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付昌义
今年两会期间,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进展情况。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转入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阶段,空间站和核心舱计划今年上半年在海南文昌发射。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啊!要知道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还是五十年前的事。仅仅过了五十年,我们不仅可以发射自己的空间站,还向火星发射了天问一号探测器。其实,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最近一部由科幻作家吴岩创作的少儿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就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我们国家在航天事业方面的探索。
《中国轨道号》说的是我国在70年代成功研制并发射载人飞船的故事。当然在现实的历史里,中国发射载人航天飞船的时间是在2003年,中国开始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的时间是1992年。但其实早在1971年4月,我们国家就启动了“714工程”,研制载人飞船“曙光一号”。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各种原因,“714工程”在1975年3月就宣布下马了。而《中国轨道号》就是用一种“错列历史”的科幻写作手法,在我们面前展开了一个不同真实历史的载人航天故事。
也许很多人会怀疑,70年代我们怎么可能会研制载人飞船?但不可否认的是,新中国自成立以来,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创立出很多第一个:第一枚火箭的发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第一枚洲际导弹的试制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还有袁隆平成功研制的杂交水稻和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正是这些第一个发明,奠定了我们现在的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小说中有很多的体现。
读过《中国轨道号》后,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那个时代老一辈科学家不顾个人荣辱得失、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精神都在这部小说里有所体现。他们胸怀祖国、爱国爱家;他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他们勇攀高峰、敢于创新;他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这都体现在了小说的故事中。
儿童小说最令人动容的地方就是对儿童感情的细腻描述,在这一方面,《中国轨道号》描绘得很到位,作者以主人公小岩与朋友们一起探究九龙井的热情与激情为主线,把见证中国轨道号飞船研究的豪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描写了小岩与母亲之间最真挚的母子之情。据作者吴岩先生自述,这部小说虽然很早就开始了创作,但最后重新写作出版的原因,也是因为对自己母亲的怀念。这在小说中也有很好体现,如自行车这件事。小岩把妈妈的自行车借给朋友们骑,却骑掉了螺丝,他因为胆怯不敢告诉妈妈。结果有一天,他知道了妈妈出了车祸,内疚自责害怕立即一起涌上了心头,他飞奔向医院,哭着和妈妈道歉。妈妈原谅了他,并关切的说:“但是,我很想让你知道,实话实说才能预防危险。这是做人的底线!”这是关爱孩子成长的母亲才能说的话,不着眼眼前的得失,而是放眼未来的成长。小说中的这段描绘是作者对母亲最好的纪念,而这也正体现了少儿科幻审美理念——“暖”“灌”“透”“炫”。
当然作为一部科幻小说,适当的科学幻想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其中,中国轨道号、宏粒子等设想都是现实不存在的科学虚构,但作者巧妙地将这些设想与虚构穿插在故事当中,没有让读者感到很突兀,这就是作者多年以来创作功底所致。
杨利伟在接受采访时还说,《三体》《流浪地球》等作品,用艺术唤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他儿时看过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科幻场景,已变为现实。相信多年以后,看过《中国轨道号》的小读者们中也会出现飞向太空的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