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雅 赵兵
摘要: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设计者在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改造提升时,应当考虑到声音在景观中发挥的作用。基于此,笔者以南京为例,调研主城区内15个滨水样点,分别测量各时段声级大小,记录相应时段的声音种类,并进行整理归纳,以期为设计者提供设计建议。
关键词:滨水景观;声级大小;声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3-0-02
0 引言
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关注视觉要素,而忽视了其他途径对景观的感知,但实际上,人们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触觉来感受周边环境的。尽管人类所感知的环境信息的85%都是通过视觉来实现的[1],但听觉等其他感官也是人类感受景观不可忽视的渠道。听觉作为人接收外界信息的第二大感官通道,在景观领域内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一类新的研究领域应运而生,即声景观研究。
1929年,芬兰地理学家格兰诺首次提出“声景观”一词,是以听者为中心的声环境为研究对象。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音乐教育家莫雷·沙弗尔明确了声景观的概念。将声景观定义为“个体、群体或社区所感知的在给定场景下的声环境”[2]。在声景观理论中,学者将声音视作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声音、环境、听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历来研究的重点话题。
现阶段,许多专家学者对绿地中的声景资源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在現有的研究中,对于城市滨水景观的声景研究较少。其中,龙晓婕根据对湖南省内具有典型性的城市滨水景观的调研,提出了滨水特色声元素保护的具体方法,并对长沙湘江风光带部分区域进行了实例声景改造设计[3]。李坚以沈阳市滨河公园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物覆盖率与场地声级的关系,并研究在声景观主观评价中好感度、主观响度与协调度的关系[4]。张秦英等以天津水上公园为研究对象,将声音响度、频率以及声源的多样性作为公园声景观质量指标,研究声音构成、景观要素和舒适度之间的关系[5]。
基于以往研究者的探讨,笔者以南京主城区滨水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测量该地点的声级大小、声源分类,对南京主城区的滨水声景观特点作简要的评价。
1 滨水区与城市滨水景观
学界通常将滨水区定义为“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或为城镇邻近水体的区域”[6]。城市滨水景观是现代城市中极为珍贵的室外空间,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户外休闲游憩的场所,而且在涵养水土、调节城市小气候、激发城市活力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各地的地貌水文特征、规划布局、文化习惯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国内外对于城市滨水空间的界定与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作者根据不同功能将城市滨水景观分为自然生态型、防洪技术型、休闲旅游型三类,同时根据滨水区的物质构成将滨水景观分为蓝色型、绿色型与可变色型[7]。也有学者以显性空间形态为标准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分类,依据水体形态可分为带状型、环状型与面状型,根据地理区位的不同可分为临江河型、临湖型与临海型,又可以根据滨水景观的历史文化要素分为历史地段型与城市新区型。
2 南京城市滨水声景观概况
2.1 选点标准
笔者基于以往研究者的分类,并结合南京城市滨水特点,将南京主城区的滨水景观大致分为三种类别:自然生态类、城市建筑类、人文历史类。并在南京主城区选择了8个城市滨水区共15个地点进行实地调研,每一个地点都具有典型特征,且都包含于上述的三类环境中。其中,玄武湖公园、南湖公园、琵琶湖公园属于自然生态类滨水景观;月牙湖公园及下关中山码头、火车主题公园兼有自然生态类与人文历史类的特点;石头城公园属于人文历史类滨水景观,夫子庙及桃叶渡则介于人文历史类与城市建筑类之间。15个滨水地点如下:玄武湖——玄武门、玄武湖——解放门、玄武湖——樱洲、玄武湖——梁洲、石头城——鬼脸照壁、石头城——清凉门大街、南湖公园、紫金山——琵琶湖、月牙湖公园——北区、月牙湖公园——南区、中山码头、下关火车主题公园、八字山公园——鹊桥、夫子庙——大成殿照壁、桃叶渡广场。
2.2 测量方法
笔者于2020年7月15日—30日在南京对上述15个地点进行声音测量与采集,采用HS5618 A积分声级计分别记录各地点清晨、上午、下午、夜晚的声级大小、声音种类及分布情况,评价值为A计权等效连续声级(LAeq)。以上4个时间段分别为5:00—7:00、9:00—11:00、15:00—17:00、19:00—21:00。为保证声音测量的真实性,调研过程在晴朗或多云、无风或微风(风力小于四级)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调研人员为两人,一人手持声级计记录声级数据,保持声级计距离地面1.5米,且与其他景观物体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减少声波的反射影响。每个地点的每个时段分别记录10分钟,调研人员需全程观察声级计数据,读取10分钟内的平均值与最大值。另一人则负责记录声级数据,并且记录该时段所能感知的声音,按照被感知的顺序依次记录。
2.3 测量数据
调研所测15个样点的各时段声级如表1所示,由于调研情况受限,紫金山琵琶湖的清晨与夜晚声级情况未能测量,为缺失状态。
2.4 声级特点与声音种类
15个样点一天之内总的平均声级为67.19 dBA,最高声级平均值为76.65 dBA。清晨声级平均值为56.77dBA,最高声级均值为68.02dBA;上午声级均值为70.66dBA,最高声级均值为81.05dBA;下午声级均值为70.11dBA,最高声级均值为80.17dBA;夜晚声级均值为64.03dBA,最高声级均值为73.59dBA。
总体而言,南京城市滨水景观声级较高。在声级变化趋势上,无论何种类型的滨水景观,一天之内的声级都是清晨最低,上午与下午增高。夜晚环境下,各样点的声级则不尽相同,以自然生态为主的滨水景观声级较低,声级大小与清晨类似,声音以虫鸣、人声最为显著。而毗邻商业区或居民区的滨水景观,夜晚的利用率高于白天,从而声级较高,声音以人的交流声与车辆声为主,夫子庙及桃叶渡测点夜晚的声级甚至高于白天。
在声音种类上,清晨的声音种类较少,且以自然声为主,鸟叫、虫鸣的声级虽然不大,但最容易被人感知,游人在此时的声景体验最佳。到了上午与下午,声音种类增加,由人的活动而产生的声音种类也大大增加,车辆声、人的交谈声等声源掩盖了自然声,成为上午、下午时段最容易被感知的声源。夜晚条件下,自然生态类滨水景观以虫鸣、蛙叫等自然声为主,人的活动声为次要声源;而其他两种类型的滨水景观则以人的活动声为主,如交谈声、广场舞声等。
在学术界,不同学者对声音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林惠清等将声音分为自然声与人文声[8]。李胜男等将寒山寺景区声音分为自然声、人工声与活动声[9]。其中,自然声为自然界中非人为活动产生的声音,如鸟叫、风声等;人工声为人工机械产生的声音,如车辆声、鸣笛声;生活声即人类日常活动中发出的声音,如交谈声、唱歌声。在声学领域,又常常将声音分为机械声、自然声、人文声,或分为基调音、信号音和标志音[10]。
本文按照自然声、人工声、活动声的分类归纳南京城市滨水景观声音,15個样点的主要声音如表2所示。
3 对设计的建议
在调研中发现南京城市滨水景观中自然声的比重较小,因此设计者需充分保护和利用鸟叫、虫鸣等自然声,在种植设计中考虑为各类鸟类提供栖息场所,吸引鸟类定居,在乔灌草搭配上注重发挥其生态效益,营造良好的小气候,为场地内原有的鸟类、蛙类及昆虫提供优良的生活环境。
在景观营造中还需抑制场地内车辆声、施工声等嘈杂噪声,如在道路边缘种植茂密的降噪的植物,降低人工噪声的声级,给予游客良好的游览感受。
此外,设计者还可以考虑规划声景路线,因地制宜划分声景游览区域。如在远离人群聚集且风景优美、虫鸟声极为丰富的密林区规划游步道与游人休息场所,作为声景体验区域,使游人在充分欣赏场地内的视觉景观资源与声景观资源的同时,减少人流量对生物栖居的影响。
4 结语
声测量是一种基本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声音测量得出客观声环境状况,而不反映主观的声景。在本文中,笔者虽然对南京城区的滨水景观进行了选点测量与记录不同时段的声音,总结归纳了不同类型滨水景观声音在一天之内的变化,但是调研时间较短,且集中于夏季,并没有将滨水景观一年四季的声音特点研究纳入调研计划中。并且在室外空间,声音的测量受天气影响较大,本研究选择了在天气状况良好、无风或微风的条件下测量,将雨天排除在外,而大风雷雨天气中的各类声音也同样具有研究价值。因而,本调研尚处在初步的探索阶段,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可加入滨水声景观游人喜好度调查,对游人主观评分与客观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声喜好度、舒适度等指标与声级大小、声音种类的关系,或将声音元素分类,在视听交互的语境下探讨声音元素对游人审美偏好的影响,而这些问题还需要研究者开展大量的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 翁玫.听觉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7(12):46-51.
[2] 张东旭,单月.大地的声响:当代中国声景观研究状况及其走向[J].中国图书评论,2020(10):96-100.
[3] 龙晓婕.城市滨水景观声景设计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4] 李坚.沈阳市滨河公园声景观评价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9.
[5] 张秦英,胡杨,李丹丹.基于声漫步的天津水上公园声景观评价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09):48-52.
[6] 蒋涤非.城市形态活力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9-23,113-119.
[7] 李杰.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1-00,41-43.
[8] 林惠清,欧振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声景营造研究[J].中国名城,2020(03):74-78.
[9] 李胜男,金荷仙,黄龙妹.寒山寺声景评价与优化策略[J].新建筑,2019(05):72-75.
[10] 曾懿珺.大型城市公园声景类型研究[D].东南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李书雅(1994—),女,江苏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赵兵(1968—),男,浙江杭州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