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Re-Mi”,你的《音乐之声》之旅已启程!

2021-04-19 04:57石旭丹
世界博览 2021年7期
关键词:萨尔茨堡玛利亚湖区

石旭丹

2021年2月5日,著名演员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在家中平静地去世,享年91岁。虽然他参演过很多影视及音乐剧作品,但是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电影《音乐之声》中的男主角——冯·特拉普上校。这位英俊的上校以对孩子的严格管教和深切的爱国情怀让人印象深刻。而《音乐之声》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电影中的美丽景色。不管是层峦叠嶂的山脉,还是平静清澈的湖泊;不论是精致美丽的花园,还是充满艺术感的巴洛克式建筑,全都随着美丽的故事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些美景,都属于同一个地方——“音乐之国”奥地利。就让我们随着《音乐之声》的故事,去探寻电影中的画面。

提到奥地利,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音乐之都”维也纳。舒伯特、施特劳斯父子、海顿、贝多芬、李斯特、勃拉姆斯等古典音乐巨匠,或出生于此,或在此学习、生活,投身音乐创作。而奥地利还有另外一座“音乐之城”——萨尔茨堡。虽然没有维也纳星光熠熠,但萨尔茨堡通过两张名片,让世界认识了这座城市:一张是电影《音乐之声》,另一张是天才音乐家莫扎特。

来萨尔茨堡找寻记忆

萨尔茨堡被誉为全世界美丽的城市之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文明保护区。这座城市位于奥地利中部,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南面是高山连绵,北面却是一马平川。美丽的萨尔茨河将萨尔茨堡分成新城、旧城两个部分。老城区在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作为奥地利巴洛克古建筑胜地,城里满是绿树成荫的园林和千姿百态的喷泉,一座座历史久远的教堂和修道院,与阿尔卑斯山的秀丽风光融为一体。

在德语里,萨尔茨堡就是“盐堡”的意思,在公元755年,因为在附近发现了盐矿而得名。进入这座城市,首先注意到的一定是建在山顶的城堡。1077年,为了保护盐矿,大主教布哈德下令建造了一座要塞,就是如今萨尔茨堡的原型。当地人告诉我,市中心的山名叫僧侣山。萨尔茨堡城堡就在僧侣山上,山虽然不高,但是在一马平川的萨尔茨堡城区里还是显得十分醒目,难怪有人说游览萨尔茨堡永远不用担心迷路,因为高高的萨尔茨堡城堡就是最好的指南针,站在城市的任何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城堡灰白色的墙体在阳光下显得有些刺眼,不过这种颜色倒是和“盐堡”的名称格外契合。到达城堡可以选择步行或乘坐缆车,缆车自然是可以节省体力,但如果步行,便可以参观建在半山腰的修道院。

薩尔茨堡要塞坐落在城市内的山丘上,是萨尔茨堡的地标,长250米,最宽处150米,是中欧现存最大的要塞。

卡皮特广场上著名的艺术雕塑。

进入城堡内部才发现,将这里称为要塞可能更适合:高高的城墙,错落排列的哨岗塔楼,各种样式的防御工事……可以想像几百年前士兵们每天在空地上操练、在城墙上戍守的画面。虽然城堡的外墙已经斑驳,但它仍像一位勇猛的老兵,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守护着整个城市。这可能是欧洲现存最大的一座要塞。

看介绍里写,一些商人和平民也居住在城堡中。兵营旁边一座座小屋子,空场上几株古树,为这座冰冷的军事堡垒增加了一些温暖和烟火气,可能在几百年前,也有孩子在树荫下乘凉、在空地上游戏吧。城堡内部还有一座博物馆,从一个小房间进入展览厅,几个玻璃陈列箱按时间顺序展示了要塞城堡从最初的模样,到几百年间如何被历任主教们一步步加固扩建形成最终的规模。主教们的心思没有白费,萨尔茨堡的城堡是一座从来没有被攻克过的城堡,直到二战时期才因奥地利不战而降将其拱手让给德国。虽然在战争后期也经受了炮火轰炸,但坚固的城堡主体依然保留了下来,修缮后基本恢复了原本的样子。从模型房出来进入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当年遗留下来的刀具、火枪、教会的用品和一些宫廷摆件,兵器数量众多,而生活用品也相当豪华精致,可想当年萨尔茨堡的强盛。

参观过博物馆后,经过一段蜿蜒曲折的楼梯,便可以来到塔楼的顶层天台,在这里可以以更高的角度360°全景俯瞰萨尔茨堡的城区,广场、街道、河流以及远处的高山,一切尽收眼底。

沿着盘山路从城堡下山,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山下宏伟华丽的萨尔茨堡大教堂,但更吸引我的,是半山腰的一座修道院。在半山腰的岔路口转弯,就可以看到农贝格女修道院——《音乐之声》中玛利亚首次出场就是在这所修道院里,而据说真实世界里的冯·特拉普上校与玛利亚就是在这里结婚的。农贝格女修道院是德语地区最古老的修道院了,这里不是什么旅游热门地点,所以非常安静,但依然可以看到零零散散的几个游人来这里参观,想必和我一样是《音乐之声》的铁粉吧,来玛利亚生活过的地方寻找属于自己的电影记忆。修道院里面光线很暗,而且非常安静,进去的游客也都没发出任何声音,只有修女们的祷告声在修道院内回响。也许这种幽暗能让人只想静静站着,闭上眼睛,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

沿着山路来到山脚下,就是卡皮特广场。与前面不远处宏伟华丽的萨尔茨堡大教堂与主教广场不同,卡皮特广场显得小巧精致,又充满了现代艺术气息。广场中最显眼的就是德国艺术家史蒂芬·巴尔肯霍尔的现代艺术雕塑——金球上的人,一个巨大的金色圆球放置在铁架上,一个黑衣白裤的人站在金色圆球上,眺望着城堡。金球的下面,是一个很大的国际象棋棋盘,黑白棋子可以挪动,人们如果有空,可以搬着棋子对弈一盘,当然,下这一盘棋可不光是靠脑力,也是对体力的考验。金球不远处,又是一个精致的巴洛克风格喷泉雕塑,这可能是我在萨尔茨堡看到的最精致的喷泉:石壁的拱形门洞中,海皇手持三叉戟,脚踩马身鱼尾的坐骑,威风凛凛,水从下方的台阶上、坐骑的鼻孔中和旁边两个侍从吹奏的乐器中流出。巴洛克风格的喷泉雕塑与现代感十足的金球雕塑同样出现在一个广场上,但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自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萨尔茨堡老城在保留辉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呈现出了更多的风貌,那些运用当代设计风格、与众不同的建筑物矗立在老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中,别有一番风味。

穿过卡皮特广场来到了萨尔茨堡的中心——萨尔茨堡大教堂。萨尔茨堡大教堂是除了山上城堡之外城里最显眼的建筑了,似乎建在山下让大教堂吃了点亏。连接山顶与主教广场的,是一道拥有几个拱门的回廊。还记得电影中的画面吗?玛利亚从修道院里一路忧心忡忡地唱着歌下山,就是从这个回廊来到了萨尔茨堡大教堂。相比起萨尔茨堡城内窄小的街道,教堂前的主教广场显得格外空旷。作为教会的中心,萨尔茨堡大教堂是华美壮观的,辉煌的外观和巨大的圆顶都是阿尔卑斯山北部地区早期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典范。但它又有些许的不一样,经过了大火和重建、扩建,也目睹了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权力更迭。有3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萨尔茨堡大教堂最初建于774年,1944年的轰炸摧毁了屋顶和部分圣坛,1959年又在原来结构基础上做了扩建。所以,教堂在大门的栅栏上标记出“774”“1628”“1959”3个年份,代表了大教堂的3次重大修缮。教堂正墙前矗立着4座雕像:手握钥匙和剑的圣徒保罗和彼得,以及2位守护圣人鲁伯特和维吉尔,手拿一个盐盒与教堂的模型。扇墙上装饰的2个盾代表教堂的建造者。教堂里最引人注意的是墙壁上的众多管风琴,据说这里的管风琴数量是欧洲第一,有6000多台。在《音乐之声》的电影中,冯·特拉普上校与玛利亚在这里举办了婚礼,有情人终成眷属。

粮食胡同是萨尔茨堡老城最著名的步行街。

商店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 莫扎特”,最出名的特产是莫扎特巧克力球。

奥地利人穿上古典服饰参加聚会。

主教广场是萨尔茨堡老城区最大的一片空地了,很多马车停在这里。主教广场的正中心是一个巨大的喷泉雕塑,格外显眼,很多人都会在喷泉旁边驻足欣赏。电影中的玛利亚也是如此,从半山清苦的修道院来到山下,看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喷泉,不自觉地把手伸向水中。主教广场侧面是萨尔茨堡大主教官邸。萨尔茨堡历任主教自1120年起即居住于此,内部装璜以古典为主,共约有180个房间,包括美术馆、展览厅及大学校长的办公室,房间内有大量的壁画、绣帷和雕像,金碧辉煌的程度堪比皇宫,其中的会议厅是小莫扎特为大主教及王公贵族演奏的场地,而府邸内的画廊展示了16—19世纪的欧洲绘画,很值得参观欣赏。

莫扎特,萨尔茨堡的骄傲

如果做一个调查问卷,让人写出对萨尔茨堡的第一联想,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写出一个答案——莫扎特。作为这位永载史册的音乐巨匠的出生地,大部分人都是通过了解莫扎特的生平知道了萨尔茨堡这个城市。

紧挨着主教广场的,就是萨尔茨堡旧城区的商业街——粮食大街。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条窄小的街道叫“粮食胡同”可能更合适一些。虽然这条街道略显狭窄,但是作为有几百年历史的商业街,粮食大街依然是萨尔茨堡最繁华的地方。街道两边,店铺的招牌鳞次栉比,上到顶级奢侈品,下到手工小玩具,都在这里扎堆儿。当然,作为莫扎特出生地的粮食大街,莫扎特一定是最重要的元素。以街口莫扎特的雕像为起点,人们就仿佛进入了莫扎特的世界。以莫扎特为原型的玩具,莫扎特咖啡店,还有这里最著名的莫扎特巧克力球。每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带一些莫扎特巧克力球回到家乡,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位有些调皮的音乐天才。在粮食大街一个不起眼的拐角处,可以找到莫扎特的出生地,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是在这里出生,开始了自己短暂又辉煌的一生。

穿过粮食广场,就是蜿蜒的萨尔茨河,河上的几座桥之间的距离不是很远。其中一座叫莫扎特的铁桥就在电影中出现过:玛利亚趁上校不在家带着7个孩子疯狂玩耍,孩子们在这座桥上驻足停留,开心地看着萨尔茨河的水流。还有一座叫斯达特的铁索桥,钢索上扣着各种各样的锁,上面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留言,或祈求、或祝福、或留念。成千上万把锁将桥的钢索包裹得严严实实、满满当当,这座承载着世界各地人们愿望的桥静静地跨在河上,守护着人们的梦想。

米拉贝尔花园里有很多按照希腊神话而建造的人物形象,这里还有侏儒花园、巴洛克博物馆和自然剧场。

在薩尔茨堡的一家店铺里,摆放着一组电影《音乐之声》人物的塑像。

米拉贝尔花园的一个侧门,这个场景也出现在影片中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唱歌的片段里。

穿过桥,不远处就是莫扎特故居。比起莫扎特的出生地,这里更广为人知。莫扎特的故居虽然只是一栋2层楼的小房子,但是里面密密麻麻都是介绍点,有中文导览器,会详细地讲莫扎特的各种生平故事、小趣事、他和父母姐姐的事情、他用过的乐器,等等等等。讲述的过程中也会播放莫扎特的一些对应时期的作品。仔细听完介绍可能需要1个小时左右,但大部分游客都是认真地听完,很少有人提前离开。也许游客还会觉得时间太短,希望可以多一点时间在这位音乐巨匠的世界里停留,聆听他的作品,感受他的才华。因为对于大部分音乐爱好者来说,莫扎特不止是萨尔茨堡的骄傲,更是全世界的骄傲。

米拉贝尔宫,粉丝心中的“圣地”

如果让《音乐之声》的影迷选一个最想去的地方,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米拉贝尔宫,这里就是玛利亚带着孩子们欢唱歌曲“Do-Re-Mi”的地方,这首歌曲的经典程度可以说穿越时间、跨越地域,很多不会英语的人都能跟着旋律哼哼几句,《音乐之声》让全世界知道了这首歌曲,也让全世界知道了米拉贝尔宫这个美丽的地方。

建于1606年的米拉贝尔宫包含了宫殿和花园,是当时的大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为他的情人莎乐美·阿尔特打造的,最初名为“阿尔特瑙”,又被称为“大理石宫”。后来因为一场大火遭到严重的破坏,只留下了大理石厅和通向花园的大理石楼梯。后来经过修复,更名为米拉贝尔宫,意思是“惊人的美丽”。这是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园林,对称的设计,绿树成荫,花园中的各种花卉争奇斗艳,就像被剪刀手爱德华修剪过一样精致。花园中心的喷泉周围,设置了一些长椅供人休息,午后闲暇之时,坐在长椅上晒着太阳,的确是一种享受。还有许多雕塑散布在花园中,与花草树木完美地的融合在一起。雕塑大多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所有雕塑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间的飞马雕塑,这座铜制雕塑立在圆形水池中间的一大块假山石上,雕塑本身已经被漫长的岁月染成了绿色,一匹只神骏的飞马翅膀张开,双蹄抬起,好像正准备飞向天空。《音乐之声》电影中,米拉贝尔宫出现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这座飞马雕塑。侧面的一个小花园被称为矮人花园,因为在这个小花园中有许多“矮人雕塑”,给米拉贝尔宫花园带来了一些童话色彩,电影中就出现了一座矮人雕像,玛利亚和孩子们一遍唱歌,一边排队抚摸矮人雕像的头顶。“矮人花园”旁边,是一条长长的林荫长廊,这条长廊也曾出现在电影中,还记得玛利亚带着孩子们一边唱歌一边在长廊中奔跑的样子吗?没错,就是这里!而回到现实中,很多孩子也正在长廊中追逐嬉戏,好像电影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林荫长廊的尽头就是花园的一个出入口,两座雕像伸展的手臂让这个入口看上去像个没有封口的拱门。花园的管理人员说,这两座雕像其实是一对击剑运动员。仔细看看,虽然手中没拿着剑,但他们的动作确实是很像击剑的动作。米拉贝尔宫的击剑运动员雕像是17世纪的作品,至今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音乐之声》电影中,歌曲“Do-Re-Mi”结尾时,玛利亚和孩子们站在一个铁门前的台阶上,这个台阶是米拉贝尔宫的著名拍照地,因为在这里,可以将远处的萨尔茨堡城堡收入画中。在走向这个台阶的时候,发现很多人都在往这边聚集,走近了才发现,是一些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站在台阶上演唱“Do-Re-Mi”,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周围的人们都不禁地的跟着一起哼唱。我以为这是米拉贝尔宫的表演,后来才知道,这完全是我运气好,碰上了一个音乐夏令营,老师又是《音乐之声》的忠实粉丝,孩子们也喜欢“Do-Re-Mi”这首歌,于是就在这个电影中的台阶上进行了一个即兴演出。唱歌的孩子们没有羞涩和怯场,而是满脸的骄傲,观众们拍手哼唱,既是给孩子们鼓励,也是对自己记忆的抚慰。虽然《音乐之声》拍摄于1965年,至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是电影和里面的歌曲,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也许就是美好的故事、善良的品德和美妙音乐的魔力。

当地的乐团正在演奏影片中的经典乐曲。

莱奥波尔兹克罗恩宫是萨尔茨堡最美丽的洛可可式建筑。

圣沃尔夫冈湖是奥地利萨尔茨卡默古特湖区的76个湖泊中最大的一个,《音乐之声》开场的湖光山色,就是取景于此。

萨尔茨堡的最后一站

如果说萨尔茨堡城堡、大教堂、米拉贝尔宫这些景点都是超热门的经典场地,那作为追随《音乐之声》足迹的萨尔茨堡之旅最后一站就有些小众了,确切地说,这最后一站是一个酒店——莱奥波尔兹克罗恩宫酒店。

莱奥波尔兹克罗恩宫也被称为“列宫”,位于萨尔茨堡南部近郊,被称为萨尔茨堡最美丽的洛可可式建筑,修建于1731年。电影中,冯·特拉普上校的別墅就位于此处,电影的很多段场景是在这里发生的。如今,莱奥波尔兹克罗恩宫变成了一座私人酒店,只有入住酒店才能进到内部参观。

莱奥波尔兹克罗恩宫依湖而建,最有特点的就是它的湖边花园,而这个花园,喜欢《音乐之声》的人可能一下子就能回忆起很多场景:玛利亚和7个孩子坐船回家打招呼时翻船掉到湖里;花园的马身鱼尾雕像和铁门是剧中多次出现的背景;伯爵夫人与孩子们玩球;玛利亚回到上校家;等等,影片中的一幕幕出现在眼前,就像是真实发生的一样。剧中,雨夜里大女儿与心上人在玻璃亭中的对唱让人印象深刻,白色玻璃亭子其实最早也是在这里,只不过因为游客太多,酒店为了保持花园的安静,就把亭子移到了南边远郊的海尔布伦宫,虽然没能在原场地看到那个著名的亭子而有些遗憾,但是在海尔布伦宫可以让更多的游客看到那个美丽的小亭子,让更多的人知道《音乐之声》这个美好的故事,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圣沃尔夫冈湖区,在上帝的油画中自由徜徉

追随《音乐之声》的画面游览萨尔茨堡,精美的花园与城市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与人文的美景,那么电影开场时的湖光山色,则会让人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壮丽和秀美。巍峨的高山下,湛蓝的湖泊像一串珍珠项链串联着散开,山坡上绿草如茵。电影中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就是位于萨尔茨堡西北方的圣沃尔夫冈湖区。

圣沃尔夫冈湖区位于奥地利中部,距萨尔茨堡大约80公里,被称为欧洲最美的湖区。中世纪以来,哈布斯堡王朝的王公贵族们就喜欢来到圣沃尔夫冈湖区度假、打猎,湖区也就和哈布斯堡王朝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茜茜公主和她的夫君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就来过很多次,奥地利人民非常喜欢茜茜公主,在圣沃尔夫冈随处可见关于茜茜公主的纪念品。

圣沃尔夫冈湖区自中世纪以来,便是奥地利王公贵族们逃避宫廷生活、寄情山水的放松之处。莫扎特也曾简居湖边。

湖區由圣沃尔夫冈湖、沙夫山和一些零散在湖边的小镇组成。圣沃尔夫冈湖区是7个大大小小的湖泊串联在一起组成,湖水清澈湛蓝,就像一串蓝宝石手链。其实,这7个湖都有各自的名字,但除了当地人,很少有人能分清,所以大家用圣沃尔夫冈湖区统称。湖边有很多的小村落,以船为交通工具在村子间穿行。圣沃尔夫冈这个名字其实来源于宗教故事,相传公元972年,湖边修行的传教士沃尔夫冈收到了神的暗示,要他用手掷斧,在斧头落下的地方修建一座教堂,于是他真的按照神谕在掷斧落下的小镇中心建了一座教堂,慢慢地这个教堂成了小镇的中心,小镇开始繁华逐渐成为了湖区最大的小镇,慢慢地人们用沃尔夫冈的名字给这个小镇乃至这片湖区命名。后来,教会将沃尔夫冈封圣,于是圣沃尔夫冈的名字流传了下来。

当地人说,其实奥地利的湖样子都差不多,湖边的小镇也都差不多,但为什么说圣沃尔夫冈湖区是最美的湖区呢?因为这里有沙夫山。

沙夫山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一部分,海拔1783米,并不高。但沙夫山的位置实在是太过优越了:它位于湖区的中心,在一片湖水中间拔地而起,格外壮观,而相对独立的山体可以将整个湖区的湖泊和周围100多座山峰尽收眼底,可以说是360°无死角的全景视野。沙夫山不光在奥地利独一无二,在阿尔卑斯山脉贯穿的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国家,也都很难找到视野如此开阔的地方了。坐船来到沙夫山下的码头,就能看到蒸汽小火车的车站,站牌上有哈布斯堡王朝的徽章,沙夫山观光的小火车是当地独有的“齿轮火车”,已经有120年的历史了。在电影中,玛利亚带着孩子们乘坐的就是这个沙夫山小火车。似乎乘坐这个小火车更能让你体验到旅行过程的乐趣,使人可以享受到上山的过程,而不是当作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小火车不紧不慢的特性不同于缆车的迅捷直达,不会让人因为缆车的一扫而过而体验不到海拔慢慢升高、风景渐入眼帘的过程。到达半山腰,俯视湖区的美景,此时延绵不绝的阿尔卑斯群峰已经初现端倪。接近山顶时下车,就可以俯瞰整个湖区了。山坡非常平缓,绿草如茵,一些黄色的野花从草丛中钻出头来,这里就是《音乐之声》开场时的景色,电影的宣传海报也是在此取景的。坐在草地上,好像就坐在玛利亚和孩子们身边,随着美妙的音乐一起哼唱,沉醉在湖光山色中。

天气晴朗的时候,乘坐小火车登上沙夫山山顶,可以看到7个湖泊和100多座山峰。

从沙夫山山脚下的码头乘船来到了圣沃尔夫冈镇,这是一个典型的欧洲湖边小镇,许多木制小楼沿着河岸排开。这些都是家族式的酒店,每个小楼前面,都挂着各个家族的族徽。这些酒店中,最著名的当属白马酒店。白马酒店紧靠着码头,随处可见白色的跃马标志。1896年两个年轻人创作了以白马酒店为名的轻喜剧,描写了酒店女主人和她的领班以及医生之间的浪漫爱情。1930年贝纳斯基为该剧配乐后,使其在柏林、伦敦和百老汇演出都大获成功。此后,《沃夫冈湖畔的白马酒店》使世界知道了沃夫冈湖的浪漫。也有人论证说,现在镇上的白马酒店是1978年才建成。究竟是剧情来源于酒店,还是酒店借名于剧情,至今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结果:游客纷至沓来,到此寻找青山绿水间的浪漫,白马酒店也成了欧洲人心中的“罗曼蒂克酒店”。

白马酒店外面有一条商业街,当地人会贩卖一些当地特产和手工制品,最著名的就是当地的手工肥皂,制作成各种鱼的形状,挂在店铺门口,很有特色。穿过商业街,就是圣沃尔夫冈镇最著名的建筑——圣沃尔夫冈教堂,这里也是一处《音乐之声》的取景地呢。圣沃尔夫冈教堂在欧洲可以说闻名遐迩,因为有米歇尔·帕赫在1481年完成创作的木刻主祭台,这座著名的祭台又称“帕赫圣坛”,是欧洲最珍贵的教堂宝藏之一。教堂里还藏有大量15世纪名家创作的画,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珍品。教堂因为要接待很多来此度假的王公贵族,所以装饰和陈设都非常豪华。

傍晚时分,小镇的灯光逐渐亮起,湖面上的船也亮起了灯,星星点点,好像把天空投到了地面。教堂的管风琴奏起了悠扬的音乐,整个小镇充满了宁静与祥和,人们享受着自然,享受着音乐。一个商店放着歌曲《雪绒花》,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就是在《音乐之声》中,上校弹着吉他,倾诉着对祖国的爱。就像《音乐之声》的结尾,上校与玛利亚带着孩子们翻过阿尔卑斯山,回望自己的国家,眼神中依然充满着热爱。

“上校”离开了,但人们心中的上校依然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在人们的心中一直从未离开过。在萨尔茨堡、在沙夫山、在圣沃尔夫冈镇,在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地方,人们都会去往那里,都会想起玛利亚、想起上校、想起这部伟大的电影,想起人们的善良、对彼此的爱、对生活的爱、对音乐的爱和对国家的爱。

(责编:昭阳)

猜你喜欢
萨尔茨堡玛利亚湖区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奥地利古城萨尔茨堡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在白宫的童年
——玛利亚·奥巴马
玛利亚重现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