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燕,周祖亮,陈晓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桂”类药物药用部位多样,植物来源不同。自古以来,对“桂”类药物名称与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桂”类药物之间的功效差异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将对“桂”类药物的药名、功效考辨,配伍应用以及临床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桂”类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1 “桂”的考辨研究
1.1.1 药名考辨“桂”类药物入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菌桂”“牡桂”两种“桂”类药名载录[1];此前的简帛文献如《五十二病方》,载有“菌桂”“桂”“美桂”之名;辞书《尔雅》首现“木桂”之名[2];而在此后的中医药著作中亦陆续出现其他“桂”类药名,如《新修本草》载有“筒桂”“肉桂”“桂心”“桂皮”之名[3];《图经本草(辑复本)》首现“官桂”之名[4];《大观本草》首载“柳桂”之名[5]。因此,为了明晰“桂”类药物名实关系,后世学者对其药名考释做了大量的工作。
陈耀璋[6]认为,桂心与肉桂均为樟科植物的树皮,炮制方法的不同是二者的根本区别,其中,肉桂的炮制是刮去外表粗皮,而桂心还应去掉内表薄皮。有学者认为,官桂即中药肉桂,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不同于来源为樟科植物天竺桂干燥树皮的食用桂皮[7-8]。刘灿坤等[9]对古今桂枝的用药部位进行了本草考证,认为古本草所用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阴香桂、细叶香桂的嫩枝皮,现今所用桂枝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全嫩枝条。张廷模[10]全面考察了牡桂的本草文献及牡、壮二字的训诂和书法,认为“牡桂”应称“壮桂”;且牡桂与箘桂同出一物,前者为干皮,后者为枝皮,二者统称桂。祝之友[11]考证指出,在古代中药文献中,官桂是肉桂佳品,商品中药材“官桂”不能作肉桂应用于中医临床。高家鉴[12]认为,肉桂、桂尔通、桂枝同出一物,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桂尔通是肉桂幼树干皮或粗枝皮,桂枝则为肉桂树的嫩枝。宋立人[13]通过梳理“桂”的历史,对“桂”的原植物进行考证,认为汉唐时期所用的牡桂、箘桂分别是肉桂树大枝和小枝的皮部,均称肉桂,宋代开始才逐渐改用细嫩枝条入药,即今之桂枝。许利平等[14]考证认为,唐以前的“牡桂”“菌桂”“桂”,其药用部位皆是肉桂树树皮,即今之肉桂,自清代起改用柳桂的枝梢代替牡桂,称为桂枝,沿用至今。
1.1.2 功效考辨“桂”的种类繁多,药用部位不同,历代医家对“桂”的认识、应用各异,以致于现世流传的医药著作中有诸多关于“桂”类药物不同功效的记载。上溯古代,《神农本草经》谓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1]。下至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认识,谓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15],但该书至今仍在完善。后世医者对“桂”类药物的应用存在诸多疑困,由此,对“桂”类药物功效考释做了大量工作,解决了诸多难题。
王正公[16]通过将桂枝与肉桂、麻黄进行比较,认为桂枝的主要功效是温经通阳。汤小虎等[17]依历代本草、方书及其运用情况,将桂枝的功效归纳为散寒解表、调和营卫、温通经脉、温助阳气、平冲降逆、利肝肺气6个方面。曹魏等[18]从《伤寒杂病论》结合临证剖析桂枝,指出其并非发汗药。王玉环等[19]通过系统梳理历代主流本草对桂枝功效及功能主治的相关记载,明晰了桂枝功效发展的演变脉络,整理归纳出桂枝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利水,平冲降逆,补中益气,平肝,散下焦蓄血”的功效。江海涛[20]认为,肉桂“引火归元”的功效基于其性走散,因此只能应用于阴寒欲脱的临床危急证候。祁欢等[21]通过对肉桂、桂枝、附子进行比较,明晰肉桂宣导百药、行气血、运经脉、鼓舞气血生长的功效。宁佳[22]引用本草著作中桂枝、肉桂的功效记载,并结合临床应用,认为肉桂与桂枝均有解热之功效,但肉桂的解热作用强于桂枝。
由上述可得,学术界对“桂”类药物名称、功效进行了大量的考辨研究。在名称考辨方面,对“桂”类药物进行了历史梳理、原植物考证、炮制方法辨别和文献训诂,很大程度上明晰了古代“桂”类药物的名实对应关系;在功效考辨方面,对历代主流本草文献载录的“桂”类药物进行了功效及功能主治梳理、“桂”类方剂机理研究及药物之间比较等方面的考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不同“桂”类药物之间的功效及差异,为后世研究提供参考。
1.2 “桂”类药物的配伍应用研究
1.2.1 《伤寒杂病论》中“桂”的配伍应用研究
《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合称为《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据统计,全书共载288个方,其用药精当,配伍严谨,称为方书之祖[23-24]。《伤寒杂病论》中广泛应用“桂”类药物,经统计,本论所载“桂”类方药共70个,故后世对“桂”的配伍研究,大多在《伤寒杂病论》中“桂”类方药的基础上进行。
顾元文[25]总结了《伤寒论》中桂枝解肌祛风、温通心阳、通阳化气、平降冲逆、温经通脉、温补脾胃的配伍作用。刘世兴等[26-27]基于对《伤寒论》中“桂”类方剂的研究,明晰张仲景遣用“桂”类药物的配伍规律。洪寅[28]对张仲景运用桂枝的配伍规律做了探析,指出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麻黄,辛温发汗;配甘草,温通心阳;配附子,温经除湿;配茯苓,化气行水;配桃仁,通脉行瘀;配柴胡,双解二阳;配饴糖,温中补虚。陈志勇等[29]分析了《伤寒论》中桂枝分别与芍药、炙甘草、干姜、茯苓、麻黄、附子等的配伍应用规律。此外,王惠君[30]还对桂枝与当归、桃仁的配伍规律进行了探讨;程红[31]对桂枝与白术、当归的配伍应用进行了探析;张媛媛等[32]对桂枝-甘草药对进行了单独的讨论。
肖婉平[33]对《金匮要略》中桂枝、茯苓配伍的方剂进行探讨,明晰桂枝、茯苓配伍应用有温阳利水、补气解表、利水解表、健脾温阳、降气逆通阳、益气通脉的功效。金芷君[34]总结了《金匮要略》中桂枝-白芍药对的诸多功效。王媛媛[35]对《金匮要略》中桂枝药物配伍、组方和临床新用进行讨论,探明桂枝配伍和应用的新发展。有学者对张仲景桂枝对药应用规律进行探讨总结[36-38]。杨柳青[39]从用量规律对《伤寒杂病论》中桂枝与甘草的配伍原因进行探讨。吴贝贝等[40]对《伤寒杂病论》方剂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应用进行研究,探讨桂芍配比用量的变化与其发挥“温、补”二法之间的关系。
1.2.2 其他“桂”类药物的配伍应用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对“桂”类药物配伍规律研究的散在讨论文章,对部分“桂”类药物药对进行探讨。郭效义[41]认为,只要改变煎煮法,肉桂与赤石脂进行配伍,便不存在相畏之理。陈仁寿[42]通过文献整理分析,将肉桂的常见临床配伍应用归纳为:配附子、干姜,以温补肾阳,回阳救逆;配人参、黄芪,以温中健脾,益气养血;配黄连,以交通心肾,清火安神;配高良姜、吴茱萸,以温散止痛;配当归、川芎,以散寒通阳,活血调经;配熟地黄、鹿角胶,以温通血脉,散寒消凝;配黑锡、硫黄,以温肾纳气,祛痰定喘;配黄柏、知母,以温肾坚阴,通阳化气。丁舸等[43-44]从方剂中探析肉桂的配伍意义。苏慧敏[45]认为,玄参与肉桂相伍,可以滋补亏虚之真阴,下引上亢之虚阳,并举一治疗高血压伴失眠的成功案例。顾祖莲等[46]设置老鼠实验组,得出虎杖-桂枝药对低、中、高剂量组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均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赵玉静[47]通过虎杖-桂枝药对不同剂量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进行比较,指出虎杖与桂枝配伍不同剂量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均具有确切效果。
上述可得,“桂”类药物配伍灵活,各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侧重于《伤寒杂病论》中“桂”类方剂的研究,对“桂”类药物的配伍规律、配比用量进行了全面探析,总结了“桂”类药物的配伍应用规律,为后世医家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1.3 “桂”类药物的临床价值研究“桂”类药物临床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领域,故后世学者做了相关的临床应用研究。李庭玉[48]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桂”类药物味辛,性燥,为升阳助火之品,剽悍猛烈,走而不守,为温通气血的强壮药,且有引火归元之功,并列举了两例成功的临床经验案例。刘亚娴[49]论桂枝强心、降逆气的功效,列举了3例成功的临床经验案例。孙明异等[50]使用桂枝治疗脾虚贫血患者26例,获得显著疗效。王仁尧[51]阐述了桂枝治疗瘫痪的用法,并列举了2例临床经验案例。华乐柏[52]列举了桂枝末外敷治疗遗尿、寒疝、头痛的临床经验案例。吴敏[53]运用桂枝治疗妇科疾病,临床疗效较好,并列举6例临床经验案例。李茂艳[54]阐述了桂枝在外感内伤中的广泛用途,并列举了4例临床成功案例。周瑛等[55]观察单味桂枝煎汤内服对关节镜下滑膜清理治疗类风湿颞下颌关节炎患儿术后肿胀的改善情况,设置34例临床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由上述可得,“桂”类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各科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
经过相关学者的努力,“桂”类药物文献研究成果丰富,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只局限于对东汉末年至今的医学著作中的“桂”类药物进行研究分析,而对秦汉时期出土医书方药文献中“桂”类药物研究几乎没有涉及;二是未对出土医书方药中“桂”类药物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出土医药文献长期埋藏于地下,未经后人改动与增删,从载体形制到文字内容都真实地保存了古代文献的原貌,为研究早期的医药历史和方药传承演变提供了珍贵资料,具有特殊研究价值。对于出土方药文献的整理研究不足,这些宝贵的医药遗产尚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桂”类药物名实存异,功效不同,普遍应用于临床。基于出土医书文献的特殊研究价值,应充分利用现代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学、中医学、中药学、统计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出土医药文献(如简帛医书)中的“桂”类方药进行文献整理、综合分析、数据挖掘和比较研究,分析出土医书“桂”类药物的配伍和应用特点,总结出土医书“桂”类方药的临床价值,充分挖掘简帛医书文献的研究价值,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2.1 文献整理对现已出版的出土医书中所载“桂”类方药进行全面收集,同时做好出土医药文献新材料的处理规划,及时将公布的方药文献纳入研究范围,统计“桂”类方药数量,对出土“桂”类方药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建立简帛医书方药电子资料库,掌握出土医书所载“桂”类药物医方的分布、应用情况。
2.2 综合分析运用中医学和中药学相关理论,对出土医书所载“桂”类药名进行考辨,明晰所载“桂”类药物的具体指称,探讨“桂”类药物名称与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丰富中药学理论。
2.3 数据挖掘运用计算机数据库和信息检索方法,对出土医书所载“桂”类方药进行专题研究,探明“桂”类方药的配伍、应用规律,了解古代医者的临床用药特点,总结其遣方用药经验,为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4 比较研究将出土医书所载“桂”类方药与早期传世医书《伤寒杂病论》中的相似方药进行比较,探明早期“桂”类方药的应用异同,揭示其发展演变规律,明确方药之间的渊源与传承情况。
研究出土医书所载“桂”类方药时,不仅要借鉴古圣先贤的理论,考据历代医家的论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还要认清本项目研究的难点:出土医书所载“桂”类药物名称相对笼统,需要对药名进行科学辨析;出土医书“桂”类药物与多种药物综合使用,方药形式复杂,需要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分析“桂”类方药的配伍、应用规律。
出土医书文献中所载“桂”类方药较多,据统计,现已出版的出土医书文献中载录的“桂”类药物条文有51条,共62个医方,包含“桂”“美桂”“菌桂”3种“桂”类药物名称,为“桂”类方药文献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目前,出土医书的新材料不断被发掘整理:北京大学正在整理一批汉代医简,所载病方涵盖多个科目,涉及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诸多药物[56]。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金牛区天回镇一处西汉时期的墓地发掘951支竹简,其中包括《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在内的7部医书,其内容为治六十病方及合和制剂之法,所载复合方中含有多种药剂[57]。虽然这些出土医书文献尚未出版,但相信新材料的不断面世将为出土医书文献“桂”类方药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