的空巢老人与无人照料的老人。中国社科院的数据显示,2013年城乡空巢老人占全部老年人比重接近50%,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达到3750万人,占全部老年人的18.6%。
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不同,中国的老龄化是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在5000—10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在90年代末开始人口老龄化时人均GDP刚超过1000美元。当下,中国的人均GDP尚处于世界中等水平。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有超过2554万人的收入低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贫困线。
在生活和经济条件更为落后的农村地区,老年人口贫困问题更加凸显。2018年中国农村老年人口贫困率高达19.5%,不仅高于农村非老年人口贫困率,更是远高于城镇1.4%的老年人口贫困率。
面对老龄化的现状,我国现行的养老制度不够健全,也是很多年轻人无法安心奋斗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2014年和2016年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可以基本维持老年人退休前的生活。但2018年却降到54.5%,跌破了国际劳工组织在《社会保证最低标准公约》中设定的养老金替代率警戒线。
挣钱的年轻人正在变少,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正在变多。单一养老金,并不能保障老年人在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中国社科院2018年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指出,我国养老金的收入增速已经下降到10%以内,但支出增速却在高位运行,目前累计结余增速已经下滑到5%的水平,养老基金备付能力相比过去5年下降1/3。
2019年4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报告预测,到2028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可能会首次出现负数。累计结余到2027年有望达到峰值6.99万亿元,然后下降,到2035年有耗尽累计结余的可能性。
而那时,即使年纪最大的80后,也才55岁,还未到退休年龄。
大多数年轻人,或许并不会深度思考现实背后的残酷真相。但是,大家都会明显感知到,当前典型中国式家庭是一对夫妻,上面4个父母,下面一个孩子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这就是中国社会老龄化与少子化的现实。
这一现实背后,是越来越少的下一代需要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上一代,当前年轻人不得不承担起成倍于父辈的赡养压力。显然,对于自身,现今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意识到未来的压力在袭来。
“坐吃等死”只是一种无奈的反抗,年轻人终究是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在残酷而惨淡的现实面前,养老就真的无解了吗?
2019年11月下旬,《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22年,养老服务体系将基本建成,到2035年,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也就是说,距离我国养老体系基本建成还有一年时间,距离养老体系成熟定型还有14年时间。
与中国传统的家庭社会模式相契合,我国多年来的养老模式仍是“9073”养老模式,即90%的老年人由家庭照顾,剩下10%中的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也就是说,居家养老仍是主流,这意味着养老的重担最终还是得落到家庭。但现实来看,这种养老模式与当下少子化等现状相悖,这种解法几乎已经过时。因为计划生育,80后这一代几乎是2个年轻人养4个乃至8个老人,居家养老会导致空巢老人的現象出现,大部分子女无法兼顾工作和照料的责任。在此情形下,居家养老模式大多形同虚设。
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养老服务业仍处于探索阶段。养老服务人力短缺,养老服务社区数量有限等是当下主要的困境。2019年民政部发文称,要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到2022年底前,全国要确保培养培训1万名养老院院长、200万名养老护理员、10万名专职老年社会工作者。
近年来,尽管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及养老床位数量在快速增长,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依然会出现“一床难求”的情况。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佳表示,老龄相关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正需要头部企业重组产业格局。探索还处在供需的研究上,并没有清晰的产业模式形成。
目前老龄产业发展不容乐观,大多数企业在观望,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上以“游击队”为主,“正规军”还没进来。而目前的老龄产业亟需头部公司、现代化企业等“正规军”来实施兵团作战,重组产业格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国家的养老是什么样的呢?
2019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达3588万,占比28.4%,是典型的老龄化国家。
在日本,大量老年人靠机构养老。日本有一项全民保险制度——厚生险,从40岁开始缴纳,男性缴纳 25年,女性缴纳20年,退休后这笔厚生险跟养老院直接挂钩。较高的国家医疗补贴、厚生险,再加上个人存款,许多日本老人能安心养老。
而在居家养老方面,日本推出了一项介护保险制度。40岁以上的日本人和在日外国人都必须加入介护保险,原则上,到了65岁即可以享受介护服务。需要介护服务的老人或者残疾人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后,相关部门和主治医生将为其确定需要介护服务的等级及需要提供的养老服务项目。根据认定的身体状况不同,老人可入住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或享受不同程度的上门介护服务。
在瑞士,用“时间银行”养老已蔚然成风,很多瑞士民众都非常支持这种养老方式。瑞士养老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瑞士年轻人也希望参加这类养老服务。
此外,美国的养老金体系对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养老金体系与美国采取类似的三支柱模式,但是现有的发展结构并不完善,特别是第三支柱的占比与作用远远不足。
我国目前仍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占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大约80%,政府的养老负担过重;而企业年金虽然在近十多年规模迅速扩张,但整体规模也仅突破万亿,且覆盖范围以大型企业员工为主;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第三支柱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出的时间也还较短,政策制度尚不成熟。
总体来看,当下我国的养老体制尚不健全,养老产业还处于探索阶段,养老模式亟待更新。日本、瑞士和美国实践多年的成熟养老模式,或可作为借鉴。
没有一片树叶不落下,没有一年不入秋。
人亦如斯,老是人生的必然状态。年轻人对于养老的关注,从来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大多数时候,养老不是一个个人话题,而是一个社会性的宏大议题。当前,养老的社会化变迁,也是一个由内及外的变化。
年轻人不负时代,时代亦不该负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