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藏神”的现代认识

2021-04-17 23:24:57刘水馨刘洁
中医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神志化生阳明

刘水馨,刘洁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250

岐伯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吹风,故曰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灵枢·本神》中有完整的解释:“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认为男女生殖之精结合后产生了新的生命,之后才有了神的存在。《灵枢·海论》中指出:“脑为髓之海”,而髓由精气化生而来。因此,脑为贮藏髓精之处,亦可认为是元神化生之处。神在人出生后才开始逐渐形成,在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下发育成长,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1]。其中,血液是神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素问·痿论》曰:“心主身之血脉”,心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运行,濡养脏腑及全身。《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指出了心与神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认为心主神志,统帅人体的思维意识和生命活动。由此可见,神的产生与心、脑相关,气血为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与神志活动的发生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胃藏神的理论基础

1.1 心胃相关《灵枢·经别》曰:“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指出足阳明胃经与心经经脉相通。《难经集注》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2]。”《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客于胃,烦心心痛”“阳明之胜,清发于中,胸中不便,复则心痛否满,烦心,病在膈中”。为心胃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相互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构成行于脉中之营气,营养心脉;若是邪气入胃,则会循经络入心,引起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出现相应的病变。《证治准绳》指出:“胃脘之受邪,非比自病者多,然胃脘逼近于心,移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3]。《黄帝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也充分说明心胃相关,二者在生理解剖结构上位置相近,胃的腐熟受纳功能失常,饮食不能转化为水谷精微,气血化生不足,则不能濡养心神,出现心脏疾病,叶天士更是直接提出用通下法来治疗神志疾病[4]。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胃壁存在着神经感受器,在机械性作用、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刺激下,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释放增加,诱发了心肌小血管内血小板聚集,血液微循环受阻,心率加快,影响心脏正常生理功能。此外,还有研究指出,胃与心之间存在交叉的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都有分支联络到胃与心,这也解释了临床上会见到心绞痛患者却表现出胃痛、牙痛、咽痛等更为明显的症状,而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也会在吞咽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及胸骨后疼痛的症状。胃心综合征的发生亦可导致血管内物质的变化,诱发心绞痛[5-6]。

1.2 胃与脑相关《难经·四十七难》曰:“人头者,诸阳之会也”。《灵枢·动输》云:“胃气上注于肺……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指出足阳明胃经循行经络与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7]。《重订通俗伤寒论》中提到:“胃之支脉,上络心脑,一有邪火壅闭,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窍,故昏不识人”。邪气郁闭足阳明胃经,经气不利、腑气不通,浊气循经上扰神明,则蒙蔽清窍,出现神志病变[8]。《灵枢·平人绝谷》亦云:“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人体正常的神志思维活动依赖于气血的濡养和脑髓的充盈,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因此神机的清灵与脾胃的正常功能活动密切相关,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气血化生无源,则脑窍失于濡养,思维迟钝、神志不清[9]。

近代研究表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信息交换的桥梁。其中迷走神经对于胃肠支配起到了重要作用,它能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道腺体分泌,还能保护消化道黏膜。长期的紧张劳累等会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亢进,造成胃酸分泌增多;而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胃黏膜血管收缩,促进胃肠疾病的发生[10-11]。已有研究资料证实,胃肠道产生的肽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而原本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肽在消化道中也被发现,因此便提出了脑—肠肽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为胃肠与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提供了有利的依据[12]。近代还有学者提出微生物群-肠-脑轴的概念,认为胃肠道微生物群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反应途径,肠道微生物群或肠道接触特定细菌的变化还可以调节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功能,最终使大脑的功能发生变化[13]。这都为胃脑相关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心藏神,为君主之官,统帅人的思维活动,脑为元神之府,主管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二者与神志活动紧密相关。足阳明胃经与心、脑经脉相连,其化生的水谷精微也为元神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近代实验研究表明,心、胃、脑通过神经系统相互影响,胃脑之间还以肠道微生物为媒介密切相关,或存在着生理与病理上的联系,这些都为心、胃、脑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供有力的依据,也为胃藏神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2 胃藏神理论溯源

2.1 足阳明脉与神志的关系最早的关于足阳明脉与神志关系的记载见于马王堆等简帛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曰:“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病甚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惕然为骭厥。是阳明脉主治[14]。”提示了足阳明脉与神志疾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从足阳明经脉及其相关腧穴论治精神类疾病提供了思路。胃居于中焦,是气机调节的重要枢纽,足阳明经气通畅,方能更好地调节五脏功能,共同协调完成正常的神志活动。《黄帝内经》中也有足阳明经脉病变出现神志病变的描述。《素问·厥论》曰:“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而赤而热,妄见而妄言……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应处于阴平阳秘、相互调和的状态,若是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出现了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由于阴主内主静,阳主外主动,相应的病理表现也会随之而生。阴阳相争之下,若出现阳盛阴衰的状态,则表现为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若是阴盛阳衰,则表现为沉默不语,喜闭窗而独居[15]。张介宾《类经》云:“阳明经多气多血,邪客之则血气壅而易为热,热则恶火也。阳明气逆而厥,则为喘惋。惋,忧惊也。故恶人之烦扰[16]。”从气血盛衰的角度解释了足阳明脉与神志病证的关系,足阳明脉多气多血,若外邪来犯,易致气血壅盛而表现为恶火、恶人烦扰甚至谵语的热象。

2.2 足阳明气血充足则神机清灵《难经·八难》云:“气者,人之根本也。”《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气机调畅,方能较好地调控脏腑功能,推动血液运行,使得机体状态良好,精神乃生[17]。《脾胃论》云:“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精与气皆为化生神的物质基础,气能生精,神得到二者的滋养才能发挥作用。气为血之帅,参与血液的化生,推动血液运行,气血流行,神即应之而生,气至则神亦至。故《灵枢·小针解》谓:“神者,正气也。”神寓于气,气以化神,气充则神明,气虚则神衰[18]。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为营气,行于脉中,构成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血液也是机体精神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人体血气充盛,流注于四肢百骸,濡养脏腑脑窍,脑髓充盈,则神机清灵,思维敏捷,故《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素问·热论》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阳明脉为水谷之海,血气之源。《素问·五脏生成》云:“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五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足阳明脉为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故又称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19]。胃的生理功能是腐熟受纳水谷,将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进而化生气血,濡养五脏六腑。因此,有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脉的说法,足阳明经气充足,气血化生有源,流注全身,上可濡养脑窍,脑髓充盈,脑部气血通畅,自然神机清灵,思维敏捷。

3 胃藏神及其现代研究

胃藏神从现代医学角度可以理解为建立在消化道平滑肌自主性、壁内神经丛与胃肠肽基础上的消化道内在神经—体液调节。自主神经包括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胃肠道管壁内内在神经的细胞体发出纤维,交织成网构成了壁内神经丛。

3.1 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交感神经对于胃肠道的内在神经丛具有双重效应,其释放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过激活抑制性神经元和抑制兴奋性运动神经元,达到抑制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作用。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还可直接作用于括约肌,使括约肌紧张度增加而闭合。因此,交感神经兴奋会减少胃肠道血流量,使其运动受到抑制。支配胃肠道的副交感神经是迷走神经和盆神经,与交感神经相反,其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能加强胃肠道平滑肌的运动,降低胃肠括约肌的紧张性。交感与副交感这对神经共同接收来自大脑和脊髓的信息,再传递至壁内神经丛,继而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及消化腺的分泌[20-21]。

壁内神经丛可分为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的运动神经元可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性运动神经元能通过释放乙酰胆碱与M型胆碱受体结合,增强平滑肌的肌紧张,促进收缩功能;而抑制性运动神经元则释放一氧化氮和血管活性肠肽,二者相互协同,共同对平滑肌起到舒缓作用。黏膜下神经丛通过突触与肌间神经丛相联系,参与调节胃肠平滑肌的运动,但其主要作用是调节上皮细胞、腺体及内分泌细胞的分泌,进而对胃肠道的吸收起到调控作用[22]。

3.2 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胃肠道分泌的胃肠激素是一组广泛存在于胃肠道的多肽类物质,构成了体液调节的重要环节。它既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以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胃肠平滑肌的相应受体,又可以经胃肠肽能神经释放神经递质来调控胃的运动,从而调节胃肠道的消化吸收。胃肠激素对维持胃肠道内壁的完整和调节胃肠运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胃肠道激素分泌失调或受体结构、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胃肠道疾病[23]。除了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外,胃肠激素对肿瘤、免疫及炎症等的发生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4]。目前已发现的胃肠激素有20多种,但具有生理性调节和循环激素作用的有5种:分别是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和促胃动素。它们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经血液循环或局部弥散等方式作用于靶细胞,以此调节消化系统的吸收、运动及分泌。

因此,可将消化系统的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分为阴阳两方面。消化腺外分泌归为胃阴,消化道动力归为胃阳,二者在消化道内在神经一体液调节的作用下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活动[20]。胃阴胃阳互相调和,阴平阳秘,胃藏神功能正常,则能正常腐熟受纳、升清降浊,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不会出现胃肠道相关的病理表现。若胃阴胃阳失调,胃神浮越,则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口苦、呃逆、痞满、厌食、脘腹痛、泄泻、便秘等病证随之而生,健脾和胃、升提消导均不见效,安神则愈,此多见于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12]。

4 胃藏神的临床应用

古有朱丹溪运用健脾化痰法治疗弟弟醉酒后乱言狂语;薛己予祛风顺气、运脾化痰的牛黄承气汤治疗昏不识人,不能言语之证,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25]。现代胃藏神理论的运用多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是由于高级神经系统活动障碍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的一组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的运动、分泌与吸收机能失调,涉及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两部分,却无相关组织学器质性病理改变[26]。实验研究发现,予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抗抑郁、抗焦虑药物黛力新治疗后,患者上腹部胀满疼痛、嗳气、早饱等消化道症状明显减轻,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证明了黛力新等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7],这为从调节神经系统治疗胃肠道相关疾病提供了思路。还有临床观察显示,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多潘立酮片治疗作为对照组,与改善脑部供血的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可调节神经功能的谷维素治疗进行对比,发现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28],证明了改善神经供血的药物对消化系统的某些相关病症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马来西亚留学生以中医经络学说为依据,运用安神疏肝法,选用神门、内关、足三里、太冲等养心安神的穴位为主穴,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29]。还有学者实验研究证明,应用具有和胃化湿功效的三仁汤加减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胃炎合并神经衰弱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0]。这些近代实验研究结果为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的紧密关系提供了充足的证明,也为胃藏神理论提供了科学的现代实验理论依据,为治疗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某些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

5 总结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与体现,对于人体的思维意识与行为活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中医认为心藏神,为君主之官,统帅人的思维意识,主宰人体的行为活动;脑为元神之府,神之居所,二者均与神志活动的发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足阳明胃经在经络循行上与心、脑相连,胃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与心、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除此之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为神化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近代实验研究也发现,从神经系统治疗相关胃肠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充分证明了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密切的关系,揭示了胃与神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胃藏神理论的提出,为治疗神志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因此,从胃肠论治神志疾病值得今后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神志化生阳明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微商“侵入”中老年朋友圈 老人不想“入坑”该怎么办
自我保健(2020年10期)2021-01-15 00:54:38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简单搓搓可养生
养生月刊(2020年10期)2020-10-14 02:06:26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养心重在养神志
《神农本草经》中与神志相关的药物归类分析——胡随瑜教授《神农本草经》讲记(四)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金色年华(2016年7期)2016-02-28 01:39:02
美蓝染色联合放大胃镜技术对不同类型胃黏膜肠化生的诊断作用
山东医药(2015年14期)2015-04-04 14: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