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8日,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在安徽省合肥市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量子软件自主研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系统实现了量子资源系统化管理、量子计算任务并行化执行、量子芯片自动化校准等新功能,可以使量子计算机的运行更加高效、稳定。量子计算机需要操作系统对其进行有效调配和管理,硬软件协同发展才能让其实现落地应用。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顺利抵达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落位“深海一号”大气田,开启海上系泊、安装和生产调试工作,这标志着我国首个1 500米自营深水大气田向正式投产迈出了关键一步。据介绍,此次实施的长距离拖航在国内尚属首次,面临海况复杂多变、拖航运动幅值较大、多艘拖轮并行碰撞风险等诸多挑战。
2021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发布了慧眼卫星最新观测结果:慧眼卫星发现首个跟神秘的快速射电暴相关联的X射线暴,确认其来自银河系内的磁星SGR J1935+2154。这一发现,与国际上其他望远镜的观测一起,证明快速射电暴可以起源于磁星爆发,破解了快速射电暴的起源之谜,并为理解快速射电暴的辐射机制和磁星的爆发机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数据。
美国“毅力”号于2021年2月19日4时48分许进入火星大气层,最终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泽罗陨石坑着陆。“毅力”号是迄今为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送往火星最先进的探测器,主要任务是寻找火星上是否存在过生命迹象。未来数周,“毅力”号将进行一系列测试,随后开始对耶泽罗陨石坑长达两年的探测任务。目前,任务团队已公布“毅力”号登陆火星后拍摄并传回地球的第一张照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开发了一个独特的平台来编程层状晶体,产生的成像能力超出了通常的需求限制。这一发现是控制纳米光(一種可达到能想象的最小长度的光)的重要一步,为光量子信息处理领域提供了新见解。研究人员表示:“我们能够使用超快纳米级显微镜发现一种用光控制晶体的新方法,可以随意打开和关闭难以捉摸的光子特性。通常这种影响是短暂的,但我们现在能够清楚地观察到这些现象。”
据预测,随着世界人口快速增长,2050年前粮食产量需再增加50%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首次提出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技术路线,旨在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大幅提升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这项研究将使野生稻的驯化过程从数千年缩短到几十年,甚至更短,并开辟全新的作物育种方向。
冰川一直是极端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环境,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低温微生物,冰川生态环境赋予了冰川微生物物种、遗传和代谢的多样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东秀珠、周宇光研究组通过对采集自西藏、新疆、甘肃、四川等地的冰川黄杆菌菌株进行研究,发现一种类胡萝卜素——玉米黄质有助于它们在低氧低营养条件下利用光能生长,这一发现将扩大我们对微生物利用光作为能源手段的理解。
在胃癌高发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且抗生素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南京医科大学毕洪凯教授团队成功筛选出新型抗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候选药物——二氢丹参酮I。二氢丹参酮I是传统中药丹参的提取物,具有高效快速杀灭幽门螺杆菌、抗幽门螺杆菌生物膜、安全以及不易耐药等优越特性,它不仅可以破坏生物膜,而且可以杀灭附着在生物膜上的细菌,起到对幽门螺杆菌“连根拔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