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朝辉
[提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和依法治国总方略的统领下,实现对边疆这一特殊区域治理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不断开发和运用一系列既符合科学性和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优势的边疆治理方略。情感固边方略就是这样一种既符合党执政之基、新时代之需、系统化之理、实践性之要,又能从筑牢价值基石、生成内在动力、增加外部推力、保证主导力量、稳固安全根基等方面积极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略。从多维视角推行情感固边方略,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在生活习俗上始终尊重、在情感取向上始终贴近、在治理依据上始终把握、在政策选择上始终关心、在具体行动上始终回应边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以此筑成情感相向、人心相齐、能量相聚的全民守边固边格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路径。边疆治理现代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取向、价值理性和制度规范高度统一,同时直面边疆地区的特殊矛盾触点、复杂利益关系及区域性发展难题,更加侧重于密切联系群众、回应现实需求、服务国家战略、贯彻落实政策、解决民生难题、提供公共服务等具体任务。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为了顺应这一新时代要求,进一步从理论上解答边疆治理现代化转型中的问题,进而加快边疆治理现代化转型,也就成为当下国家治理研究的关键命题。鉴于此,本文聚焦于边疆治理现代化要求日趋迫切的新时代,尝试性地对我国边疆治理实践中特有的情感固边做法予以理论上的系统归纳和内涵深化,以此上升为一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边疆治理方法和策略,以期对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纵深推进有所裨益。
边疆治理是指以国家党政系统为主导的多元主体为实现祖国边疆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依法对边疆区域内的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科学的系统化管理的活动及其过程。“现代化”是一个对传统社会形态加以调整、超越和完善,并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和进步趋势的过程。边疆治理现代化就是通过高质量的边疆治理不断追求现代化的正向演化过程及结果。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边疆治理现代化既要服从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愿景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也要充分观照边疆区域特殊的治理需要和局部的治理目标。经过系统研究,边疆治理现代化大致包括以下特定要求:致力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边疆长治久安的治理目标;坚持依法治边的根本原则;秉承开放、动态、整体、全局性的系统思维;保持对多元利益诉求和政治期望的高度敏感性和高效回应性;从问题出发找到符合治边规律和特点的科学治理方法;建构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治的合作治理格局;注重内外部物质、信息、能量的彼此转化和相互利用;建立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彼此协调、良性互动的具体协同机制;充分吸纳并整合利用体制内外、域内域外、境内境外的治理资源;立足于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提升综合治理绩效。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边疆治理问题的突出性、综合性、敏感性,边疆治理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多样性以及边疆治理风险的难以预测性,意味着边疆治理的现代化程度愈发成为支撑国家重大战略行动乃至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因素。迈向现代化的边疆治理,须积极开发和灵活运用一系列适应现代化实践逻辑和理论进路的科学方法、便捷方式和先进工具,以此降低边疆治理成本、提高边疆治理效率、提升边疆治理质量。
目前,学者们在理解和解释公共治理行动时,较为侧重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工具理性,情感维度关注则相对不足。秉持理性主义的西方主流学界普遍认为,依赖那些受到行动者特定情感及内心感受决定的情感行动,难以推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科学化。与此相对的观点则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包括制度、技术维度的现代化,也包括情感维度的现代化。[1]事实上,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公共治理行动中,包含着大量与情感因素互相关联的现象。很多时候,情感举措这一看起来“非理性”甚至被视为形式主义的治理方式,在提升公共治理行动的有效性方面常常能起到显著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凸显刚性力量的制度、规则和凸显柔性力量的情感之间的关系,绝非简单的一方压倒一方、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补互促的融合关系。纵观当前关于“情感治理”研究的相关议题,更多地是从情感社会学视角展开相关性研究,从公共治理视角展开“情感治理”研究尚显不足。比如何雪松指出,情感治理就是以情绪安抚和心灵慰藉为目标的制度化的或非制度化的情感回应;[2]文军等提出一种通过对社区情感再生产过程的干预来重建社区成员间关系并增强成员社区认同感的“社区情感治理”;[3]王俊秀理解的社会情感治理,是指在社会治理中使得社会正向情感最大化,实现以社会情感为基础的社会凝聚。[4]随着研究的深入,情感治理也愈来愈具有公共治理的意蕴,比如王雨磊认为应该把情感看成稳定公共秩序、达成治理目标的基础性要件;[5]方盛举探索构建一种致力于满足现实需要、搭建情感纽带、提高治理效能的边疆情感型治理模式[6],笔者亦在此基础上尝试挖掘这一治理模式的实践运用[7]。
在借鉴既有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拟进一步从情感维度探讨推动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策略和方法,也就是本文提出的情感固边方略。相比边疆治理实践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依靠专政和法纪强制力,突出原则性、严肃性、严厉性等“刚性”特征的规制稳边做法,情感固边方略的实施机理主要是依靠人们需求满足和动机激发之后的情感认同感染力及其行为导向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以构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原则,以倾斜、照顾、优惠、帮扶的政策支持为举措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模式,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情感固边做法。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系列“做好事、交朋友”民族工作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对口支援等支持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系列重大政策;再比如新时代推进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以及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政策,等等。如今,这些政策举措都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情感固边成功做法。按照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内涵要求,把这些情感固边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及做法加以归纳梳理和理论阐释,并上升到管长远、管全局的系统化方法和策略高度,也就构成了本文探讨的情感固边方略。
作为一种特别突出情感维度治理效能,着眼于人们现实需求满足和行为动机激发的情感固边方略,必定有其特定内涵。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必须牢固把握以下三条“主线”。
一是情感固边的“理论主线”,表明必须以行为科学范畴内的“社会人”人性假设和需要层次理论,以及企业管理领域成熟的情感管理理论作为建构情感固边方略的理论依据。“社会人”人性假设理论意味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多是由感情而不是逻辑来引导;需要层次理论意味着人们的现实行为选择受动机的左右,而人们的行为动机则取决于人们优先需求的满足程度;[8](P.68)情感管理理论的本质是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帮助人实现愿望与梦想,让人体验生活的幸福与快乐。[9]
二是情感固边的“价值主线”,表明情感固边方略必须始终秉持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以人为本”理念,主张在边疆治理过程中多一些尊重、关爱、包容、理解、沟通的人性化情感含量,少一些不近人情、独断专行、压制排斥的刻板化僵化思路,强调在实施“刚性”法律制度的过程中赋予更多的“柔性”关怀,在运用法律制度和行政措施等强制性手段的过程中,更多采用说服、劝阻、协商、指导、提醒、建议等非强制性手段加以配合运用。
三是情感固边的“逻辑主线”,意味着情感固边方略的实施过程,大致沿着这么一条治理逻辑路线图演进:把握边疆各族群众的需求规律—提炼边疆各族群众的优先需求—采取政策举措着力满足—聚集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诱导个人目标、社会愿景、国家利益相一致的正确动机—激发积极正面的组织化行为—实现守边固边的应然目标。
综合以上分析,所谓情感固边方略,就是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总目标和依法治国总方略的统领下,以国家党政系统为主导的边疆治理主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在生活习俗上始终尊重、在情感取向上始终贴近、在治理依据上始终把握、在政策选择上始终关心、在具体行动上始终回应边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以此筑成情感相向、人心相齐、能量相聚的全民守边固边格局。具体而言,情感固边方略就是在始终关心和维护边疆各族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遵循情感关怀和政策照顾相结合、精神激励和物质帮扶相统一的原则综合施策,培育边疆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忠诚感、对政府的信任感、对法律的敬畏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使命感、对边疆治理的责任感,形成边疆各族群众之间以及军民、党群及干群之间相互亲近、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健康情感纽带和团结和睦关系,并以此筑牢守边、戍边、治边、固边的情感认同基础。
作为一种主要发挥积极情感认同和社会资本积累作用机理的情感固边方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逻辑特征。
合党执政之基。民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全国各族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党获取民心资源、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直重点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群众,源源不断地输入饱含正向情感的帮扶与照顾、关心与爱护,使得边疆各族群众普遍对党和国家产生深厚的情感认同和政治归属感,切实提升守边固边效能。设计和推行情感固边方略的着眼点是“知民之所想、急民之所盼、解民之所难”,着力点是通过国家力量集中推动公共产品和公共政策供给,最大程度地满足边疆各族群众的紧迫性、直接性、现实性民生需求。这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是完全一致的,完全符合党的执政之基。遵循合党执政之基这一逻辑推行情感固边方略,必然要求以国家党政系统为主导的边疆治理主体顺应边疆各族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采取关乎民情、顺应民意、满足民需的边疆治理举措,以此不断聚集并筑牢来自广大边疆各族群众的信任、支持、拥护、认同,集聚有利于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民心资源。
合新时代之需。情感固边方略着力于采取饱含人性关怀和情感含量的政策措施,及时回应和有效满足边疆各族群众的现实需求。这些需求在社会特定发展阶段会因人因族因地而异,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会发生质和量的需求改变。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的新时代下,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边疆各族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愈来愈迫切,过去对衣食住行的物质性需求愈来愈向对精神文化、舒适环境和健康人生等综合性需求发展。为此,在正确把握边疆各族群众需求变化规律及需求紧迫程度的基础上,主动回应边疆各族群众对新时代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新变化,自然是情感固边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情感固边方略的实施逻辑,正是从边疆各族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出发,采取物质生活帮助、精神家园共建、文化习俗尊重、生态文明建设等全方位的政策举措,致力于使边疆各族群众充分而平等地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自觉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边疆治理体系的心理认同、情感依附、行动遵从。
合系统化之理。系统论认为,复杂事务往往是由相互关联的多个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系统中处于特定位置、发挥特定功能,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情感固边方略同样是一个牵涉多重领域、内含多方要素、运用多种手段的复杂系统,内在要求打破直观性、模糊性、静态性、机械性的单一思维,树立动态应变性、整体关联性、发展创新性的系统思维,实现依法治边、文化戍边、情感固边、合力治边等多种方略的系统耦合和联动集成。情感固边方略的成功实施,是巩固法治、形塑文化、倡导合作的心灵“催化剂”和情感“粘合剂”,同时,情感固边的效能体现也离不开其他几种方略的支撑和补充。一方面,以依法治边带来的合法、有序、理性、规范的边疆社会秩序,是实施情感固边方略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文化戍边特有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功能,是巩固积极情感认同效果的重要机理;再一方面,来之不易的健康情感纽带及其情感认同基础,需要在多方治理主体及利益相关者的合力治边行动中得以持续增强和巩固。
合实践性之要。情感固边方略不是一句难以落到实处的政治口号,而是一组发挥特殊治边功能、凸显积极治边效应、可操作性强的治边方法和策略。情感固边既强调在军民、党群及干群之间建立起平等协商、理解包容、彼此认同、相互支持的良性互动关系,又强调采取体现民生照顾、饱含情感关怀、尊重民族情感的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政策措施,其方略运用的实践逻辑十分明显。情感固边方略的这种实践性特征,主要体现为围绕情感固边作用机理开展的一系列治边方法和策略所体现出来的实践效果,以及这种实践效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助力做好“边疆治理现代化”这篇文章。体现实践性要求的情感固边方略,内在符合“四个有利于”标准:一是有利于直接促进边疆治理行动始终沿着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相向而行,任何偏离边疆治理现代化轨道或与边疆治理现代化目标向背而行的情感固边政策实践,都是无效治理;二是有利于积极促进边疆各族群众形成良好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及政治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四是有利于推进边疆与内地的目标同向、发展同步、和谐同创、团结同心、幸福同享。
基于情感固边方略的特殊意蕴及内在逻辑,将其置于边疆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以创造性开发和普遍性运用,对于助推边疆治理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情感固边方略有利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进而筑牢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0](P.16)。情感固边方略的实质,即强调施政主体在准确把握边疆地区特定政治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条件和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充分尊重边疆各族人民的生命尊严和人生价值,切实满足边疆各族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强调关怀、照顾、尊重、保护、激励等情感维度的情感固边方略,从多方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施政理念,筑就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石和目标共识,激发边疆各族群众建设边疆、发展边疆、保卫边疆的责任感和奉献感:一是立足于满足边疆各族群众重要性、紧迫性、现实性的基本愿望和合理需求,关心边疆各族群众的民生疾苦、现实困境及未来发展境遇,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二是着眼于充分尊重和保护边疆各族群众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三是着重于充分激发并利用边疆各族群众在边疆治理过程中的参与热情、首创精神及民间智慧;四是着力于始终维护边疆各族群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平等地位和基本权利,特别珍爱和公平对待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第二,情感固边方略有利于建立健康情感纽带并夯实情感认同基础,进而生成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没有真挚的情感作为动力,一个社会系统或许能够自主运行,但此时置身其中的人,不过是系统的零件。”[11]推动边疆社会系统有机运行的真挚情感动力,关键取决于边疆地方党政系统与边疆广大民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充分交流、良性互动、彼此信任、相互认同。这样一条健康情感纽带能否完整地建立起来,直接影响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成败。对处于情感纽带“此端”的边疆地方党政系统而言,必须饱含人文关怀、尊重民众意愿、服务民众需求、促进民众发展,自觉改变“深居简出”“走马观花”“遥控指挥”式的治理方式,主动重塑“入村访户”“扎根基层”“自接地气”式的治理方式。对处于情感纽带“彼端”的边疆广大民众而言,必须自觉生成抵制狭隘民族意识、极端宗教思想、地方保护主义等非理性情感因素干扰的强大免疫力,自觉守护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高地。情感固边方略,主张通过搭建这样一条完整、健康的情感纽带,在边疆地区普遍生成一种全民热爱伟大祖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强烈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这样一种牢固而深入的情感认同基础,既是守住积极正向情感认同“主阵地”、不断铲除和挤压非理性情感认同生成空间的必由之路,也是聚集边疆社会资本、整合边疆治理资源、凝聚边疆治理力量,进而持续生成边疆治理现代化内在动力的必然选择。
第三,情感固边方略有利于巩固倾斜照顾政策的实施成效,进而增强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外部推力。边疆治理现代化既是一个边疆自强自立的中心议题,也是一个举全国之力从外部加以有效推动的重大课题。相比地理区位优越、经济基础雄厚、人才资源丰富、管理经验先进的东部发达地区,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阻滞因素复杂得多,既有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也有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和治理能力的不足使然。如果这些阻滞因素未能加以及时有效地克服,必将进一步扩大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短板”效应。克服这一“短板”效应,必须发挥党和国家集中统一的资源调配及强大动员能力,实施以倾斜照顾政策为主要内容的情感固边方略,从财政扶持上给予边疆地区特别照顾,从基础设施上给予边疆地区八方援建,从民生改善上给予边疆地区优先安排,从产业发展及人才培育上给予边疆地区特殊支持,从守土固边上给予边疆地区强力保障。实践中,重点针对边疆民族地区持续实施的“对口援边”“人才支边”“财力扶边”等系列倾斜照顾政策,不仅极大丰富了情感固边方略的实践形式,而且切实增强了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外部推力。以倾斜照顾为主要特征的情感固边方略,应该致力于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建共享共治做法,并以此主导情感固边行动的新时代舞台。
第四,情感固边方略有利于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而保证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地方政府的一举一动总是关涉老百姓身边的那些事,往往最易直接触动当地民众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而边疆各族群众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更是对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出高标准、高要求。情感固边方略主张通过提升边疆地方干部的“真、善、美”情感素养,抑制边疆地方干部工作作风的失范和服务态度的失位,从源头防治边疆民众不良情感体验的积压、扩散和弥漫。其中,“真”就是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真挚的热爱之情;“善”就是每时每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处处替群众解难,时时替群众分忧;“美”就是一种体现最美人格特征和优秀道德品质的个人情感魅力。情感固边方略追求的至真至善至美标准,显然与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高度统一。按照这一标准打造的边疆服务型政府组织结构,是有效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保证;按照这一标准设计的政府内部制度安排,是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体系有效运转的“润滑剂”;按照这一标准规定的政府职责范围,是确保边疆治理现代化能力得以充分体现的“标尺”;按照这一标准设计的政府运作程序,是保证边疆治理过程公开、透明、科学、有效的重要条件;按照这一标准制定的政策措施,是确保关怀、尊重、照顾、帮助等正向情感贯彻落实为高质量边疆治理行动的准则遵循。
第五,情感固边方略有利于构筑抵制西化分化的全民防线,进而稳固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安全根基。“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12](P.43)当前,现代化和市场化带来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多发期在边疆社会同时并存,受民族、宗教、利益、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在内地的权益保护、内地民众在边疆的市场行为失范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利益冲突等问题频发。在这个边疆社会问题多发的正常阵痛期内,西方反华势力却热衷于借助强大的新闻媒介力量借题发挥,企图把我国边疆局部问题全局化、个别问题一般化、简单问题复杂化、区域问题国际化、人民内部矛盾敌我化,试图扰乱边疆人民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取向,与我方争夺群众、争夺人心,抢占情感高地。情感固边方略主张通过采取各种举措凝聚人心、统一认识、整合力量,进而在处于祖国后方的辽阔边疆连接起一条集国家认同、民族团结、社会信任于一体的积极、健康、完整的正向情感纽带,打造出一个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和人文道德环境,最终构筑起全民抵制西化思想及分化图谋的铜墙铁壁,确保边疆治理现代化始终在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安全环境中顺利推进。
边疆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情感固边方略,需要按照现代化标准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与展开。不论是党的群众路线践行,还是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不论是驻地边防部队的特殊功能发挥,还是边疆地方党政机关的情感举措创新,抑或边疆社会层面的积极情感再生产,本质上都属于情感固边方略在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应用和展开,并由此构成中国特色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第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全面贯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饱含着党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基础。群众路线及其践行,既记载并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心系天下、造福人民”的博大情怀及初心,又从整体上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同理,在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的根本前提下,把群众路线贯彻到边疆治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是科学设计和有效推行情感固边方略的“灵魂”和“主线”。如何把群众路线这一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情感固边的治理胜势,其关键在于深入拓展和创新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当前,在边疆民族地区持续有效地开展了许多体现群众路线本质要求的实践行动,比如边防官兵兼任边境村寨村官、“三支一扶”、内地干部援藏援疆、机关事业单位驻村联点扶贫、“一对一”或“多对一”困难帮扶结对子等。这些践行群众路线的情感固边方略,既丰富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真诚服务群众、真心依靠群众的实践形式,又切实提升了边疆治理行动的有效性。为此,在情感固边方略的推行过程中应始终如一地践行群众路线,始终如一地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以群众路线实践机制的创造性运用拓展与丰富情感固边方略的实践。
第二,国家政策的全方位支持。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采取一系列体现情感固边逻辑特征及实践要求且有效发挥配套、导向、扶植功能的全方位政策。比如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精准扶贫、“三支一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边民补贴等,持续推进边疆跨越式发展、促进边疆民生改善、维护边疆长治久安。体现国家政策全方位性支持的情感固边方略,一是要求政策目标的全方位性,政治领域注重边疆地区的政治安全和政治认同的同建,经济治理注重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与民生幸福的同向,社会治理注重社会稳定和社会活力的同在,文化治理注重中华民族一体文化和边疆少数民族多样文化的同彩,生态治理注重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同享。二是要求政策举措的全方位性,即在坚持“五位一体”综合施策的基础上,始终把那些边疆区域特征最为鲜明、民生期待最为迫切、问题性质最为严重、矛盾纠纷最为突出的公共问题或公共事务列入优先施行的政策序列。三是要求政策实施方式的全方位性,既注重中央政府和发达地区对边疆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广义资源的横向转移,又强调物质帮扶、精神激励、情感软化、智力提升等多层面支持,真正使政策实施中的外部助力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生“燃力”,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13]。
第三,驻地边防部队的特殊功能发挥。驻扎在广大边疆地区的边防部队,除了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参与治安联防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之外,还发挥着特殊的情感固边功能。当前,拥有强大组织动员力量、丰厚物质设备资源和先进技术手段的边防部队在边疆驻地形成了一套“交朋友、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常规做法,实质上都属于情感固边方略的具体运用。实践中,边防部队在驻地承担修建交通道路、援建文体活动中心、改造民众危房、参与救灾抢险等任务;开展定点挂钩扶贫帮困、捐资助学结帮对子、农忙时节帮干农活、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免费进校园等活动;组织驻地干部群众开展“走边关、进军营、送温暖”“少数民族文化进军营”“军地文化联谊”“军民警民节日联欢”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和谐边疆联创活动;持续实施以“访民、知民、亲民、助民、安民、富民、便民”为内容的爱民固边活动等。事实证明,凡是有效开展以上一系列活动的边防部队,均能获得驻地各族群众的高度评价及情感认同,这不仅能够很好地实现边疆更加和谐、边境更加安宁、边防更加巩固、边民更加幸福的情感固边目的,而且对于改善边疆地区的政治认同结构、提升政治认同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今后应继续按照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标准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巩固驻地边防部队“交朋友、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以此加强驻地边防部队在推行情感固边方略方面的特殊功能。
第四,地方党政机关的情感固边创新实践。边疆治理面临的民生需求既紧迫又现实、区域问题既特殊又具体、利益关系既错综又复杂。为此,边疆地方党政机关从持续改善当地民众生活条件和改变当地民众生存境遇,切实提升当地民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入手展开情感固边创新实践,是担当其使命、履行其职责的必选项。实践证明,能够创造性设计和推行情感固边方略的地方党政机关,在当地民众中的公信力普遍较强。当前,边疆地方党政机关主动展开或组织发起的情感固边实践形式,具有代表性的举措大致包括:重点面向困难群众的“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安居惠民、健康惠民、文化惠民、教育惠民、交通惠民、社保惠民、就业创业惠民等各种形式的边疆惠民工程;根据边疆地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需要所开展的“流动教学点”“流动医院”“流动影院”“流动公益演出”“流动国门书屋”“流动科技服务”等“流动公共服务”活动形式;体现边疆各地特色的共同致富模式,比如新疆的“特色产业+企业+党支部+就业人员”模式,西藏的“联户平安、联户增收”模式,云南的“一体两会”模式等。情感固边方略的切实推行,就是要把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及基本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使之成为常规化、制度化、社会化的情感固边手段。
第五,边疆社会层面的积极情感再生产。情感是人类行为的调节器,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加以细心呵护,以使人们持续增加积极体验和尽量减少消极体验。随积极体验而来的积极情感有利于激活社会资本存量、积聚社会资本增量。边疆社会的积极情感再生产,即通过党政军警企社民的共筑共建,推动形成“安心、舒心、放心、称心”的边疆社会生活环境、社会舆论导向、人文道德环境等,从而使长期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各族群众始终处在满意的心理感知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场域之中。构筑理想的社会生活环境,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权利平等、机会均等、规则一致、分配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从人生起点、生活过程、发展前景等方面全方位保证边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关键在于“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14](P.24);构建良好的人文道德环境,关键在于大力宣传扎根边疆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戍边英雄人物的典型事迹,讲好稳边护边安边富边故事。实践中,边疆各地开展的以打造“优惠、照顾、宽松”政策环境和“优质、便民、高效”服务环境为目标的兴边富民行动,以增强国土意识和国家认同为目的的“大美边地、国旗飘扬”活动,以及寻找最美边地家庭、最美边地教师、最美边地医生、最美边地卫士等活动,在边疆治理中均能有效发挥情感认同的感染力、吸引力、团结力和凝聚力,这些举措都是对边疆社会积极情感的再生产和再培育。
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必须根据边疆地区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领域和具体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开发和综合运用以依法治边、富民兴边、安全立边为基本方略,以文化润边、团结稳边、生态护边为重要方略,以人才聚边、开放睦边、合力治边、情感固边为有效方略的科学边疆治理方略体系。其中,本文探讨的情感固边方略,旨在通过采取有利于满足边疆社会各类现实需求、筑就边疆社会团结和谐氛围、激发边疆社会全民创造动力的边疆治理举措,促使积极、正面、健康、向上的情感认同能量在边疆社会得到普遍化的输送与传递、感染与融化,进而充当整个边疆治理方略体系中的“润滑剂”和“助燃剂”。
情感固边方略的特殊功能发挥和治理效能体现,其关键性和根本性的前提,首先在于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作为国家治理重要方面的边疆治理方略,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唯有如此,情感固边方略的设计和推行才能始终沿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牢记“以人民为中心”初心的正确轨道相向前行。另外,还必须把情感固边方略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框架内设计和推行,边疆治理的情感之维不是“法外之地”,情感固边方略的推行过程和实施环节必须划入“法治边界”。全面依法治国总方略为情感固边方略的设计和推行确立基本目标、把握根本原则、安排基本制度、平衡基本关系、处理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