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英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里昂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戏剧《冬天的故事》中的一位人物,王后赫米温妮之夫,波希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儿时好友,身份是西西里亚国王。《冬天的故事》成于莎士比亚后期,大约创作于1611年,与《辛白林》《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和《暴风雨》一起被称为“浪漫剧”[1]。与莎氏前期与中期的戏剧创作不同,这类浪漫剧 “主要运用了失去与复得、苦难与赎罪和绝望与重生内容模式”①文中所引英文材料,如非单独注明,皆为笔者所译。[1]。
《冬天的故事》的情节发展从波力克希尼斯受邀访问其好友里昂提斯国王开始。在对西西里亚宫廷进行了为期九个月的访问后,归心似箭的波希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前去向好友西西里亚国王里昂提斯辞行归去,而里昂提斯则欲劝其多作停留,但终是苦劝无果,里昂提斯于是便命王后赫米温妮设法劝留。赫米温妮王后用诚意打动了波力克希尼斯国王,使其改变心意愿多留几日,劝留成功。自己竭力劝留,好友硬是不肯,而自己的王后却能轻而易举劝说成功,故里昂提斯捕风捉影,怀疑王后和好友之间有暧昧关系,心生嫉妒之火,且越燃越旺,性情大变,性格扭曲。全剧便围绕里昂提斯由嫉妒导致性格突变而展开,既涉及了友情和女儿的失去与复得,又有遭遇唯一的儿子突然离世与王后绝望死去的苦难,还有通过赎罪终使人性脱胎换骨与使最亲近之人死而复生的传奇,情节跌宕起伏,动人心弦。
“一燕不成夏”[2],在《冬天的故事》全剧中,出场的人物多达36位,其中被赋予姓名的有18位,主要角色11位。如果从列有台词行数百分比、台词段数和上场次数[3]三个方面计算,这11位主要角色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剧中人物台词行数、段数与上场次数统计表
从表1中的相关数字可见,里昂提斯的确是莎士比亚在《冬天的故事》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堪称该剧所塑造的主要人物之冠,是名副其实的主角。
若要对一个事物或概念下定义,通常可采用正面肯定定义法(aきrmative or positive statements or assertions)或反面否定定义法(negative statements or assertions),也就是通过界定此事物或概念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来确定。对于正面肯定定义法,大家较为熟悉,故此处略去不谈,只对反面否定定义法略作阐述,以便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道”。反面否定定义法的思路源自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即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定义法被古今中外的学者广泛使用。比如在《论神性》时,托马斯•阿奎那便采用了否定定义法:
当一物的存在确定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此物如何存在,以进而知道它是怎样的物或是什么。可是,对于天主(上帝),我们不可能知道他是什么,而只能知道他不是什么;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讨论天主(上帝)如何存在,而只能讨论他如何不存在[4]。
冯友兰先生在总结中国传统画月亮的方法时,也采用了否定定义法:
中国传统的画月亮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天空画一个圆圈子,说这就是月亮;另外一种画法是不画圆圈子,只是在月亮可能出现的天空中,涂以一片云彩,在云彩中留一块圆的空白,说那就是月亮。后一种画法称为‘烘云托月’。这种表达事物性质的方法,我称为负的方法。用这一种方法表达事物的性质,不是先说事物的性质是什么,而是先说这种事物的性质不是什么[5]。
再如叔本华界定平民大众,“不懂拉丁语的人属于平民大众”[6]。钱钟书先生在分析“革卦”时提出的“反象以徵”[7]之法亦是采用了反面否定定义法。
那何谓“中道”?若正面肯定定义,“中道”是寻求动态平衡点,是对度的准确把握,是恰到好处,是适宜、适度。若反面否定定义,“中道”就是不走极端,无过与无不及。“中道”原则在中西文化中皆有很深的底蕴。在中国,孔子把“中道”称作 “中庸”;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将其称作“适度”。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中庸”便是“中道”。
《说文》:‘庸,用也。’凡事所可常用,故‘庸’又为常。洪氏震煊《中庸说》:‘郑君〈目录〉云: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注《君子中庸》云:‘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二说相辅相成,证诸《丧服四制》之篇曰:‘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此丧之中庸也。王者之所常行也。’不得过、不及谓之中,所常行谓之庸。常行者,即常用是也。故赞舜之大智曰:‘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用中即中庸之义是也[8]。
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思想体系中,“适度”就是“中道”:
在每种连续而可分的事物中,都可以有较多、较少和相等。这三者既可以相对于事物自身而言,也可以相对于我们而言,而相等就是较多与较少的中间。就事物自身而言的中间,我指的是距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中间,这个中间于所有的人都是同一个一。相对于我们的中间,我指的是那个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的适度,它不是一,也不是对所有的人都相同的……所以对于一件好作品的一种普遍评论说,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这意思是,过度与不及都破坏完美,唯有适度才保存完美……任何存在着过多过少的行为中也就存在着适度……既然平等的事是一种适度……平等又至少是两个东西之间的平等……作为适度,它涉及两个极端(过多与过少)[9]。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10]。简言之,“中道”就是适宜、适度。
关于悲剧和一般戏剧的组成成分,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做了相关界定与阐述: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模仿的媒介,一个指模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模仿的对象。形成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列于此。不少诗人—或许可以这么说—使用了这些成分,因为作为一个整体,戏剧包括戏景、性格、情节、言语、唱段和思想①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64页。对于这六要素的译名,国内有几个版本,但对关键要素的翻译差异不大。天蓝将六要素译为“故事、性格、辞调、情操、装置、音乐”。(《诗学》,天蓝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第18页)罗念生分别将其译为“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和“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0、21页)在伍蠡甫、胡经之主编的《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读》中,六要素的译名与罗念生的相同。(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5页)。郝久新分别译为“情节、性格、语言、思想、戏景、唱段”和“形象、性格、情节、语言、唱段、思想”。(《诗学·诗艺》,郝久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7页)。[11]。
从亚里士多德对戏剧成分的详细论述可知,性格是“决定其性质的成分”之一。在西方文艺理论系统中,戏剧模仿的是“行动和生活”,“而这种模仿是通过行动中的人物进行的,这些人的性格和思想就必然会表明他们的属类(因为只有根据此二者我们才能估量行动的性质,而人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自己的行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行动往往由人的品质决定,人的品质通常又由人的性格决定。因此,性格是戏剧的重要成分,剖析性格是分析戏剧其他成分的垫脚石。
性格属于道德范畴,既指“性情品格”,“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12];又指“脾气”[13]。性格是人的性格,人是带有某种性格的人,性格依附于人,以人为依存基础。但性格又是抽象的,必借助人的具体行动和言语方能展现。
在一部剧中,情节是“根本”,是戏剧的“灵魂”。情节模仿行动,体现于“事件的组合”。因此,通过分析一部剧中的事件,便可知晓其情节,透过情节便可了解其中人物的具体行动,借助行动又可查探人物的性格。
《冬天的故事》共五幕十二场,里昂提斯出现于其中六场。里昂提斯出现的具体场次和涉及的事件有:
表2 里昂提斯各出场场次与所涉事件
幕次 事件一 事件二 事件三第五幕第一场 里昂提斯拒绝大臣的再续姻缘劝说 里昂提斯接见弗罗利泽王子与其王妃第三场 里昂提斯带女儿、女婿等瞻仰王后塑像
在“与王后赫米温妮劝留波力克希尼斯”和“命卡米罗毒害波力克希尼斯”事件中,里昂提斯的性格由彬彬有礼、理性、随和、坦诚、自我控制逐渐朝敏感、猜忌、嫉妒、固执、冲动、急躁的过度性格发展,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里昂提斯出于友情竭力挽留波力克希尼斯,但未果,而王后赫米温妮在与波力克希尼斯几次简短的对话后,成功将其留住。既然好友答应多待些时日,劝留的目的便已达到,但里昂提斯接下来的反应与行为却让人始料未及。首先,他醋意大发,故而说话尖酸刻薄,还产生疯狂偏执的妄念,不仅怀疑自己身怀六甲的王后与好友有暧昧关系,还怀疑王后腹中胎儿是王后与好友的私生子。大臣卡米罗劝谏,里昂提斯充耳不闻。里昂提斯以性命和财产威胁卡米罗,命他用剧毒之酒结果波力克希尼斯的性命,真正是“黑云压城城欲摧”。
在“无情隔离王后和王子”,“下令将待产的王后入狱”和“怒骂劝谏大臣”事件中,里昂提斯偏执、无情、自私、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其性格进一步偏离正轨,急剧走向过度。里昂提斯捕风捉影,心中的妒火越燃越烈。里昂提斯一面命卡米罗去毒死好友,一面来到王宫,毫不顾念母子亲情,活活拆散王后与王子,甚至下令把即将临盆的王后下入大牢,等候神谕发落。目睹了里昂提斯过激无理且有悖人伦的行为,众大臣纷纷进言相劝。他不但不听,在妄念的深渊里越陷越深,还怒骂、威胁前来劝说的大臣。
在“辱骂宝丽娜与命人丢弃自己新生女儿”和“公开审判王后”事件中,里昂提斯的性格从过度发展到了极端,暴虐、专横、凶残、冷漠、刚愎自用。宝丽娜原想里昂提斯会看在新生女儿的情分上,收回之前的无理成命。谁知,里昂提斯不但不回心转意,还变本加厉,辱骂宝丽娜,甚至狭怨报复,特命宝丽娜的丈夫—安提哥纳斯将公主带出宫廷,将其遗弃在荒无人烟之地。然而,里昂提斯暴虐的行为并未因此停下,而是在过度的泥泞道上越行越远。他竟然不顾神谕的指示,我行我素,公开审判尚在哺乳期的王后,丝毫不念夫妻恩情。里昂提斯作茧自缚,一意孤行,终于导致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抑郁而死。闻知儿子死讯和刚出生的女儿被弃之事,王后气血攻心,亦悲愤昏死。
眼前的两具“尸体”如晴天霹雳,震醒了里昂提斯。他的性格开始从极端返向适度。他悔恨,他痛苦,但无济于事,唯有祷告忏悔。里昂提斯苦心劳形,忍痛赎了十六年的罪。就连大臣们为王室和国家的长远计,劝说里昂提斯续弦,以便延续王室香火,里昂提斯也是一口拒绝。此时,他的性格发展轨迹越过了适度,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不及”。亡妻、亡子的伤痛如利刃,绞割着他的内心,直到接见了侄子弗罗利泽王子与其王妃潘狄塔。潘狄塔实际上是被里昂提斯下令遗弃的亲生女儿。潘狄塔遗传了其母后赫米温妮的神韵。见着潘狄塔,仿佛是见着了赫米温妮,里昂提斯思念王后心切,渴望夫妻、家人团圆,遂带上女儿、女婿和波力克希尼斯一行人等去宝丽娜家中瞻仰王后雕像。误会消解,父女相认,西西里亚王国和波希米亚王国喜结良缘,王后奇迹复活,全剧圆满结束。至此,里昂提斯的性格再次得以调整,从“不及”的一端重回到作一个有担当的国王、一个负责任的丈夫、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合格的好友应该具有的性格品质上来。
随着整部戏剧情节的展开,莎士比亚独具匠心地设计了里昂提斯的性格发展轨迹。
图1 里昂提斯性格发展轨迹图
“道以中庸为至”,“中庸之为德也”。“合乎中间的品质才是可称赞的。”[14]故对于过与不及,要“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美德需求适中,情感需求适度”,“美德乃善于求适中的中庸之道”[15],“适度的情感即是美德”。在浪漫传奇剧《冬天的故事》中,莎士比亚创造了一个生动、真实、丰满、独特的里昂提斯人物形象,其性格中既有冷漠、粗暴、独断、无情、嫉妒和猜疑等特征,亦有细腻、理性、温和、真诚、慈爱等特点。从全剧看,里昂提斯的性格随着戏剧情节的层层展开而急剧变化,遵循了适度—过度—极端—过度—极端—适度的循环发展轨迹,对比强烈,张力巨大,形象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