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佳芮 郑云裳 明洁 张家容
摘 要: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的背景下,学术界对于老年人群体的研究逐渐兴起,而有关老年人心理的研究,包括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等,是老年研究领域的一大重点。本文将对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与总结,并结合西方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对现存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进行总结反思,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综述
当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剧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对老年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重大政策制度,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1]。而政策法律的建设完善,老年社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界為老年群体研究所提供的数据理论支持。因此,围绕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一、心理健康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此概念各有不同的解释。1948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2]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3]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大多是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出发[4],例如,申腊梅把心理健康分为人际交往、情绪体验、自我认识、认知效能、适应能力5个方面[5],每个方面各有不同的衡量方式。
尽管各方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一致认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本文综合国内外各学者的定义,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界定为60岁及以上人群在身体、智力、情绪上的调和,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人为善,在认知水平上能够了解自我并发挥自己的才能,以适应环境并实现自我超越。
二、国内研究现状简述
截至2020年11月15日,中国知网已有3568篇与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关的文献,数量上相关研究颇为丰富。近十年来,平均每年发表的有关文献数量超过20篇,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稳定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较为活跃。
我们可以对现有关于国内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进行总结:
第一,从研究对象的选取看,大部分学者选取特殊老年群体进行研究[6],如陈天勇、李德明等探究了高学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选取北京市海淀区老年人按高中毕业、大专等划分为不同的群组,探究高学历组与常模组在人际交往满意度、健康满意度等各个面向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有所不同[7];白宝鑫、黄照权、石武祥等聚焦于广西少数民族农村老年人,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村选取对象,结合当地的文化社会背景,如当地聚居的文娱生活、女性田间劳作、是否住楼房等地方实际进行研究[8]。
第二,从研究内容看,目前,国内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另一类是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分析。
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大多借助心理学量表来开展,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通过对被测老人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的情况和程度的统计与测算来评估被测老人的心理健康情况。
有关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部分以定量分析为主,关注社会支持、慢性病等心理学变量。例如,贺寨平用分步多元回归技术,考察了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和数量,并探究其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身体健康的影响[9];也有少部分研究另辟蹊径,选择居住方式、空气污染等非常见影响因素,如董夏燕等人从空气污染入手,基于空气污染与心理健康中主观幸福感、焦虑等的关系,就空气污染对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空气污染与中老年人的抑郁症状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仅对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群体产生负面影响[10]。
第三,从研究工具看,国内目前已经开发出适用于中国老年人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11]和《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12]等量表,但大部分研究者仍选用SCL-90等常用心理量表;还有研究者尝试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进行深入探讨,如严建雯、李安彬在《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一文中,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如艾森克人格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等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希望在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上能取得突破性进展[13],这对建立适用于老年群体的参照常模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从研究方法看,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选用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围绕年龄、学历、社会支持等不同的因素选取或自编量表,以数量关系呈现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特征及其影响,如王玲凤、施跃健使用单维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探究了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14];少部分研究者则以定性分析为主方法,通过深入访谈等方式得出老年人心理需求等,如曹娟、安芹等基于人本主义需要理论(ERG)理论视角,运用深度访谈法对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内涵进行了分析,访谈内容较为丰富,涵盖广泛,包括人口学基本信息、生活水平等,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特征和内涵作了较为细致的探究[15]。
总的来看,随着对老年人群体关注度的不断上升,国内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研究较为活跃:在研究对象、工具、方法等方面,我国已有研究涉及的老年群体对象较为丰富,研究工具选取较为相似,研究方法以定量为主,也有不少学者正在关注目前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在方法模型等方面进行创新,相关领域的突破正在缓慢推进。
三、西方学术界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目前,西方学术界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所涉及领域的广度和深度较大,相关理论成果也十分丰富。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西方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中有两大研究热点:一是从个体心理学角度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研究,关注其精神发展,如热衷于“超老化观感”研究的托恩斯戴姆(Tornstam)对老龄化开展了富有哲学意味的探究,鼓励个体积极寻找在宇宙中生命的意义并接纳衰老和死亡[16];二是从生理结构和感知觉等生物学机制出发,从老年人的大脑功能和结构、神经基础等方面探究老年人的心理,如德文·科特(Devyn L. Cotter)等研究者探究了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的潜在相关性[17];德克·乌·伍尔夫(Dirk U. Wulff)等人则探究了词汇和语义认知与病理性衰老的相关性,对这一领域已有的心理词典包含的内容和模型建构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个综合框架以评估生态和心理方面对衰老词典建构中词汇和语义的塑造[18]。
在社会学相关研究中,老年人所处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等问题也受到关注。其中,现代化对老年人的影响是一大焦点问题,主要探讨老年人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利,如艾伦·沃克(Alan Walker)认为老年人的依赖和边缘化与养老金和退休的普及密切相关,并且在现代社会中被社会文化所放大[19]。此外,对于衰老的认知也是一大研究热点,如汉斯-沃纳·瓦尔(Hans-Werner Wahl)等人对于衰老的界定进行了探讨,总结衰老的评估要素为基本价值、积极的评价要素、连续性与不连续性观点、与实际问题有关的价值观等六点,并认为所有关于高龄概念的界定都以不同的方式面临着似乎难以解决的困境,如道德问题,此外,还对高龄的界定提出了具有高度参考意义的观点[20]。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学术界对于老年人群体的研究既有对内部生理机制如认知发展、神经结构的关注,也有对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如地位、社会观念等的深入探讨;既有基于科学的各类研究,也有生动的哲学意味刻画,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老年人的心理状况。
四、相关研究的不足
基于上文分析,笔者认为,虽然国内外有关老年人群体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一方面,国内大部分研究选取特殊老年群体进行研究,却缺少相匹配的量表,如国外和国内都没有专门针对城市中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量表[21],这一矛盾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另一方面,极少有研究者从中国老年人的共性出发选取具有普遍代表性的老年群体进行研究,也阻碍了进一步建立适用于老年群体的参照常模。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对老年人群体的共性进行研究,在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时集中于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等,在对于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聚焦于社会支持、受教育程度等,倾向于关注群体共性,但老年人群体的个体差异也不可忽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水平的老年人的不同心理需求需要得到关注。
第三,在研究工具上。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多数研究借助心理学量表开展,但这类量表的用语学术性较强,研究者的转述和被调查者的理解都较为困难,可能由于转述或理解不当引起测量结果的偏差;不同研究者选取的量表相似则不利于反映不同情况的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也难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实际状况。
第四,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老年人群体心理健康相关的定量研究成果数量颇丰,但定性研究的数量较少,运用理论较为单一,主要探究一个或多个心理学变量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而研究理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结构视角、存在主义心理学等。因此,在理论视角上,国内老年心理研究应拓宽视野,以更多元的角度来探究老年心理健康。
以上不足和空缺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来填补,虽然一些研究者已经关注到其中的部分问题并加以改进,但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仍需得到重视。
五、总结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及学术界虽然对心理健康领域的关注逐渐升温,在部分研究领域已经较为成熟,但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如对老年人群体个性的关注、研究工具选择的不适等,需要得到重视和改善。研究者要带着人文情怀、平等意识,融入对生命的尊重和价值发掘来探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有在多方努力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才能得到重视和改善。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重大政策制度 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EB/OL].(2016-02-23)[2020-12-31].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3/c_1118133430.htm.
[2]李榮,杨倩茜.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与界定[J].中国成人教育,2008(3):93-94.
[3]张化楠,方金.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5):182-184.
[4]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3):47-50.
[5]申腊梅.十年来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前沿,2014(Z2):137-139.
[6]傅宏,陈庆荣.积极老龄化:全球视野下的老年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探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5):713-720.
[7]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1):742-744.
[8]白宝鑫,黄照权,石武祥,等.广西毛南族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24):6084-6087.
[9]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J].中国社会科学,2002(3):135-148,207.
[10]董夏燕,何庆红.空气污染与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9(5):50-61.
[11]李娟,吴振云,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9):656-660.
[12]邓丽芳,郑日昌.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5(1):45-51.
[13]严建雯,李安彬.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8(3):115-119,68,129.
[14]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118-122.
[15]曹娟,安芹,陈浩.ERG理论视角下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2):343-345,284.
[16]李洁.老年教育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基于西方现代老龄化理论视野[J].开放教育研究,2015(3):113-120.
[17]COTTER D L,WALTERS S M,FONSECA C,et al.Aging and Positive Mood: Longitudinal Neurobiological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20(9):946-956.
[18]WULFF D,DEYNE S D,JONES M N,et al.New Perspectives on the Aging Lexicon[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2019(8):686-698.
[19]WALKER A.A strategy for Active Ageing[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2(1):122.
[20]HANS-WERNER W,HANS-J?RG E.Advanced Old Age as a Developmental Dilemma: An In-depth Comparison of Established Fourth Age Conceptualizations[J].Journal of Aging Studies,2020(55):100896.
[21]岳春艷,王丹,李林英.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6(18):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