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经辨治肾性水肿*

2021-04-17 22:49阮冬冬袁军孟祥燕陈凤
中医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肾性太阴少阴

阮冬冬,袁军,2,3,4,孟祥燕,陈凤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430000;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430000;3.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 武汉430000;4.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北 武汉430000

肾性水肿是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所致的水肿,以首发于组织疏松部位(晨起眼睑、颜面水肿),继则发展至足踝、下肢,甚至波及全身为特点[1-2]。目前,临床上推荐用药首选利尿剂,但不良反应率高[3-4]、易反复发作等缺陷难以避免,长此以往,患者预后不佳,生活质量不高。中医药疗法在治疗肾性水肿方面优势明显,可从整体出发,标本兼治,扶正祛邪[5-8]。从中医入手治疗肾性水肿可通过究其根源,辨经论治,专人专方,改善脏腑功能,进而改善局部证候。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相互联系。如《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六经证候的产生,乃脏腑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鉴于肾性水肿与脏腑经络的密切联系,本文尝试从六经入手以探求肾性水肿的辨证论治。

1 中医对肾性水肿的认识

肾性水肿属中医“水肿”范畴,首见于《黄帝内经》,但在《黄帝内经》[9]中作为症状名词,并未以“水肿”这一病名出现,与之相关的病名还有“水”“水病”“水胀”“胕肿”等。《素问·平人气象论》曰:“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灵枢·水胀》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以上认为水肿的病因与风邪、湿邪相关,并且描述了水肿病的特征,易与它病鉴别。《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闭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提出了水肿的病因病机,认为肾可调节水液,如肾失气化,则水液停聚易成水肿。《素问·评热论》曰:“有病肾风者,面浮然壅……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提出肾性水肿首发于眼睑、颜面,且认为实证水肿可用针刺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限,五阳已布,疏涤五脏。”首次提出用“发汗、利小便”两大法则来治疗水肿[10],但未拟出具体方药。后世医家张仲景以六经辨证为纲,对水肿的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进行了系统阐述。

2 六经传变规律

六经病变的产生是在外邪作用下正邪相争的结果,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因为脏腑经络彼此联系,相互影响,故某一经的病变,常会涉及另一经或多经,从而出现传变或合病、并病等证候。传变乃是疾病动态发展规律,传变方式不外乎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循经传如先太阳后阳明、少阳,越经传乃初太阳而后少阳及三阴,表里传如先太阳后少阴。而合病则为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谓之并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就肾性水肿而言,首先由外感六淫之邪引起的以恶寒发热、头痛、颜面浮肿、无汗、脉浮等为辨证要点的太阳表证;若久病不愈,表证逐渐减轻或消失,水肿日益明显,则为外邪乘机侵入膀胱之腑,形成典型的膀胱蓄水证;病至阳明,以阳明热偏盛,津液匮乏为特征,呈现一派伤阴之象;病情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等少阳见证,其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壅滞,水饮内停;若病情久而不愈,则会损伤正气,出现脾气不足之证,标志由以实为主转入以虚为主的水肿;太阴病期若失治误治,则会进入少阴病期,引发少阴寒化或热化等一系列征象,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总纲;若病仍不解,邪毒炽盛,正虚不复,损伤脏腑,病情虚实互见,则预后欠佳[11-12]。

3 分经论治

3.1 太阳外邪袭表,肺气失调水阻证肾性水肿的早期阶段多为外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肺卫受邪,肺气闭塞,通调失职,导致风遏水阻;而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易夹寒夹热。判断为太阳病的主要依据是《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而恶寒。”而太阳病又分为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其一:“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第12条云:“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云:“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越婢汤主之。”故太阳中风水肿应用调和营卫,宣肺利水之法,越婢汤越过脾土,直取肺金,肺得宣降,水肿自解,桂枝汤和营卫,使风从外出,水从内泄[13]。其二:“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35条云:“太阳病,头痛……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临床上对于此型肾性水肿,可在辨证的基础上联用发汗之峻剂麻黄汤,使水邪有出路,主要取其复肺气之宣降,通调水道之功[14]。

3.2 太阳膀胱蓄水证若太阳表邪循经入里,膀胱气化失司,水道失调,水湿蓄于下焦,阻遏阳气,气不化津,津不上承,导致上输无力,下注无权,而出现小便不利及口渴为主的诸症。故《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临床上治疗此型患者应拟五苓散,以泽泻、茯苓、猪苓渗湿利水,令水从腑去,桂枝温阳化气,引诸利水渗湿之药直趋病所;水不下趋,势必上泛;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土制水,该方治在水腑。而取效在水脏,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五苓散具有化气利水兼散表邪除水肿、减轻肾脏损害的作用[15-18]。

3.3 太阳经变证若太阳表证失治误治或太阳表邪入里损伤太阴脾气,脾主土而属太阴,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水饮内生,脾土虚则不能制水,水饮势必上冲,形成以心悸、眩晕及小便不利为主的诸症。故《伤寒论》第67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苓桂术甘汤主之。”本方可使脾阳得复,水饮得化;且可崇土筑坝,以防水饮上泛。久病及肾,若病情进一步加重,则可内伤少阴阳气,进而传变为少阴病,肾主水属少阴,少阴阳虚,气化失职,主水无权,则水泛成灾,出现以心下悸、头眩及身体震颤为主的诸症。故《伤寒论》第82条云:“太阳病发汗……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复肾阳非真武汤不可为功,附子温肾壮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水气;茯苓利水;芍药敛阴和营,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3.4 阳明误下津伤,水热互结证《伤寒论》第180条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为水谷之海,多气多血之经,主燥热之化,而“胃家”统括胃肠,若邪气深入阳明,故从其化,胃肠燥热亢盛,邪气盛则实也。此证需慎用发汗、利小便之法,一旦误治,易生变证。《伤寒论》第223条曰:“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此条紧承第221条,乃阳明热证误用下法,热未除尽,津液已伤,又与水结,蓄于下焦,终酿为津伤水热互结之证,方用猪苓汤,临床表现以小便不利、口欲饮水、心烦、不眠、舌红少苔等为主症。临床上若阳明经水肿误用下法,则会热邪未尽,而津液已伤,水热互结,蓄于下焦,呈现一派伤阴之象,兼有下肢水肿、小便不利等症,可辨证予以猪苓汤方[19]。方中猪苓与阿胶配伍利水而不伤阴,实属事半功倍,医者可据患者个体差异在主方基础上加减化裁,因人因病制宜。

3.5 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停证《灵枢·本输》曰:“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三焦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通路,故胆腑清利,三焦通畅,枢机运转,则阴阳水火升降自如。若少阳枢机不利,三焦壅滞,决渎失职,水饮运化失常,临床表现多为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等少阳见证,可兼有双下肢或颜面浮肿。正如《伤寒论》第96条云:“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少阳病应不可忽视少阳三焦的疏利,仲景云:“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故临床上治疗少阳病水肿,应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化裁[20],重在疏利三焦之壅滞,使三焦气化得以畅利,水湿毒邪得以排除,水肿自消。少阳外邻太阳,内近阳明,病情每多传变,证情常有兼夹,临床上也还需谨遵“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

3.6 太阴水湿内停证张介宾提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则肾性水肿也与肺、脾密切相关,太阴水肿乃责之手太阴肺与足太阴之脾相应脏腑,肺、脾二脏,一为水上之源,一主运化水湿。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是《伤寒论》第273条,曰:“太阴之为病……自利益甚……必胸下结硬。”《伤寒论》第277条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刘保利认为,太阴病应温运脾阳,拟肾着汤为主方化裁,以干姜配伍白术、茯苓温阳健脾利水[21]。太阴水肿的基本病机乃脾阳虚损,运化失职,寒湿内盛,升降失职,结合病机即可选方用药,如参苓白术散[22]、苓桂术甘汤[23]、实脾饮[24],此类方药均可参考予之。六经之间的病机演变,复杂多变,亦有规律可循,应以临床事实为依据。

3.7 少阴阳气损伤,水湿泛滥证《伤寒论》第281条云:“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乃少阴病之总纲,若病情久治不愈,则可能传入少阴,依体质差异而出现寒化和热化两种不同证型,水肿与肾密切相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为水液蒸腾布化的原动力。《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若少阴阳虚,阴寒内盛,水气不化,则水湿泛滥,此为寒化,临床上辨证属于此证者。《伤寒论》第316条言:“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真武汤主之。”故拟真武汤加减治之,若兼有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以散水寒,敛肺气;若兼呕者,加生姜和胃降逆;若肾阴亏损,阴虚有热,呈现一派热化之象,则证属少阴热化证,可选阴虚水热互结之猪苓汤方加减化裁。真武汤现代临床应用广泛,在治疗肾性水肿层面更是疗效显著。诸多研究表明,真武汤加减具有减轻水肿、控制蛋白尿的功效[25-27]。

4 结语

现今肾病患者逐年增加,探寻治疗肾性水肿的中医特色疗法显得尤为重要。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入手论治肾性水肿,结合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明确证型,灵活选用经方加减化裁,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通过通读《伤寒论》,分经论治肾性水肿,对经方治疗肾性水肿进行规律性总结,有益于临床医师灵活运用经方,以期为临床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拓宽思路。

猜你喜欢
肾性太阴少阴
刘光珍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经验
付滨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及验案举隅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对《伤寒论》少阴急下三证的体质学认识
1例糖尿病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药学服务
《伤寒论》少阴病预后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