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翟文生,李广,刘丽雅,李鹏飞,杨濛,张霞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HSP)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皮肤紫癜,腹痛,关节肿痛,并可出现肾脏损伤[1]。本病中医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众多医家多从毒、热、瘀、虚等方面进行阐述[2-3]。本病常分为风热伤络证、血热妄行证、湿热痹阻证、气不摄血证及阴虚火旺证[4],每证型辨证要素基本囊括HSP的四大症状。除四大症状外,HSP与患儿免疫功能状态[5]、发病诱因密切相关,且皮疹出现于平常少见的部位如耳轮、外阴等处的现象,腹痛轻重程度等特征对于辨证及选方用药的意义各有不同,目前尚没有以这些要素为着眼点进行辨证治疗的方法。本文以HSP患儿的这些特征要素作为切入点进行辨证治疗,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新的视角。
笔者认为,HSP辨治可参考以下特征性要素:①发病诱因;②皮疹的特点如遍及全身的弥漫性皮疹及耳轮、外阴等少见部位的皮疹;③腹痛的轻重程度;④患儿的发病年龄。以这些特征作为HSP的中医辨证要点或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本病的发病诱因一般为外感、饮食及接触物,外感最常见[6],感染之后常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皮肤紫癜。患儿就诊时仍存在外感表现,如发热、咽痛、咽红、咳嗽等,皮疹分布于双下肢,以小点状为主,亦可见有皮疹融合,辨证多为风热伤络证,治疗以银翘散加减为主。除风热证表现外,亦可见以风为主及热毒较盛的表现,治疗方法也有所侧重。
1.1 以风为主外感诸邪,以风为先,风邪是造成反复和复发的重要因素[7]。此型患儿外感之后紫癜如同荨麻疹,颜色淡红或鲜红,量较多,多分布于双下肢,高出皮肤,抚之碍手,有瘙痒感;或皮肤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触之有明显痛感[8]。除皮疹外,患儿常伴有咽痛、咽痒、咽干、低热等外感表证。国内对风热伤络证的治法探讨也较多,大多采用银翘散加减或自拟方[9],治疗以疏风止痒、活血凉血为法,以达到风血同治的效果[10]。笔者以消风散加减治疗本证,药用荆芥、防风、牛蒡子、连翘、地肤子、生地黄、牡丹皮、当归、甘草。荆芥、防风、地肤子开泄腠理,宣通毛窍,使风从外而出,牛蒡子、连翘清热解毒,生地黄,牡丹皮清血分之热,当归活血化瘀。血管神经性水肿者加入浮萍、蝉蜕、僵蚕、土茯苓等袪风化湿。
1.2 以热为主风热外邪入里,与内热相合,蕴而为毒,毒与热结,灼伤血络,迫血妄行,皮疹多出现黑色血疱,甚至皮肤出现溃烂、疼痛。此类患儿热毒较盛,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方以五味消毒饮加减。药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紫草、当归、生地黄、牡丹皮、甘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清热解毒,生地黄、牡丹皮凉血,当归活血化瘀,紫草清热凉血消斑。如出现局部溃烂外用如意金黄膏等。
皮疹是过敏性紫癜最具特征的诊断依据,不同证型皮疹特点不同。丁樱教授认为,本病初期皮肤紫癜量大,色红,常见风热伤络、血热妄行、湿热痹阻等证型;迁延期皮肤紫癜反复发作,斑色紫红,常见阴虚火旺、气阴两虚等证型;后期紫癜色淡或紫癜后留下黯斑或反复发作,常见气阴两虚、气不摄血等证型[11]。但有些皮疹量大且分布广泛及特殊部位如耳轮、外阴等处分布的皮疹对辨证有特殊意义。
2.1 皮疹分布于全身此型患儿皮疹分布广泛,除双下肢外,常蔓延及腰部、臀部以及双上肢。一般认为,皮疹量多色红一般辨为实证,以血热妄行证,湿热中阻证多见[4,12]。但皮疹广泛分布于全身属实还是属虚尚无明确共识,其病机既可能为邪实,亦可能为本虚。小儿肺脾之气不足,肺脾气虚则不能统血摄血,血失统摄则溢于脉外可见皮疹分布弥漫[13]。紫癜病程迁延,反复日久不愈者,则脾胃更渐虚弱;脾胃逾虚,则本病更易反复[14]。因正气不足,多种外邪伤及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瘀阻于皮肤而发病[15]。因此,笔者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失于统摄与约束,一旦感邪,灼伤血络,皮疹分布才致弥漫,往往遍及全身,且易反复出现。本型特征为:皮疹分布弥漫,可及腰腹部,上肢,呈小点状分布,黄豆大小,相互之间不融合,反复出现。如皮疹量少,以气虚证辨治,方用归脾汤加减;如皮疹量多,辨为虚实并见,气虚为本,血热为标,治疗以健脾益气联合凉血化瘀法,补泻兼施。皮疹反复出现者方药中加入藤类药物如忍冬藤、青风藤等,因紫癜属于邪入血络,而藤类药物擅入经络搜邪,忍冬藤能清热解毒,疏风通络;海风藤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16]。本型患儿常给予益气凉血方治疗,药用黄芪、党参、苍术、连翘、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忍冬藤、白茅根、藕节炭。黄芪、党参、苍术健脾益气,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白茅根、藕节炭凉血止血,当归活血化瘀,忍冬藤通络化湿,诸药合用,益气与凉血共用,标本兼治。
2.2 皮疹见于耳轮、外阴临床研究表明,过敏性紫癜皮疹累及阴茎、阴囊者仅占2%[17],这些部位出现的皮疹量虽不多,因位置特殊,对于辨证治疗的意义不可忽视。
此处出现的皮疹,量少,色红,形如针尖,同时全身其他部位的皮肤紫癜易反复出现。外阴及耳轮乃肝、胆经循行之处,《灵枢·经脉》言:“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此部位出现皮疹乃是肝、胆经血热,迫血妄行,皮疹出现于经络所过之处。此型患儿全身的皮肤紫癜更易反复发作,因肝脾相克,肝强则脾弱,肝胆经络之病,实脾乃重要治法,《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本型特征是气虚与血热并见,清肝热同时健脾固本,治疗以益气健脾,凉血平肝为法,药用黄芪、党参、茯苓、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当归、忍冬藤、柴胡、黄芩、甘草。黄芪、党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当归凉血活血;柴胡、黄芩清热平肝。
腹痛是过敏性紫癜急性期严重的表现,如处理不当可并发肠穿孔,肠套叠等[18]。其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司,湿浊内生,蕴久化热,热灼血脉,“阳络伤则血外溢”,出现皮肤紫癜;“阴络伤则血内溢”,湿热灼伤胃肠脉络而出现便血。本型以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为前提,而湿、热则是该病的致病关键[19]。急则治其标,本病腹痛出现时辨证治疗以腹痛为先,若仍以皮疹特征为主辨治,过用寒凉清热药物易出现阻滞中焦气机之患,往往加重腹痛。中焦乃气机运行之所,若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治疗上虽重视利湿清热,更应注意芳香行气止痛药物的应用。轻型腹痛以平胃散为主方;较重腹痛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为主,药用半夏、干姜、生姜、黄芩、黄连、党参、大枣、炙甘草、白芍、香附、砂仁、当归等。黄芩、黄连清中焦湿热,半夏和胃、散结燥湿,党参、大枣、甘草甘温补虚,干姜散脾寒,降逆和胃,香附、砂仁芳香和胃,白芍配炙甘草和中缓急,当归活血化瘀。本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正合本证湿热伤肠络,中焦气机不通的病机。
本病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平均发病年龄为6岁[1],婴幼儿亦包括其中。婴幼儿的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属纯阳,稚阴未成,病易化火伤阴。婴幼儿既有脏腑功能不足一面,万全《育婴家秘》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同时也存在热偏盛的一面,小儿体属纯阳,稚阴未成,感邪易于化火,如叶天士《幼科要略》曰:“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患热病最多”。《证治汇补》云:“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故而本阶段患儿有两种情况,一是实证,可为风热伤络,或血热妄行,多见于外感之后的患儿,此类患儿体质多壮实,发病时皮疹色红,量多,分布于双下肢,舌质红,舌苔白厚或黄厚,以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往往收效明显,皮疹大多不反复。二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见于脾虚体质儿童,此类患儿肌肉不紧实,面色萎黄,大便先干后稀,平素易食积,发病时皮疹色红,单个分布不融合,分布弥漫,有时见于耳轮及外阴等处,舌质淡。此类患儿发病之初即应以益气健脾,凉血活血为法治疗,使用前述健脾凉血方,可使皮疹减少和反复。以过敏性紫癜的分期治疗理论,气阴不足证常见于后期病程长,病情易于反复者[20]。但年龄较小儿童本身肺、脾、肾不足,可在病之初即表现为气虚之证,即使有血热之像,亦为本虚标实之证,治以益气凉血法。
患儿,男,6岁,因“反复皮肤紫癜伴腹痛24 d,双足肿痛1 d”入院。患儿24 d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四肢对称性出血点,绿豆大小,色红,压之不褪色,伴有腹痛,以脐周为主,呈阵发性,无便血,无肉眼血尿。腹痛逐渐加重,并出现呕吐,于当地卫生院就诊,病情无明显缓解,皮肤紫癜亦增多,出现于双耳及外阴处,转至当地市级医院诊治,使用甲强龙针静脉滴注治疗,腹痛好转,皮肤紫癜仍有反复。入院前1 d出现双足踝关节肿痛,至我院就诊。入院时患儿全身弥漫分布鲜红色出血点,可见于四肢、双耳、外阴处,腹痛以脐周为主,呈阵发性,双足踝肿痛,纳食不佳,大便干,舌质淡红,苔白厚。辨为血热妄行证,以清热凉血,理气和中为治法,以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生地黄10 g,牡丹皮10 g,赤芍10 g,水牛角粉15 g,半夏10 g,陈皮10 g,香附10 g,砂仁10 g,莱菔子10 g,当归10 g,白茅根12 g,甘草6 g,并静脉滴注甲强龙针。经治疗,患儿腹痛及关节肿痛消失,但皮肤紫癜仍大量反复,分布弥漫,可见于双上肢、下肢、臀部、外阴等处,绿豆大小,多单个分布。辨为脾虚血热并见证,予益气凉血方治疗,药物组成:黄芪10 g,党参10 g,苍术10 g,连翘10 g,生地黄10 g,牡丹皮10 g,当归10 g,忍冬藤15 g,荆芥10 g,防风10 g,知母10 g,鳖甲10 g,甘草6 g。服药后患儿皮肤紫癜虽有新出,但仅少量出现,分布于四肢。出院后继以益气凉血方治疗,去知母,加白茅根12 g。服用2周后皮肤紫癜未见反复。
按:本例患儿病程较长,皮肤紫癜反复出现,皮疹量多,分布广泛,颜色鲜红,伴有明显的腹痛及关节肿痛。按常规辨为血热妄行证,予犀角地黄汤加减,疗效不佳,皮肤紫癜仍有反复。分析:本患儿皮疹量多色鲜红,但其特征为皮疹分布广泛,弥漫于双下肢及双上肢,尤见于外阴、耳轮等特殊部位,且皮疹多为单个存在,绿豆大小,相互之间不融合。以其特征性皮疹为辨证要素,外阴、耳轮为肝胆经络循行之处,肝经血热,灼伤血络,络伤血溢于脉外,渗出于肝胆经络之皮下,因肝脾相克,肝强则脾弱,故本例患儿为本虚标实,属脾虚与血热并见,予益气凉血方治疗,其中黄芪、党参、苍术健脾益气,生地黄、牡丹皮清热凉血,白茅根、藕节炭凉血止血,当归活血化瘀,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因曾使用激素缓解腹痛,激素为助阳之品,予知母、鳖甲养阴清热,因患儿紫癜多次反复,予忍冬藤通络化湿,益气与凉血共用,标本兼治。
过敏性紫癜属现代病名,古代并无对本病全面而系统的辨证治疗方案,在实践中总结本病的发病特点及对方药治疗的反应,才能不断完善本病辨治。将过敏性紫癜具特征性意义的要素如发病诱因、皮疹特点、腹痛程度及患儿体质作为辨证着眼点,有区别地对待特征性要素,为中医辨证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但本文对于过敏性紫癜特征性辨证治疗认识仍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