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林从湿论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经验*

2021-04-17 19:52:00卢赵琦李茂生陈美艳李惠林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尿酸痛风教授

卢赵琦,曾 霖,李茂生,陈美艳,李惠林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3;2.深圳市中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痛风是由于单钠尿酸盐沉积关节所致的一种炎症性关节炎,其必要的致病因素正是高尿酸血症[2]。痛风发作往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且发作前可能已存在长时间的单纯高尿酸血症期[3],因而本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如何预防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痛风发作。目前西医治疗疗效显著,但由于药物副作用、不良反应,或患者个人原因无法坚持服药等,治疗进程时常受阻,病情多有反复。李惠林,为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师承我国伤寒学泰斗熊曼琪教授、全国名老中医王孟庸教授等,从事中医内分泌与代谢专科临床及科研工作35载,运用经方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经验丰富。笔者有幸师承李惠林教授,现将李惠林教授从湿论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经验论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高尿酸血症在中医学古籍中并无对应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推断近似于“痛风”“痹证”“历节病”“湿证”等论述范畴[4]。现代辨治思路下,其可大致分为痛风急性发作期和单纯高尿酸血症期[5]。

“痛风”一词,最早记载于梁代陶弘景之《名医别录》:“独活,味甘,微温,无毒。主治诸贼风,百节痛风无久新者。”[6]痛风之名的正式提出,则始于金元,朱丹溪于《格致余论·痛风论》中首次明确了“痛风”这一病名[7]。明清时期,痛风进一步发展归于“痛痹”范畴[8]。痛风急性发作期多以关节痹痛为主要特点。《万病回春》云:“痛风者,遍身骨节走注疼痛也。谓之白虎历节风,都是血气、风湿、痰火,皆令作痛。”[9]清·林珮琴《类证治裁》:“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10]痛风发作期,起病急,病势剧,常表现为关节红肿痹痛,甚者足不能行,究其病机,多由于外感或内生火邪、热邪炙熏局部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言:“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11]此阶段病性属本虚标实,而以实邪为主。然李惠林教授认为,究其根本之因,多以病患个人体质、长期摄食起居不当等所致的水湿内生为基础,水湿为患,其性胶结,病势难解,邪气难散,故当与外邪相合,或气血痰火搏结于内,其邪常被束于局部,化热化火,骤然发为剧烈疼痛,且痛势难却。

对于单纯高尿酸血症期而言,中医学古籍文献中并无明确相关记载,然《万病回春》论道:“一切痛风肢节痛者……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炙煿,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12]《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13]《医宗必读·痰饮》中亦道:“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14]李惠林教授认为,由古代多方医家记述可知,此病发生多与患者日常嗜食肥甘厚腻,起居摄生不慎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其人多见形体肥胖,臃肿丰腴。究其病机,或由外湿侵袭,或由饮食伤脾,脾气运行受碍,气化不利,则日渐湿浊内蕴,此为发病之基石。一方面,湿邪日久郁而化热,痰浊血瘀湿热毒邪杂合流注四肢关节,伺机而发为本病。另一方面,李惠林教授强调,风邪、寒邪亦可与湿相合,留于体内,为急性期发作酝酿造势。如《景岳全书·脚气》:“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15]又如《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痹,一切脚气,百用皆效”[16]。

因此,李惠林教授认为无论急性期抑或缓解期,本病的发病因素、病机及转归均与湿邪密不可分,故一再强调“从湿入手,一以贯之”的治疗理念。同时,李惠林教授强调,对于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痛风预防,乃中医药事业须重点攻坚之处。

2 临证特色

2.1 辨急性慢性,轻重缓急 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多以下肢关节疼痛为主,《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言:“伤于湿者,下先受之”[17],湿邪趋下,因而本病多累及膝关节、踝关节、跖趾关节,病位在下。李惠林教授论述,这一表现正与湿邪的特性相呼应。急性期治疗思路应以治标驱邪为要,祛除致病因素刻不容缓,用药当精准,可采用性味迅猛之品,以缓解患者疼痛为要,以燥湿清火化痰袪瘀为法,同时,临床上需着重使用祛湿止痛之品,如延胡索、萆薢、土茯苓、苍术等以燥湿祛湿,湿邪去,则火邪、热邪得散。

无症状期病势总体较缓,患者常无关节痹痛等不适,然患病之人多见形体肥胖,脾虚湿蕴者居多,考虑病性属虚实夹杂,本虚为主。李惠林教授强调,此期治疗亦不可轻敌,须坚持未病防病,整体用药宜缓平,以健运脾气为主,如党参、黄芪、白术之品,并佐以祛痰利湿化瘀之物,如酌情予厚朴、石菖蒲、枳实、红花、桃仁、益母草之类。治疗上重在调节患者体质,旨在从根本上预防患者的痛风发作。

2.2 辨久病新病,寒热温凉 李惠林教授认为,辨治新病久病,不可以偏概全。本病患者,凡见急性疼痛发作者,无论病程日久,亦当用药急迫,出击果断,宜擒拿敌方之首,不可延之。若为无症状者就诊,即使病程已久,亦应徐徐补之,不可操之过快,求之心切,切忌投予大量滋补碍脾之品,补益同时应始终佐少量行气活血之品,以求补而不滞,益而不腻,如可予红花、桃仁、薏苡仁之品。

从古至今,大多医家似乎更倾向于本病由湿热蕴结所致[5],诚然,红肿热痛多由热毒火结所致,脾虚湿蕴,日久酿生湿热,发为本病。然而,临床上亦可见寒湿所致关节疼痛者,表现为无皮色改变,肤温亦不高者,结合《丹溪手镜》中“痛风,血久得热,感寒冒湿,不得运行,所以作痛”的论述[18],此乃亦可能由外寒胶结内湿所患。临床上李惠林教授除常用健脾祛湿之法外,亦有采用驱寒除湿之品之时,如加用天南星、威灵仙、羌活、桂枝之类。临床辨治当随证加减,灵活取夺。

2.3 辨湿邪主线,一以贯之,分期论治 此为李惠林教授辨证论治中最为突出的观点。《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19]古人即认为痹病与湿邪密切相关。本病常以关节四肢痹痛为主要表现,故一定程度上亦可归于痹病,而痹病的发生发展则与湿密不可分[20]。李惠林教授认为,无论病程日久,寒热虚实,其发生发展多由湿邪作祟。湿为阴邪,阴邪趋下,极易阻滞气机运行,气机不畅,加之与热相合,则易致经脉痹阻不通,发为关节肿胀疼痛。即使尚未发为痹证,湿邪之病机常伴随病程始终,当分期论治。初期新病初起,此期湿邪尚浅,在肌腠,在上焦,用藿香、佩兰、泽兰等轻宣之品,治“上焦如雾”,芳香化湿以使“雾”散,湿邪以去;中期病程渐久,此期湿渐厚重,在气血,在中焦,用薏苡仁、冬瓜皮、佛手、石菖蒲等分清别浊之品,治“中焦如沤”,化湿利湿以使“沤”化,湿邪以解;末期患病已久,在脏腑,在下焦,用苍术、土茯苓、草果、槟榔等荡涤痼疾之品,治“下焦如渎”,燥湿以使“渎”解,胶着凝滞之邪以散。因此,祛湿之大法当牢记,视病程长短御不同之器,由此总可获益二三。

2.4 辨致病因素,调摄养生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21]《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22]李惠林教授再三提醒,不仅是医者,患者自身亦应在思想上保持警戒,对于无症状期的治疗更须用心,莫待骤然发病,方为悔矣。除服用汤药调摄养生之外,平素亦应注重自身保健和调摄。李惠林教授言:“古有风为百病之长,今有肥为百病之长。”远离肥甘厚腻之品,勤加运动,使形体肥臃减,湿邪从汗去,从健运脾气而解,简便易行,可达“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的境界。

3 辨证分型

3.1 急性发作期

3.1.1 湿热内蕴证 本证患者多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并以下半身关节受累为主,如膝、踝、跖趾关节等,多有局部皮色发红,肤温显著升高,疼痛程度剧烈等症,其人多口干苦,小便赤,大便黄而黏腻臭秽,或带下黄臭,阴部瘙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万病回春》云:“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不可食肉。”[23]本证病机多为嗜食肥甘厚腻,或素体肥胖、火旺,或进食辛辣,或饮酒过度,酿生湿热,湿热下注,表现以下焦证候为甚。治当清热利湿,除痹止痛,方用四妙散加减。方中苍术与黄柏配伍应用共奏清热燥湿之功效,使湿去而热除,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并引苍术、黄柏入下焦而使热从下而去。《素问·痿论篇》:“治痿独取阳明”[23],故用入足阳明胃经之薏苡仁淡渗利湿,清热除痹,舒筋活络。李惠林教授常在此基础上加用土茯苓、萆薢、益母草等清热利湿行水,大黄、枳实等助热从大便而泄。

3.1.2 瘀热互结证 本证患者疼痛不似湿热内蕴证剧烈,其人可见关节疼痛,周围肤色较黯,肤温升高不甚等症。患者多面色黧黑,唇色黯,口气秽浊,心烦不安,怕热多汗,腹部胀满或隐痛,夜寐不安,小便黄赤或数,大便干结或黏臭,女子或见月经稀发,经色黯,经量减少等。舌暗红,苔黄厚腻,脉沉有力或弦数。本证缘于平素过食肥甘厚腻,或饮酒过度,或嗜食辛辣,炙烤津液,或七情内伤,脾气机升降失常,津液输布排泄失司,日久则湿、热、痰、瘀、浊内生,入络沉积经络、肌肉、关节等。治法当活血祛瘀,清热燥湿,常以抵当汤合温胆汤加减。抵当汤中大黄荡涤积热,桃仁破血逐瘀,水蛭、虻虫走窜善行,搜剔络脉之陈腐。李惠林教授使用虫类药物常获奇效,多视病情轻重、患病新旧、形体肥胖程度来决定剂量大小,如瘀滞深重,水蛭、虻虫可均用至10 g,并佐加地龙、僵蚕、全蝎之品。温胆汤理气化痰,使中州得运,化痰而不燥,清热而不过寒,痰热得化,胆热得清,二方佐之,血瘀得散,湿热得去,气血得活。若痰湿较甚者,亦可加用苍术、土茯苓等品增强祛湿燥湿之力。

3.2 无症状期

3.2.1 湿热中阻证 本证证候与湿热内蕴证颇为相似,其人无关节痹痛之征,但湿热之象亦甚。患者多表现以中焦证候为主,常有口干、苦,口气秽浊,或头晕,或心烦,不欲纳食,小便不利,大便黄臭黏腻。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或滑数。病机为湿热内生,胶结盘踞中焦,日久三焦气机不利,则湿热更剧。治法当清热化浊,行气燥湿。热偏重者,李惠林教授多用《金匮要略》中的三黄泻心汤加减,方中大黄泻热力强,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去上中焦之热,药物简而不乏,精而力专。若病患形体肥臃,热炽中焦,胃火极旺,李惠林教授尤喜用黄连至30 g,以苦寒之势消中焦之胃火,用量看似偏大,然患者均可耐受,疗效优良。湿偏重者,李惠林教授则多用三仁汤加减,《温病条辨》[24]一书中记载,此方乃清利三焦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代表方剂,常用于湿热夹杂,湿邪为重者。若湿热并重者,则可将三黄泻心汤和三仁汤合方并用,则清湿热之力宏而专。

3.2.2 痰瘀互结证 瘀热互结证型的患者,关节痹痛的反复发作可进一步加重血瘀,《临证指南医案》记载:“初病在经,久痛入络”[25],《类证治裁·痹证论治》记载:“痹久必有痰湿败血瘀滞经络”[26]。痰湿瘀结日久,浊瘀深入筋骨,闭阻经脉气血,则见关节麻木僵硬、关节畸形,内舍于肾,肾络受阻,肾阴肾阳受损,则可见“癃闭”“关格”等危象[27]。李惠林教授认为,痰瘀互结亦是现代高尿酸血症的病理基础之一。现代西医研究证实,长期高尿酸血症可致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流异常,进一步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甚至动脉硬化等病理改变,与脉络瘀阻之病机颇为接近[28]。治法则同上述“瘀热互结”证型所述。

3.2.3 水湿内盛,气化不利证 本证患者可无关节痹痛或疼痛不显著,其人可见关节肿胀、按之柔软,多无疼痛、皮色改变、肤温升高等,或时有头晕,或胸闷,或偶咳,或肢体微疼,或下肢肿胀,小便不利等,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濡或浮数。《丹溪心法·附肢节痛》记载:“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29]缘其人或脾虚湿蕴,或嗜食肥甘厚腻,或外湿内侵,致水湿内盛,湿邪困阻气机,脾气运行不能,气化不利,水湿愈盛,流注关节则可见局部肿胀,日久可发为关节痹痛。其人或气虚、阳虚,或痰湿体质,故湿不从热化。治法当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拟五苓散加减。若肢节痹痛明显者,可予桂枝、桑枝、防己、萆薢等品;若无热象,水肿而兼有表证者,可少用麻黄、香薷等;若偏于热者,则须去桂枝,加车前子、通草等利水清热。

3.2.4 表虚不固,风水内侵证 本证患者无关节痹痛或疼痛程度较轻,皮色不红,肤温不高或升高不著,多伴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乏力,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等。舌质淡,苔白而脉浮。元朝李仲南《永类钤方》论:“体虚之人,受风寒湿毒之气,使血气筋脉凝滞,传于骨节四肢间,肉色不变,骨如虎噬之痛,昼静夜剧。”[30]缘平素体弱之人腠理疏松,卫气不固,不慎感受风寒湿邪,风水大肆内侵,脾虚不运,气化不利,湿邪蕴于四肢关节,则发为痛风。治法当益气祛风,健脾利水,方拟防己黄芪汤加减。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白术补气健脾祛湿,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而诸症却。若表虚甚者,佐用玉屏风散类。若中气不足甚者,李惠林教授常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风与水兼顾,虚与益相衡。

3.2.5 脾阳不足,痰饮内停证 本证患者常以关节冷痹为表现,可见关节肿胀,而多无皮色、肤温改变,伴其人或四肢沉重无力,或头昏目眩,或胸胁支满,或心悸,或短气而咳,或胃痞,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水滑,脉弦滑或沉紧。《格致余论·痛风论》中,朱丹溪指出,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得益于“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昼行阳二十五度,夜行阴二十五度”[7],当血热复感外风寒湿之邪,血受阴寒凝而为瘀,气机不畅,则发为疼痛[31]。本证缘患者或素体虚寒,或复感外寒,或平素嗜食寒凉,脾阳受损,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至。或流窜盘踞关节,水为阴邪,寒主收引,则关节冷痛;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治法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方拟苓桂术甘汤加减。甘淡之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平饮邪之上逆;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白术与茯苓相须,增健脾燥湿之力,与桂枝同用,增温阳健脾之功;炙甘草合桂枝以辛甘化阳,合白术健脾以利制水,兼调和诸药,功兼佐使。李惠林教授指出,若阳虚为甚,寒邪较重,亦可佐用真武汤等类。

4 验案举隅

4.1 验案1 患者,男,22岁,初诊:2021年4月20日。主诉:发现尿酸升高7 d。患者诉2021年4月13日于外院体检时发现血尿酸升高(UA 518.3 μmol/L),未有痛风发作。既往高脂血症病史1年余,嗜食肥甘厚腻,形体肥臃,身高180 cm,体质量145 kg,BMI 44.7 kg/m2。刻下症:神清,精神可,恶热,动则汗出,面垢,口干喜饮冷,口苦,口气秽浊,偶胸闷,多食易饥,眠可,小便调,大便黏腻黄臭,1~2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湿证;辨证:湿热内蕴。治法:清热燥湿,行气泄浊。方拟四妙散合三黄泻心汤加减,处方:黄柏20 g,苍术20 g,法半夏15 g,牛膝20 g,薏苡仁20 g,黄连15 g,大黄5 g,黄芩10 g,姜厚朴15 g,甘草10 g,茯苓30 g,砂仁(后下)10 g,紫苏梗15 g,陈皮10 g,佛手15 g,烫水蛭5 g。7剂,1剂/d,嘱患者低脂、低嘌呤饮食,每日坚持有氧运动1 h以上。

2诊:2021年4月30日。患者诉服药后口干喜饮冷、口苦较前好转,胸闷减轻,大便黄臭黏腻减轻,1~2日一行。舌红,苔薄黄腻,脉滑。体质量较前减轻5 kg(现体质量140 kg)。李惠林教授调整前方:黄连加至20 g,紫苏梗减量至10 g。继续处方14剂,1剂/d,并嘱患者继续坚持规律运动,清淡饮食,规律作息。

3诊:2021年5月28日。患者精神可,食纳佳,诉稍口中黏腻,无口干苦,自觉胸闷消,大便无明显黄臭黏腻,现体质量138 kg(较1个月前继续下降2 kg)。嘱上方黄连加量至30 g,薏苡仁加量至30 g,佛手减量至10 g,去紫苏梗,余药味不变,续予14剂,继续调摄养生,避免高嘌呤饮食,平素多饮水,加强运动。2021年7月电话随访,患者诉至今未曾发作痛风,现体质量约136 kg(较初诊下降9 kg),精神可,未诉不适。

按语:患者青年男性,平素嗜食肥甘厚腻,喜卧少动,日久则形体肥臃,气机不畅,津液输布排泄失司,水湿内停,酿生湿热,盘踞于内,尤以中下焦为甚。此案病程短,患者暂无痛风发作,李惠林教授考虑应当即追兵寇,扫荡湿热内壅之患,未病防病。结合患者症状及舌脉象,可辨为“湿热内蕴证”,治法当清热燥湿,行气泻浊,清热与利湿并举,予四妙散合三黄泻心汤加减。缘患者恶热,动则汗出,面垢,口干喜饮冷,口苦,口气秽浊,多食易饥,大便黏腻黄臭,此病机为湿热内蕴,而湿热并重,故予大剂量黄连、黄柏、苍术等清热燥湿。湿热内蕴,气机受阻,故见胸闷,遂加紫苏梗、佛手、砂仁、陈皮等行气理气,气机流转通畅,则湿热得以出,全方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泄浊之功。2诊患者口干苦、胸闷减轻,大便情况好转,舌诊仍见舌红,苔薄黄腻,故增黄连用量以清中焦湿热,稍减紫苏梗之量。3诊患者诸症得缓,但纳仍较佳,考虑胃火偏旺,故予加量黄连至30 g,增薏苡仁以清利湿邪,以改善口中黏腻。

4.2 验案2 患者,男,50岁,初诊:2020年12月25日。主诉:发现尿酸增高3周余。患者诉2020年12月1日于外院体检时发现血尿酸升高(UA 594 μmol/L),2周前大量饮酒后出现双足第一跖趾关节、踝、膝关节肿痛明显,痛如刀割,遂自行口服“秋水仙碱片”治疗,后疼痛逐渐缓解,3 d前停服西药。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余,烟酒史30余年,嗜食肥甘厚腻,形体肥胖,喜卧好坐,身高181 cm,体质量112 kg,BMI 34.19 kg/m2。刻下:神清,精神疲倦,情绪烦躁,面色黧黑,皮肤皲糙,双足第一跖趾关节隐痛,无活动不利,口干不欲饮,口苦,纳眠尚可,小便调,大便干结,2~3日一行。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查体上述关节未见红肿,未见肤温升高,无痛风石形成。中医诊断:湿证;辨证:痰热互结;治法:活血祛瘀,清热燥湿。方拟抵当汤合温胆汤加减,处方:烫水蛭10 g,虻虫10 g,桃仁15 g,大黄(后下)5 g,法半夏15 g,姜竹茹10 g,麸炒枳实10 g,陈皮15 g,生甘草10 g,茯苓30 g,黄连15 g,石菖蒲15 g。7剂,1剂/d。嘱患者戒烟酒,低脂、低嘌呤饮食,每日有氧运动1 h以上。

2诊:2021年1月12日。患者诉服药后情绪转佳,疲惫感较前减轻,口苦好转,仍觉口干,大便稍干,1~2日一行。舌暗红,苔黄腻,脉滑。上方麸炒枳实加量至15 g,黄连加至20 g,加苍术20 g,知母10 g。14剂,1剂/d。并嘱患者继续清淡、低嘌呤饮食,坚持运动,戒烟酒,规律作息。

3诊:2021年2月2日。患者精神可,诉无不适,体质量108 kg(较1个月余前下降4 kg)。复查血尿酸382 μmol/L。嘱守上方7剂,继续调摄养生,避免高嘌呤饮食,平素多饮水,加强运动。

2021年7月随访,患者诉至今痛风未再发作,现体质量106 kg(较5个月前下降2 kg)。

按语:患者中年男性,嗜食肥甘厚腻,形体肥胖,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湿不化,加之长期烟酒史,炙烤津液,日久津液输布排泄失司,水湿内停,酿生湿热,久之则湿、热、痰、瘀内生,湿性趋下,则入络留滞于筋骨关节,酿生本病,感因而发。李惠林教授首辨标本缓急,此案病程短,骤然发作,现已无关节痹痛,属本虚标实之缓解期,当治本为主。结合舌脉象及症状体征,可辨为“瘀热互结证”,治法当活血化瘀,清热燥湿,兼以健脾化湿大法贯彻始终。予抵当汤合温胆汤加减,因患者肥胖较甚,精神疲倦,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较著,考虑脾虚湿蕴与瘀热并重,故予大剂量茯苓,并加黄连清火泻热,石菖蒲化湿豁痰,共奏清热燥湿祛痰化瘀之功。2诊患者情绪、疲惫感好转,但仍口干,大便干,舌诊仍见舌红,苔黄腻,故加量黄连、枳实,以增强泻热通腑之功,并予苍术加强中焦燥湿力度,兼以祛风湿,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顾护阴液,以防大剂量燥湿之品伤阴。3诊患者诸症得缓,故守前方。

4.3 小结 以上2则验案中,李惠林教授审证求因,辨病辨证精准,理法方药切中得当,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李惠林教授强调,患者需长期注重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方式的改善,坚持预防性治疗为先,未病防治。同时,李惠林教授强调中医药应在痛风发作期及单纯高尿酸血症期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不断总结,继续开拓思路、坚持进步。

猜你喜欢
高尿酸痛风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痛风的治疗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1:52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7:36
痛风了,怎么办?
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 07:58:16
刘排教授简介
痛风:改善生活方式防复发
华人时刊(2019年15期)2019-11-26 00:55:58
警惕这些药物导致高尿酸血症
夏天,从第一次痛风开始预防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1:54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症血症与痛风40例
中医分型治疗高尿酸血症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