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矿山》描写了东北煤都“乌金市”的煤矿工人在东北解放初期,奋战在红五月里,以忘我的热情投身到五一节的献工大竞赛当中,来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解放江南,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是我们身后——不太远的一个脚印”。
关键词:萧军;工人小说;《五月的矿山》
正文:
1907年出生于东北的萧军(1907—1988),虽然家境贫困,但勤奋好学,1929年萧军以“酡颜三郎”为笔名,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懦……》,该作品愤怒地控诉了军阀残害士兵的暴行。1932年萧军与落难中的萧红相识,并在之后共同出版了书集《跋涉》。随后的几年,萧军正式走上文坛,从事文学创作,并在1935年8月年出版了描写东北革命军抗日斗争的著名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新中国成立后,萧军继续投身于文学研究与文藝创作,在1954年发表了反映煤矿工人生产生活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建国初期,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党的工作重心逐步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业建设成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此时,新的形势要求当时的文学能充分反映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工业建设,反映工人的生产和生活。萧军及时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深入到工业前线体验生活,在抚顺煤矿,萧军接触到许多煤矿工人,还参与到模范矿工先进事迹的整理工作当中,从而积累了创作工人文学的生活素材。最终,在煤矿工人忘我的劳动精神和英雄事迹的感召下,完成了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的创作。作者曾在《五月的矿山·后记》中提到:“如果这小说出版后对人民能有些好处,对祖国底社会主义建设能有些好处,这光荣,首先应该属于书中所写的那些不懈的劳动的‘真正的人……”1
作为一部反映煤矿工人忘我劳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作品,《五月的矿山》塑造了一批英勇无私的劳模英雄。作为该书主要人物之一的劳动旗手鲁东山,在五一大献工中,带领露天坑的工友们以原计划三倍的采煤量超额完成了任务。当夜雷电交加,但他毫无所惧,二十四小时不停地领导生产和直接参加装车,直至疲累过度晕倒在矿坑里;露天坑的另一位开电铲的青年工人杨平山,多次不顾性命地在崩岩下抢救电铲,负伤住院后未等痊愈就赶赴矿山参与到大献工当中;台山井矿的掘进班长张洪乐以其勇敢无畏得了“张大胆”的绰号,在献工大竞赛中迎难而上承担起修复一条危险巷道的工作,虽然修复工作充斥着危险、困难乃至伤亡,但张洪乐带领自己的掘进班还是用坚强的意志和决绝的手段完成了任务,不负组织委托;乌金市矿山医院的护士艾秀春,是日军千家山屠杀的幸存者,身世凄惨但坚毅果决,解放后投身到医疗工作中,忘我工作不顾身体,竟至于在劳模大会演讲中晕倒在台上。
这些劳模形象展现了解放后东北人民对祖国工业建设事业的热情和对新生活的满心欢喜与期待,他们身上的生机与热忱令人感动。但这些形象也存在性格过于单一、片面的问题,过度强调了劳模英雄忘我的工作热情,而忽略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丰富。比如,鲁东山为矿山的工作奔忙,下班时间也呆在矿上,竟忽略了女儿的病情,致使小女儿未来及到医院检查便病重身亡;杨平山多次抢救电铲,毫不吝惜自己的安危,誓与电铲共存亡,让父亲疑心他迟早有一天会为电铲而死;张洪乐急于在大献工前解决巷道修复的问题,忘记及时为临产在即的妻子找接生婆,差点导致妻子难产身亡等等。“工人们在远离日常生活和世俗情感后,成为被机器和工作异化的英雄”2。
主题上来说,《五月的矿山》歌颂了劳动英雄们无私、忘我、勇敢的奉献精神。他们所以愿意不计回报地投身工业生产,是因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时代,感受到了温暖,看到了希望,激发了他们对故土的爱和对矿山的主人翁情怀。这也就同时歌颂了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党为人们开拓的光明时代。这一主旨符合十七年工人文学的整体思想,赞颂了共产党对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正确领导,以及在党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如火如荼的生产活动。
除此之外,在《五月的矿山》中萧军还大胆揭露了矿山领导干部身上的官僚主义,他们中有些人虽身居高位,却不干实事,对矿坑遇到的问题无计可施,成了工人们眼中的“白吃饱”。还有一些管理人员,身为高级知识分子,自恃身怀技术,看不起工人,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团结群众的集体意识。这些描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仅农民和工人需要接受新教育,转变思想,一些领导干部,同样需要在新的时期走到群众当中去,发现自身问题,提升思想觉悟。
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它和当时的同类作品一样,尽管有许多粗糙明显的缺点之处和艺术上也远没有达到珠圆玉润的高度,但它毕竟是这一园地最初破土的幼苗之一。作者的首创精神和热诚态度本身就是应该肯定的,何况作品的基调又是无可非议的呢!”3萧军对文学新领域的艺术探索精神是可贵的,在祖国建设的新时期投身到工业生产的前线,描写工人群众、颂扬劳动精神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五月的矿山》是瑕瑜互见的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后一部分,大量通讯报导乃至原始记录、数字统计、报纸社论等的使用,使作品缺乏生动的艺术描绘,感染力降低。作者自己也曾表示:“这小说,只是作为我写作过程中,对于这类新的题材、新的斗争……一种试炼。缺点应在意料之中。有机会我还希望自己能写出一些较象样的东西来,以报读者。”4
参考文献:
[1]萧军:《五月的矿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冯仰操:《论萧军小说的空间叙事——以<八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的矿山>为中心》,关东学刊,2016年8月,总第8期。
[3]马希尧、王科:《谈肖军的<五月的矿山>》,锦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4]萧军:《五月的矿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8页。
作者简介:
杨紫寒,女,汉族,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就职于河北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