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轩 韩昱美 孙安婷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全称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财政部(财金〔2014〕76号)文件定义为:PPP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在发改委(发改投资〔2014〕2724号)文件里,PPP是指政府为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的关系。PPP在政府增加、改善和优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财政资金效率,便利于市场准入,促进市场统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模式使得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共部门协调配合,最终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双赢”(如图1所示)。
几百年前欧洲开始出现PPP萌芽,到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正式开始实行PPP模式。PPP的出现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了公务服务效率。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政府也开始陆续建立起PPP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为应对全球总需求不足,刺激经济增长,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开发机构在全球范围推广PPP模式。西方发达国家在把PPP应用于投融资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已臻于成熟,构建起完备的运作模式。
这些年来,我国PPP工作学习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充分发挥财政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和资源,拓宽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渠道,优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据我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累计入库项目9 746个、投资额15.1万亿元;累计签约落地项目6 708个、投资额10.6万亿元,落地率68.8%;累计开工建设项目4 032个、投资额6.1万亿元,开工率60.1%。PPP管理库涉及的行业领域众多,包括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业等19个一级行业。PPP项目在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PPP项目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三农”,有利于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下乡;有利于打破传统农业规模小、融资渠道窄、风险高的弊端;有利于拓宽农业项目融资渠道,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目前,PPP模式在农业农村领域主要聚集六大领域:农业绿色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产品物流与交易平台和“互联网+”现代农业。截至2020年7月,全国PPP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管理库中农业PPP项目管理库数量为72个,占累计项目数的0.7%。管理库项目投资总额达775亿元,占总金额的0.5%。落地项目比重最高的是农业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如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农产品物流与交易平台,自2014年以来累计签约落地项目39个,投资额约328亿元,占签约落地投资总额的0.3%。相对其他行业,PPP农业项目占比非常小,占签约落地项目总额的0.6%。而排在前三的行业,如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分别占41.4%、14.4%和9.7%。由此可见,社会资本并不青睐于农业领域的投资。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共同组织筛选了农业领域第一批PPP试点项目20个,目前还有6个项目在库。其中,管理项目库有5个,储备库1个。中标企业多为地方中小型企业,仅有一个大型企业,投入项目工程内容虽多,但是与助力农业农村发展没有过多的联系。投入农业农村领域的纯农业PPP项目也比较少。项目年限在20-30年间,时间较长。农业农村领域能否大力吸引PPP项目投资,未来落地项目前景如何,还需要在SWOT视角下做进一步分析研判。
1.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中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广,农业人口多,但资源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有限。社会资本注入农业农村领域,有助于农业资源统筹规划,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资本到农村,农业产业到地方,能给农民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和就业岗位,进一步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四荒地”等资源。将人才、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带入农业农村,带动农村同步发展、农民同步进步。
2.有助于投资企业自身发展。农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溢价率,农业行业的收益率超出社会平均收益率,农产品需求旺盛,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尤其是引入与优势产业相契合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产业格局,依托地方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全方位提高管理模式和办事效率,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壮大,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为地方产业壮大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
3.PPP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越来越追求高品质生活。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健康食品等有了更多的需求。绿色农产品、观光农业、乡村餐饮等经济价值快速显现,意味着农业向现代化转型,消费市场的变化和业务商机的显现,多种业务基于农业孕育产生,激发了社会资本进入农业行业的愿望和动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管理方式变革,也促使农业农村领域应用PPP成为可能。
1.配套政策制度尚不完善。PPP配套制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立法滞后随之带来项目操作中不规范甚至违规的风险,影响经营者积极性,不利于PPP项目发展。金融服务政策、农业保险政策、配套税收政策等农业项目有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制度不尽合理,成为PPP投入农业农村的隐形壁垒。
2.土地问题。农业领域PPP项目大多涉及农村集体土地,鉴于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类型纷繁复杂,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争议,使得土地规模经营主体难以安心经营。新《土地管理法》出台后,破除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土地占有量小,可用资源依然相对紧缺,导致大规模设施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农业项目无法实施。
3.行业风险。农业是个“靠天吃饭”的产业,生产管理者的经验、技能,对农产品产出影响也相当大。在农业行业,投资回报期长,产出数量和质量可控性比较差。我国农业多散布在农村,存在小、散、乱的问题,规模化不够,同时农业金融服务滞后,农业项目由于缺少可抵押物,难以通过银行大额贷款审批,使得在PPP推行中社会资本融资能力会受到较大制约。
1.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业项目建设以来,PPP模式在农业领域的发展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重视。《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强调,要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2017年农业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以加大农业领域PPP模式推广应用,优化农业资金投入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0年4月1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明了具体方向。一系列政策的颁布实施,更好地激发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热情和活力。
2.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钱从哪里来”是最现实的问题,其关系着乡村振兴能否实现。而PPP模式作为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有效方式,一方面能够解决乡村振兴所面临的资金瓶颈,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化的投资经营团队,能够提高运营效率。PPP引导社会资金涌入增加农业投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红利受益农业农村领域,有利于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和国家高质量发展转型。2020年,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工作要点中指出,要不断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机制,统筹整合优化资源,加大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等各类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力度,激发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活力,促进投资项目落地,并将筛选一批农业农村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典型示例。
1.农业项目风险高。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均衡,农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程度不一样,各地农业发展保持着梯度差异的格局。农业行业涉及的细分领域众多,产业链各环节众多。农业产业面临着诸多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农业项目投入时间长,管理成本高,回收期偏长,其不契合资本需求,无法撬动更多的资本投入。有投资能力的企业更愿意选择回收快、风险低的行业投资。而真正愿意参与农业投资的龙头企业不一定会选择PPP模式,而是通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PPP目前的发展情况反而不如企业现有的经营模式见效快、效益高。地方政府在PPP项目实施中也面临较大的风险,如决策风险、寻租风险、监管风险、政策中断风险、项目亏损风险等。
2.权责划定有难度。农业项目涉及政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个体等等,主体复杂、相关方多元化,在实际操作中,PPP农业项目具有投资大、风险高、项目周期长的特点,作为新兴合作模式,会产生预判的新问题。实际操作中,清晰界定政府、社会资本和农民的权利和责任有一定难度。利润分配、支出边界和回报机制设定,既要公平也要兼顾效率。要考虑将收益更多地留在乡村,警惕政府与农民在项目实施中承担更多的兜底支出责任。
3.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从事农业项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事一线劳动人员严重老龄化。今后农村发展面对的一大难题是劳动力严重缺乏。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后,将面临用工难、招工成本逐渐增高的困境。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将会缩减项目利润空间,影响项目经济效益。
4.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缺少懂农业、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工作系统性不强;主要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新思想、新技能的能力较弱,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应鼓励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现代农业PPP项目的开展提供人才支撑。
政府应加大农业农村领域PPP项目政策扶持力度,强化PPP项目相关配套政策。完善金融服务,理顺工作机制,细化项目操作流程,降低项目实施的隐性壁垒,规避操作风险,打消社会资本顾虑,确保PPP项目规范运作。由于农业项目持续时间较长,新旧制度衔接上要做好衔接,不能因为制度变更,导致社会资本利益受损,影响资本进入项目的积极性。
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平衡政府、社会资本、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各方利益,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关系和风险分担机制,增加合作约束条件,降低合作成本。在项目发生前做好预判,制定操作性强的风险防控措施。在项目实施中,如果发生风险,不能让一方承受公共服务成本,要按照事先约定,并考虑参与方风险承受上限,实现风险共担。
强化PPP绩效评价和项目监管。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有效的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加强项目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关注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促使政府和社会机构建立与PPP模式相匹配的专业组织,形成互利互惠的长期合作关系,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服务,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的目标。构建农业PPP项目绩效考核监管体系和监督问责机制,推动形成项目监管与资金安排相衔接的激励制约机制。跟踪掌握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促使PPP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鼓励农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地方龙头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调动地方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投资。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让更多参与者分享发展红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农民工返乡,让农民成为PPP项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考虑农业PPP项目时间,要多方考察,优中选优,既要向其他成功的项目借鉴好方法、好经验,又要坚持从农业农村实际出发,尊重乡村传统的农耕文化,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情况、产业发展特点,围绕市场因地制宜地培育特色项目,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开展PPP人才培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培训机构以及重大项目,建成一批PPP人才培训基地,主要开展政府和企业工作人员PPP认知能力、知识技能、操作水平提升的培训活动。同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实现现代农业PPP项目开展需求提供人才支撑。
用SWOT分析法可以看出,当前PPP项目在农业农村领域发展条件逐渐成熟,是农业农村向现代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但是也要看到,PPP模式在农业农村的项目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项目,需要政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完善农业投资管理和回报机制,细化落实相关操作流程,实现风险对冲和互担,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切实发挥PPP在农业农村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让PPP在农业农村领域以点带面发挥更大的价值,促进农业农村事业高质量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