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326)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建设部分,是开展创新工作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科技部印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就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设目标原则、建设布局、组建模式、重点建设任务、治理结构与管理机制、组建程序进行了说明,并指出将重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中心建设[1]。
为推进国家重大需求建设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强科技创新规划,按照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和加快推进的要求,深入实施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专项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资源聚集,完成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2]。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要通过国资委依托中央企业或科技部依托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建设,牵头企业多为行业内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此类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创新驱动发展愈来愈成为其核心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能够承载发展的技术力量,孵化良好的科技创新成果,是其加强重大科技专项核心能力的重要抓手[3]。
结合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布局,面向重大科技专项是其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新设立的科技创新平台,近年尚处于建设摸索阶段,相关政策仍不健全,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对其建设和运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具有极大的意义。
目前,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架构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主要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中心”)。主要依托企业相对独立运行,其定位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通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形成开放式的技术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高和产业推广。
经过近几年的运行建设,国家工程中心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表现为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和专利、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工程化研究试验基地、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行业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开展了广泛产学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但其建设过程也存在着研发条件不完善、人才激励力度小、对外合作推进慢等问题,制约着国家工程中心科技创新工作高效、高质开展,许多国家工程中心未能发挥在创建之初设立的发展目标,因此在其内部存在着对条件能力和体制机制进行重大创新的内在需求[5]。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不同于以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与目前建设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不同。它主要是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通过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最终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6]。通过制定有利于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提升科研创新效率、完善科研创新效果的新制度和政策,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条件能力,对发展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核心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意义重大。
“十三五”以来,国家层面针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和指南引导。2017 年8 月,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7],对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管理。2017 年10 月,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8],确定了建设若干综合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一批专业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目标。2017 年11 月,科技部印发《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1],就加快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2020 年3 月,科技部发布通知,提出到2025 年,将新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突破制约我国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9]。
根据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不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为综合类和领域类两大类别进行布局建设。本文主要对领域类中面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技术创新中心进行研究探讨。
研制和发展大型飞机,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确定的重大科技专项,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研制和发展大型飞机,是一个国家工业、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对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国家早日实现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0-11]。
国产商用飞机产业经过10 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几个型号并举,多个状态并存的复杂时期,面临ARJ21 新支线飞机批产提质量、增效率、降成本,C919 大型客机研制生产技术成熟度提升、CR929 宽体客机关键工艺技术攻关3 个重大挑战。同时,商用飞机产业科技发展规划中核心能力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创新的工艺技术、工艺装备,需要大量资金保障,需要一批专注、积极、富有创造力的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转化应用,进行广泛的科技交流和合作。而要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解决企业建设中存在的科技问题,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已成为了企业科技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新方向[12]。
目前,基于大飞机专项而设立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主要为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由国家科技部于2009 年12 月16 日批准建设,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支持C919 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和ARJ21-700 新支线飞机批产,推进商用飞机制造技术发展和产业化,以及实现国际一流航空企业建设目标,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积极整合现有商用飞机制造技术研发基础建设的国家级商用飞机制造技术研发平台。国家工程中心组建10 多年来,以服务国家大飞机战略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基础、补短板、提质量、创一流。坚持不懈完善创新体系,发展创新团队,提升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和综合性科研服务能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先进的技术、工艺及装备,螺旋制孔、自动化对接、数字化测量等技术成果在C919、ARJ21 等飞机型号逐步得到应用推广。
由于国家工程中心主要依托企业相对独立运行,故更多的成效体现在型号现场技术服务方面,在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提升科研创新效率、增强科研创新效果的新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通过建设基于大飞机专项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商用飞机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前瞻技术研发和转化转移与服务平台,能加速公司核心能力建设,建成国家商用飞机制造科技发展的“大脑”和实施的“主引擎”,引领创新技术和产品群体突破与集聚,推动建设面向商用飞机制造的技术和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和条件能力,代表国家增强在全球商用飞机制造科技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发展商用飞机产业核心能力和保障型号研制并商业成功意义重大。
目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且通过认定的只有三家,分别是中车集团和青岛市联合创建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北汽、吉利和比亚迪等21 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申报的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中科院和天津市联合创建的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故相关的研究资料较少,之前的文献资料研究多针对已建设完成的其他科技创新平台进行分析,尤其是针对国家工程中心进行研究。
对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多为其与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的比较分析。杨柯巍等人[13]主要分析了三类创新中心的特点,丁玉琛等人[14]主要对三类创新中心政策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关于如何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赵正国[15]通过对英国国家弹射中心建设的历程、主要成效、管理方式、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对我国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了探讨。
对于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中心的研究,也多是针对建设全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或者制造业创新中心进行分析。如陈俐等人[16]从成果转移转化角度,对英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行分析,胡曙虹等人[17]基于三螺旋和创新生态系统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构建进行分析。还有就是针对各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研究,杜红亮[18]对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进行分析,为推动北京和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参考价值。林肇武等人[19]对深圳建设全球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了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此类研究多为宏观的研究分析,与我国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科技创新平台的定位还有实质上的区别。
另外,国内各省市也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创建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伍继梅[20]对宁夏创建技术创新中心的现状和发展进行分析,为地方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提供了经验支持。
经文献研究分析,目前国内较少有针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和运行方面的研究分析,而对于各领域内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研究更是空白。故对其进行研究,将对各行业组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目前已建成的仅有3 家,故在研究其建设时,当务之急是对其组建模式进行分析和实践探索。目前,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要通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建设,各级政府参与和支持建设工作。
根据建设领域,其建设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对于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专项建设领域,如大型飞机、核电等,主要表现为龙头企业优势地位突出、行业集中度高,多采用由龙头企业牵头,产业链有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建设的模式。(2)对于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热门建设领域,如新能源汽车,主要表现为多家企业均衡竞争、行业集中度较低,多采用由同行业骨干企业联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通过组建平台型公司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共同投资建设。(3)对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建设领域,如合成生物学,主要表现为由科研院所牵引推动、市场还未培育成熟,多采用由具有技术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牵头,有关企业作为重要的主体参与建设。其组建模式如表1 所示。
表1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建模式
基于国家重大需求而创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要面向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建设。因重大科技专项多由国资委牵头组织,故此类技术创新中心一般由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单位与当地政府共同向国家科技部申报,也可联合共建单位共同组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负责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产业化生产。待国家科技部和国资委审批后,在当地科委的指导下进行单位实体化注册,作为独立法人进行运营。其组建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组建模式
按照“需求牵引、活力激发、协同创新”原则,组织开展和落实相关建设工作。在需求牵引方面,以重大科技专项研发成功和商业成功以及其核心能力建设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为牵引,对标国际一流企业和研发机构技术发展和应用,进行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抢占战略核心技术高地。在活力激发方面,通过整合国内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资源,加强基础科研条件和技术中试条件,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和项目实施体制机制,整体布局、集中发力,落实人才驱动战略,建设有利于活力激发、创新灵感形成、成果应用和转移转化的科研环境。在协同创新方面,利用国内、国际优势资源,吸纳技术合作伙伴和投资伙伴,争取政府机构参与,利用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通过需求牵引吸引合作伙伴开展技术联合研发,优势互补、协同创新,通过共享技术成果和产品化运作,实现面向全产业服务。
在地域布局方面,形成以母体公司所在城市为中心,技术创新力量强的产业链和供应商所在城市为重要支撑,辐射全球技术创新主要力量的地域布局。
在领域布局方面,建设形成覆盖重大科技专项研制全过程,以及相关材料、工艺、装备和软件等上下游产业要素的技术创新领域格局。
在功能布局方面,可以归纳为“两个平台”“一个中心”“一个基地”“一个体系”。其中两个平台分别是面向行业基础共性前沿技术的科技研发平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一个中心是面向全球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产业技术合作、应用与辐射中心。一个基地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一个体系是指开放的国际化、专业化协同创新资源网络。
(1)组建架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独立运营,主要开展科研工作、成果转化和技术孵化。享有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设党组织、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机构。国家创新中心试生产的产品、设备,其组建公司可直接从中采购。
(2)资金投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由主体公司、地方政府、共建单位、第三方投资单位多元化共同投入。鼓励各类资本针对某项技术进行投资并在成功商业化运作后,享受相应分成,也可以资本、技术入股技术创新中心。
(3)人才配置。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高技术研发人员为主,可由原母体公司科研人员保留职级划转,建立自身职级职位体系后套转。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也要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可按需求从社会招聘,进入相应职级。
(4)产学研合作。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通过研究院、专家院士工作站、共建试验室等合作平台开展联合攻关,通过技术验证中心、产业联盟等合作平台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和验证工作。
(5)知识产权运营。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将严格遵守知识产权有关法律要求,对相关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双方合作将授予对方背景知识产权不可转让的使用权,不收取许可费,任何由双方合作开发或取得的前景知识产权归双方共有。
基于大飞机专项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标国际前沿商用飞机制造技术发展方向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针对商用飞机对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绿色环保制造技术需求,创新科技研发、工程化应用、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交流与合作模式和体制机制,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以平台建设为支撑,以人才集聚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手段,以应用为目标,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大飞机重大专项,服务国家飞机制造产业。在内容建设方面,以ARJ21 新支线飞机、C919 大型客机、CR929 宽体客、未来新型飞机研发成功和商业成功以及国家商用飞机制造核心能力建设对先进制造技术需求为建设内容。
在其建设研究过程中,主要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体系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建立建设模型,如图2 所示。
图2 大飞机专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模型
(1)组织机构建设。在组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时,已明确对外通过牵头公司与地方政府、共建单位等以独立法人的方式进行注册。在建设之初,要进一步明确其组织架构。在顶层组织上,设立党组织、董事会和监事会等高层策划决策机构。在具体执行层方面,设立中心办公室、党群工作部、科研管理部、技术管理部和产业研究部等职能管理部门。在具体技术层方面,设立研究所、技术部门、试验验证部门和生产车间等技术创新部门。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和能力建设,逐步成立系列科技创新平台、孵化器和科技公司。其内部组织架构图如图3 所示。
(2)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机制、科研奖励机制、流程管理机制和知识共享机制,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良性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制建设,打破管理壁垒,激发科研人才创新的活力和积极性。
(3)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科技研发人才、成果转化人才、技术孵化人才和产业化政策体系建设人才共四类人才梯队。充分发挥各人才队伍的作用,解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依靠人才发展项目,依托项目培养人才,促进各层次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按照国家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设立人才特别机制,在高层人才引进、职级晋升、绩效发放和科技奖励方面制定灵活的、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和提高工作积极性的政策。
(4)条件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各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建设,包含技术研发基本设施、基础研究实验室、实验检测和计量测试平台、中试试验验证基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等。
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建设,包括科技研发能力建设、成果转化推广能力建设、技术孵化及培育能力建设,以及产业链及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1)科技研发能力建设。研发能力需紧跟世界前沿技术,推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产品的研发能力,缩短自身技术与世界前沿技术的差距。同时要结合一线生产和基层部门,吃透需求、吃透技术,瞄准生产一线,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设备研制自主可控。
图3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内部组织架构
(2)成果转化推广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并持续完善,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推进其创新成果向企业的高效转化,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对接现场需求开展技术梳理与评估,统筹创新资源和企业需求,减少企业创新成本,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
(3)技术孵化及培育建设。对接同行业或相关行业发展建设需求,选取技术成熟度高、市场需求大且易推广的科技成果,面向市场和应用对象,通过孵化器等方式开展技术孵化,组建专业科技公司。
(4)产业链及公共服务建设。借鉴国际领先企业的通行做法,围绕重大科技专项供应商相关企业,聚集相关配套企业,培养战略合作伙伴,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产业链逐步形成后,再逐步形成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集群,带动工业基础技术研发、实验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升级,吸引商业投资、优势企业落户当地,激活产业合作和共同创新、原始创新动力,最终促进行业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
借助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科研体制机制,聚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推进科研创新改革体系、课题管理体系、成果转化体系、技术孵化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最终形成技术全流程管理的技术创新体系。
(1)科研创新改革体系建设,作为顶层建设体系,为技术进步和科研创新提供支撑保障,贯穿并指导研发、中试、验证、成果转化、产业化全流程体系建设。
(2)预先研究体系建设,主要针对预先研究课题的实施,贯穿申报、节点管理、经费把控、结题、报奖等课题实施全流程,通过优化课题管理流程与制度,提高体系运行效率。
(3)成果转化体系建设,主要针对技术攻关及课题成果转化,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过程、模式,打通制度流程,实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4)技术推广孵化体系建设,主要针对技术应用推广和孵化,通过研究分析技术推广和孵化方式,加快技术推广应用效率,构建开放型的创新生态,形成新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的闭环和良性循环。
四大体系统筹互补,高效运作,共同保障科研全流程无障碍运转,最大程度激发创新的动力与活力。
随着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将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结合重大科技专项发展建设,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如下对策建议。
(1)明确功能定位,发挥行业龙头作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要明确其组建目标和功能任务,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科技创新发展方向,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在建设中,除了加强自身建设和产业化建设外,还要加强资源共享和行业服务,真正做到体现国家最高水准和国家目标,发挥龙头企业的重大科技专项牵头和行业引领作用。
(2)加强顶层策划,做好现有平台统筹。根据公司需求和行业特点,及时了解国家最新政策。在分析梳理同行业现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整合聚集创新资源,加强顶层策划和规划布局,对接上级部门了解申报要求和最新政策,避免资源重复分散。在深入分析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必要性和充分性的基础上,按需合理布局建设。
(3)完善建设布局,确定组建运营模式。提前谋划,确定其组建模式,尤其要明确如何做好实体独立运营等现实问题,与现有科研院所等机构做好区分,确定建设内容,探索创新管理和运营服务新模式。做好与上级单位、共建方、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协调,获取尽量多的财政科技投入和资金政策支持。
(4)抓好成果转化,补齐技术孵化短板。许多重大科技专项在科研创新方面技术优势明显,但在成果转化和技术孵化方面还存在空白区。作为技术创新中心的重要功能之一,需加强与生产一线、上下游科研单位、供应商、合作单位之间的对接,加强产业链建设,真正发挥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技术辐射和行业服务的作用。
(5)创新运行机制,完善体系体制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要重视科技创新改革、预先研究和成果转化等体系建设,规范制度和组织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经费管理、信息化建设等辅助体系建设,以及规划决策、过程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全流程体系建设,避免发生以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虎头蛇尾”的现象出现。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作为国家科技管理和创新机制改革在优势行业领域中的“探索地”和“试验田”,是未来技术平台建设的重要方向。针对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拉动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发展,提升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开展相关建设工作,不仅是提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更将成为面向全球吸引人才和汇聚创新资源的国际化聚智平台。在其创建运行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面向全球,聚智聚能。链接相关行业、学科、领域的技术创新优势资源,发挥国家现有的各类创新基地、平台的优势和作用,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网络化技术创新体系。
二是开放共享,协同联动。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地方政府支持下,构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联合共建、共享、共治的多元化机制,建立涵盖技术、人才、项目、平台资源等全方位的开放共享联动机制。
三是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基于行业资源和技术现状,制定近期和远期规划,加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衔接融合,形成全链条、一体化的创新布局。
四是市场导向,企业为主。以重大科技专项需求为导向,围绕重大技术问题和创新需求,发挥行业统领作用,推进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全链条一体化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