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絮
爱丁堡像一册收录奇遇的旧诗集,诗篇关于奇幻、爱情或悬疑,当每首诗终了,人们意犹未尽地回到诗的第一行,那是与爱丁堡一见钟情的地方。
與广袤原始的苏格兰高地相比,苏格兰首府之城爱丁堡则显得精致而古典,苏格兰人总是戏说——爱丁堡只有两座山,也只有两条街。在亚瑟王座山和卡尔顿山两座相隔不算远的山之间,满城的建筑都染着一层久远历史留下的暗色,从王子街上纪念苏格兰诗人司各特的哥特式尖塔,到皇家英里大道尽头的爱丁堡古堡,一直蔓延向北大西洋的福斯湾。
然而爱丁堡就像是一册装订精致的旧诗集,泛黄的书页上写着自公元六世纪建城以来,数百年间发生在这座古城中的奇遇故事。那一段段奇妙的相遇或许与苏格兰威士忌交汇于杯中,或许随着悠然的苏格兰风笛声一同飘远,或许像依着山势堆砌的石阶那样成为走向古城深处的必经之路。
霍格沃茨专列的始发站
从伦敦国王十字车站(London Kings Cross)驶向爱丁堡威瓦利车站(Edinburgh Waverley)的列车连接着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中心,也是人们到访爱丁堡的重要方式。即使国王十字车站并没有《哈利·波特》魔法故事中奇幻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霍格沃茨专列那样的深红色蒸汽火车也早已被高速列车所取代,但当列车进入苏格兰之后,车窗外整齐的田野转而变为起伏如波一般的碧绿草场,站满绵羊的山坡忽而遥远又忽而咫尺,让人不禁想起了哈利·波特初次乘坐霍格沃茨专列时的情景,J.K.罗琳在书中描绘的“大片的树林、弯弯曲曲的河流和暗绿色的山丘”一如此刻的沿途风光。罗琳关于《哈利·波特》的创作构想也确实诞生于旅途的列车上,而爱丁堡既是《哈利·波特》的诞生之地,也是圆满之地。
爱丁堡好像生来就带着传奇和魔力,灰棕色的中世纪建筑遍布城中各处,从车站旁繁华的王子大街(Princes Street)到对面的陡峭山壁,这让整座城市在低沉的阴云之下看起来像一幅色调晦暗的古董画。而王子街花园就是这幅画中充满生机的一抹色彩,这个下沉式花园在十八世纪以前曾是一片沼泽,它将爱丁堡新旧两城分隔开来,改造者在坑洼沟壑中填满绿植和鲜花,穿着苏格兰方格裙的人在花园一隅自顾自地吹奏着风笛,仿佛与草地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不在同一个时空。
双层巴士缓缓经过王子街花园上空的桥,由盘亘于山的公路驶向建在峭壁上的爱丁堡旧城。巍峨的爱丁堡城堡(Edinburgh Castle)就矗立在旧城尽头的火山岩上,一侧是石头铺就的皇家英里大道(Royal Mile),一侧是临着王子街花园的悬崖,易守难攻的地形让它从公元六世纪起就成为了苏格兰皇室的堡垒,后来开启了苏格兰与英格兰共主邦联时代的詹姆士六世及一世于1566年在此出生。
皇家英里大道是贯穿爱丁堡旧城的主干道,路边的建筑都还保持着十四五世纪建成时的模样,狭窄的巷弄和石阶散布在大道两侧,像是伸向旧城深处的触手。窄巷大多仅一人之宽,两人在巷中相逢时须得侧身而过,巷中石砌的墙缝里长满了苔藓,脚下的石板也被踩得光滑发亮,它们随着地势深入地下或者曲折往复,神秘得仿佛步入了魔法世界里古怪的对角巷,又让人想起流传于城中的窄巷惊魂传说。
当你沿着幽暗的窄巷前行,豁然开朗之后会发现自己一下子从平坦的大道来到了悬在半空的桥上,或许还正对着另一幢房屋三四层的阳台,而桥下的坡道和眼前的路上仍旧车水马龙,这在依山而建的爱丁堡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罗琳创作第一部《哈利·波特》时常常光顾的大象咖啡馆(The Elephant House)也在这样一座桥上,红色的临街店面在老旧的建筑中十分显眼,店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哈利·波特的出生地”,咖啡馆被整片的橙红色填满,墙上挂着罗琳曾在此写作的相片。当时的罗琳是一个单身母亲,靠着救济金维持着自己和年幼女儿的生活,这样一间温暖而便宜的咖啡馆对于她而言是一个可以安心创作的去处。大象咖啡馆因此而远近闻名,自称“收到过霍格沃茨录取通知书”的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爱丁堡,想要在这里体验一番罗琳创作时的奇遇,人们猜测着罗琳描摹的霍格沃茨是否有爱丁堡古堡的身影,窄巷的石墙中是否真的暗藏玄机。
二十年后,当罗琳带着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个故事,重回爱丁堡这个魔法世界的诞生之地时,她已经不再需要大象咖啡馆的廉价咖啡了。罗琳在威瓦利车站旁的五星级酒店巴尔莫勒尔酒店(Balmoral Hotel)包下一个昂贵的套房,并在这里完成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当年的552房间如今已经被命名为“J.K.罗琳套房”,套房外门的黄铜猫头鹰门环和写字台上刻着她姓名的赫耳墨斯半身像提醒着过往的旅人这个房间里曾发生的魔法奇遇。
如果他不在贝克街221B
不同于旧城的错综迷离,专属于乔治王时代建筑的平衡感和对称美学让建于十八世纪的爱丁堡新城显得利落有序,在爱丁堡这座历尽沧桑的城市里,新只是相对于中世纪的旧而言的。乔治亚新城就在王子街花园的另一侧,繁华的百货大楼和普通的住宅楼房都紧凑地排布在王子大街旁,但当人们沿着王子大街向西越走越远,相似的路口又时常让人恍惚,误以为自己回到了刚刚路过的街角。
在连绵的阴雨天气里,带着周身湿漉漉的气息走进街角的一间酒吧里,从酒保手里接过一杯苏格兰威士忌来驱赶潮湿的寒意,这在爱丁堡是最平凡的生活场景。不过如果你走进的街角酒吧恰好名为柯南·道尔(the Conan Doyle)的话,那么这份平常里或许又多了些奇妙,不用怀疑,这间误打误撞的酒吧确实得名于那位大名鼎鼎的作家柯南·道尔。而他笔下的传奇神探福尔摩斯的铜像就立在酒吧对面,正以他最具标志性的模样——戴着猎鹿帽,穿着斗篷,握着烟头,低头沉思着。
柯南·道尔就出生在这间酒吧所在的皮卡迪利街区(Picardy Place),他的故居已经不再了,爱丁堡也没有他的纪念馆,全世界的福尔摩斯迷都涌向位于伦敦的贝克街(Baker Street)221B,去寻找福尔摩斯和柯南·道尔留下的蛛丝马迹。而事实上,爱丁堡才是柯南·道尔与福尔摩斯相遇的地方。
1876年,柯南·道尔进入爱丁堡大学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彼时他的老师约瑟夫·贝尔(Joseph Bell)不仅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还负责刑事案件的尸体解剖和案情侦查,柯南·道尔一边给贝尔当助手和书记员,一边从他身上捕捉侦探故事的创作灵感——约瑟夫·贝尔正是福尔摩斯的原型人物。
“他很瘦,狡猾中带着阴郁,瘦削的脸上有一双洞察力极强的灰色眼睛,肩背棱角分明,走起路来疾步如飞。他的强项是观察和判断,不仅仅是疾病,还有人的职业和性格。”柯南·道尔曾这样形容贝尔医生,而这看起来确实与贝克街的大侦探如出一辙,福尔摩斯最擅长的演绎推理法,也正是贝尔医生最常用的方式。坊间有这样的传闻,震惊英国的“开膛手杰克”案案发时,全国正在盛行着“福尔摩斯热”,警方将证据整理给了“福尔摩斯”贝尔医生,在他推理出嫌疑人名单后不久,头号嫌疑人就离奇地自杀了。
窗外越来越大的雨好像是这离奇故事的舞台幕布。一整年的时间里,爱丁堡的窗外都是这阴雨霏霏的模样,难得一见的阳光哪怕只有片刻也十分宝贵。坐在酒吧的落地窗前看雨,一边喝着威士忌一边听着奇妙的传闻,却让人好像忽然明白了福尔摩斯身上那种独有的阴沉和安静从何而来,也明白了为何福尔摩斯客厅里焦急的当事人,总能喝上一杯威士忌苏打再将案情慢慢道来。
圣斯威逊节的一期一会
爱丁堡的夏天是极为短暂的,从北大西洋吹来的风让爱丁堡长年都浸润在冷意之中,即便是在夏天也会让人不由地裹紧外套,人们在7月15日,圣斯威逊节(St.Swithin's Day)这天期盼着不要下雨,据说如此,往后40天也不会是多雨的夏天。
城中心不远处的荷里路德公园(Holyrood Park)里,亚瑟王座山(Arthur's Seat)的山风更加猛烈,野草在潮湿寒冷中无拘无束地生长着,葱茏茂盛地覆在远古时期的死火山岩上。亚瑟王座山是爱丁堡的制高点,但其实山并不高。上山的路途却是极为陡峭的,既没有设置护栏也从不修砌梯级,人们不得不一面在丛生的野草中辟出自己的路来,一面抵御着愈来愈强劲的狂风向上攀缘,遇到险要之处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来维持平衡。当人们攀上山巅时,就好像登上了古不列颠传奇亚瑟王的宝座,整个爱丁堡城都匍匐于脚下,就连气势磅礴的爱丁堡城堡都变得渺小起来。
电影《一天》(2011)中,在主人公爱玛和德克斯特初次相遇后的那个清晨,他们爬上亚瑟王座山想要再看一眼在临别之际促成两人奇遇的爱丁堡,爱玛在山间潇洒轻巧地走着,笑着落在身后的德克斯特,而跟在后面的德克斯特在抱怨,“我穿着布洛克鞋没办法爬陡坡”。那时与德克斯特并肩站在山上俯瞰整座城的爱玛说,“不管明天發生什么,我们拥有今天。”好像风再大也吹不散年少时的热烈。
1988年的圣斯威逊节正好是爱丁堡大学的毕业典礼日,即将分别的学生们穿着学士袍,在如墨的夜色中冲下爱丁堡曲折狭窄的石阶,欢笑和交谈声打破了深夜的寂静冷清,爱玛和德克斯特在此刻相遇,本以为两人之间只是一夜情缘,却因此而成为了至交好友。此后的很多年他们各自生活也一同旅行,从伦敦到希腊再到巴黎,每年圣斯威逊节这一天他们都会重逢,谈论各自的理想、工作和爱情,直到他们意识到对方才是自己一直以来所深爱的人。某种意义上讲,这就像是圣斯威逊节的隐喻——这一天的天气将维持上很长一段时间——感情也是如此。
在爱玛故去多年以后,德克斯特带着女儿回到爱丁堡,这是他和她奇遇故事的开篇。他们沿着曾经的路登上亚瑟王座山,漫山的野草依旧被疾风吹得倾倒,深灰色的庞大城堡和遥远的福斯湾都一如往常,德克斯特在这里诉说着他对爱玛的思念。直到故事将近尾声,多年前那个清晨的故事才以插叙的形式慢慢浮现,作者大卫·尼克斯想让这相隔二十年的时空在碧色的山谷中交汇重叠。而这须臾数年于亚瑟王座山只是短暂的一瞬,它比千年的爱丁堡城还要古老得多,它就在那里沉默不语地倾听着爱玛和德克斯特的相遇与分别,也倾听着爱丁堡城中所有散落在风中的相遇与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