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春分,陈姣荣,徐爱玉,江 杨
【导读】通过对远安县水果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产业优势、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针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相关企业、种植大户等开展广泛调研,从基地建设、农旅结合、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旨在为当地水果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湖北远安县居宜昌市之东北,是江汉平原向荆山山脉过渡的丘陵平畈地带,地处北纬30°53′~31°22′,东经111°14′~111°52′。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18 ℃,年降雨量1 000~1 110 mm,无霜期248~258 天,适合多种经济作物栽培。水果是远安“一主三特”中的特色产业,是“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支柱产业。截至2019 年底,全县水果总面积4 270 hm2,总产7.38 万t,年产值2.83 亿元。其中柑桔面积3 333.3 hm2,产量达6 万t,产值2 亿元;特色水果936.67 hm2,总产达1.38 万t,产值0.83 亿元。辐射行政村25 个,带动农户数960 户,从业人员近3 万人。
截至2019 年底,全县主栽水果包括柑桔、桃、猕猴桃、葡萄、李、石榴等。柑桔基地主要分布:洋坪平头山666.67 hm2、南襄野鸡沟733.33 hm2、云盘岭66.67 hm2、左家坪寺坡266.67 hm2,旧县一字山426.67,hm2,花林寺张家坡26.67 hm2等。桃基地主要分布:花林寺镇罗家院、横岩坪、魏家冲、龙凤、高楼等村66.67 hm2,嫘祖镇荷叶村20 hm2、盐池村20 hm2,洋坪镇云盘岭10 hm2、左家坪33.33 hm2、陈家湾20hm2、九里岗26.67 hm2、芭芒店10 hm2。葡萄基地主要分布:旧县董家20 hm2、花林高楼20 hm2。猕猴桃基地:洋坪蔡家沟10 hm2、茅坪场镇白云村66.67 hm2、嫘祖镇望家村26.67 hm2;李基地主要分布:河口双坪66.67 hm2。石榴基地花林寺龙凤44.67 hm2、木瓜铺13.33 hm2、洋坪蔡家沟10 hm2(见表1)。
柑桔在远安县占主导地位,品种以早、中熟温州蜜柑为主,椪柑、南丰蜜桔、本地早等桔类和爱媛28、金秋砂糖桔等杂柑类为辅(见表2)。全县现有水果面积3.33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80户;全县1.33 hm2以上柑桔种植大户200 户。水果专业合作社28 家,其中柑桔专业合作社以枧河柑桔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玉玺种植专业合作社、小汉口柑桔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等15 家,其中仅玉玺、枧河、仨友、龙明4 家开展柑桔购销业务,柑桔销售形式以带叶洗果、包装、冷藏后销售为主,2019 年度出口优质柑桔1.35万t,创收7 425 万元。特色水果以葡萄、猕猴桃、桃、李等专业合作社为主13 家,以鲜果本地销售为主。全县有柑桔类家庭农场12 家,其他特色水果种植家庭农场16 家。其中红李山庄、正航家庭农场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王老五葡萄农场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
湖北圣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红李山庄家庭农场、大堰原始森林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获A 级绿色食品认证,小汉口柑桔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寺坡红”柑桔商标,大堰原始森林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堰云岭”猕猴桃商标,红李山庄注册了“逺河”红李商标,市级地标《绿色食品 远安红李生产技术规程》已正式颁布实施。
表1 2019 年远安县主栽水果生产情况
表2 2019 年远安县柑桔生产分布情况
生态环境适宜。全域生态环境优良,森林覆盖率74.5%,是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湖北省生态县。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多种水果的种植和生长发育。
交通环境优越。县域内快舟大道、G347、呼北高速(G59)等道路互联互通,旅游公路覆盖广,村组公路硬化程度高,高速直达,拥有较为完整的道路交通网络,通达性高。
旅游资源丰富。县域内有金家湾、鸣凤山、鹿苑寺、高安楼、三峡水乡、武陵峡、翟家岭、横鼎漂流等多个旅游景点,旅游设施较为完善,景区各具特色,可吸引宜昌及周边城市的客群开展休闲度假等活动,带动周边休闲农业、采摘农业发展。
基础设施较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更为完备,县域内属沿河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更好,水果等产业连片化发展程度较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较大,农业发展潜力更足。
群众意愿强。与传统农业相比,水果种植效益更高,对不适合水稻种植的缓坡地、二高山旱地可充分发挥其潜能,农民更愿意调整种植结构。
新建果园建园不规范。部分基地是水改旱,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深沟高畦栽培技术落实程度不够,沟、渠、路没有配套,部分田块因排水不畅导致死树现象。
老果园基础设施薄弱。部分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建设的老果园(以柑桔为主)无灌溉设施、无运输道路,遇干旱等自然灾害天气只能望天收,采摘果品、转运肥料靠肩挑背驮,劳动强度大。
品种选择定向不准。在品种选择上都是经营主体自主选择,随意性较强,没有充分考虑适应性和市场前景,几经折腾,血本无归的老板时有发生。
种苗市场良莠不齐。本地无规范化的苗木培育基地,绝大多数新发展基地都要依赖外地调运苗木,既有带来检疫性病虫害的风险,又增加了资金投入,甚至还有网上购苗的现象,导致苗木质量、纯度、适应性无法保证。
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经营主体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行从事水果种植,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管理技术缺乏,整形修剪、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没到位,导致果品质量参差不齐。
品牌意识不强。远安本土所有水果的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知名度不高,即使部分经营主体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但宣传力度不够、维护不到位,没有发挥出品牌的真实效应。
销售渠道不畅。因远安发展的水果品种多而杂,单一品种(柑桔除外)规模相对较小,产量离进入大市场还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经营主体之间都是各自为阵、单打独斗,销售没有形成合力,导致水果销售出现有市无价、有价无市的现象时有发生。
专技人员缺乏。果树专技人员从县局到乡镇严重缺乏,新进人员无对口专业,高级职称专技人员空缺,乡镇一级已无法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稳定柑桔基地面积,适度增加猕猴桃、桃、李、梨等特色水果种植,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水果为主题的度假、养生、观光、采摘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提升水果产业综合效益。十四五期间,新发展特色小水果333.33 hm2,柑桔品改666.67 hm2,水果基地总规模达4 666.67 hm2,总产量达8 万t,产值达3.5 亿元。
开展柑桔精品园建设。首先加强对平头山、野鸡沟、云盘岭、左家坪等柑桔基地管理,推进柑桔平衡施肥、简化修剪技术,实行柑桔病虫害绿色防控。对一部分老果园进行基础设施改造,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1]。其次有序引导品种更新,总规模达666.67 hm2。采取“高接换种”“推倒重建”“大苗置换”等措施,力争从2021年开始在2~3 年内将全县的柑桔品种打造成以中熟“大叶尾张”、早熟“鄂柑二号”、特早熟“大分四号”“宫本”为主,小果型“南丰蜜桔”“金秋砂糖桔”“本地早”为辅的品种格局,面积稳定在3 333.33 hm2。
推进农旅结合。充分利用远安较好的土壤资源、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在沮河平畈及丹霞地貌河谷地带、风景区、旅游大道沿途非基本农田保护区,因地制宜发展桃、猕猴桃、李等特色水果,总规模达333.33 hm2。大力发展生态果园观光、水果采摘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2]。鼓励熊大家庭农场、高楼四季采摘园、董家田野公园、一字山生态农庄、左家坪圣核果园、平头山柑桔园、红李山庄等发展成以水果采摘为主题的休闲生态农庄和基地。
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实行技术指导负责制,有针对性地组织果农进行果树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果农科学种果水平。重点对《平衡施肥技术》《简化整形修剪技术》《安全越冬技术》《病虫绿色防控》等实用性技术进行系统学习。
苗木培育本地化。利用远安本土专家技术优势,鼓励有资质的企业或个人开展特色水果品种引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远安本土栽培的果树优良品种并开展苗木繁育,确保优质苗木供应本地化。
培育水果经营主体。支持洋坪枧河、玉玺、广茂农业、圣核公司等水果经营主体做大做强,鼓励对合作社新上加工设备、建设冷链贮藏系统等配套设施。全县年加工能力达到3 万t 以上。鼓励新建水果深加工项目寻求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发适合远安水果深加工的项目,鼓励新上水果深加工生产线。
千方百计抓销售。首先是支持现有柑桔销售主体(玉玺、枧河、仨友、龙明)做大做强,力争自营出口。其次鼓励企业或者个人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结合,促进水果电子商务的发展[3]。最后大力发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让水果直接进入大型超市、水果直营店[4]。
鼓励品牌创建。着力培育远安特色水果品牌。依托“宜昌蜜桔”公共品牌,大力培育“双红蜜桔”“寺坡红”等柑桔地方品牌和企业品牌[5]。支持远安葡萄、鲜食桃、猕猴桃、红心李等特色水果创建地方公共品牌和“三品一标”认证,并大力维护和宣传。
建立支持政策。县委农办、财政、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将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代农业小农水项目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项目重点支持水果主产乡镇及水果产销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建设高标准水果基地,加强水果收购、仓储、加工及销售能力建设。县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特色水果基地建设,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对水果销售加工优秀企业及大户实施奖励。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充分利用产业扶持政策,统筹使用产业发展资金对发展水果产业给予支持。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从涉农院校大力引进对口专业人才充实县、乡(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整合现有科技力量,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指导员的技术纽带作用,为水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