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难治性肾病治疗进展

2021-04-17 07:37王复娟吴良霞
儿科药学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尿蛋白单抗抑制剂

王复娟,吴良霞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023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肾小球疾病,年发病率为 2/100 000~4/100 000[1]。根据患儿对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S)治疗的反应分为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SSNS)和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teroid-resistant nephrotic syndrome,SRNS),PNS患儿中80%~90%经初始激素治疗可获得完全缓解,其中10%~20%不复发,10%~20%为非频复发,40%~50%为频复发肾病综合征(frequent relapse nephrotic syndrome,FRNS)或激素依赖肾病综合征(steroid-dependent nephrotic syndrome,SDNS)[2]。临床上通常将FRNS、SDNS及SRNS统称为难治性肾病(refractory nephrotic syndrome,RNS)。RNS病因复杂,治疗困难,部分患者最终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本文就RNS的治疗进展作简要介绍。

1 糖皮质激素(GS)治疗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

GS是治疗NS的首选药物,当口服足量泼尼松 2 mg/(kg·d)或60 mg/(m2·d),最大剂量60 mg/d治疗>4周,尿蛋白仍阳性时,通常给予大剂量甲泼尼龙 15~30 mg/(kg·d)进行冲击治疗(每天1次,连用3 d为1个疗程,最大剂量不超过1 g/d),在短时间内能迅速发挥激素最大的抗炎及免疫抑制效应。1个疗程后如果尿蛋白转阴,泼尼松按激素敏感方案减量;如果尿蛋白仍阳性,建议肾活检,根据病理类型加用免疫抑制剂,同时将泼尼松改为隔日晨顿服(2 mg/kg),每2~4周减5~10 mg,最后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隔日顿服维持,少数可停用[3]。治疗中需要注意激素不良反应,监测患儿有无高血压、青光眼、水钠潴留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2 免疫抑制剂治疗NS

2.1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

用于治疗RNS的CNI主要包括环孢素(CsA)和他克莫司(tacrolimus,TAC),两者均是选择性较强的免疫抑制剂。近来有研究支持将CNI作为SRNS患儿首选药物[4]。

CsA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T辅助细胞CD4的活化与增殖,阻止其释放细胞因子,恢复肾小球基底膜的电荷屏障及分子屏障,从而减少尿蛋白的排出[5]。CsA初始剂量为4~6 mg/(kg·d),每12 h给药一次,空腹口服,一般服药1周查CsA血药浓度水平,维持谷浓度100~200 μg/L,如谷浓度<100 μg/L,可增加CsA剂量1 mg/(kg·d),如谷浓度>200 μg/L,减少CsA剂量0.5~1.0 mg/(kg·d),诱导期6个月,6个月后如未获得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可停药,如获得部分缓解则继续使用,待尿蛋白完全缓解后进入巩固维持阶段,CsA逐渐减量,每月减少0.5 mg/kg或每3个月减25%,减至1.0 mg/(kg·d)时维持给药剂量,总疗程1~2年[3]。Klaassen I等[6]对36例RNS儿童给予CsA单药治疗,发现完全缓解率为52.8%,部分缓解率为27.8%,总有效率80.6%。CsA治疗儿童RNS疗效确切,但其不良反应较多,常见不良反应有肾毒性、肝损害、高血压、胃肠道反应、高钾血症、肾小管酸中毒、震颤、高血糖、牙龈肥大、多毛症等。因此,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血药浓度及药物不良反应。

TAC与CsA作用机制相似,主要通过干扰钙依赖性信号传导途径及抑制T辅助细胞CD4的活化增殖,阻断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IL)-2,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另外,TAC还可以通过非免疫作用稳定足细胞骨架,改善蛋白尿[7]。TAC免疫抑制作用是CsA的 10~100倍,不良反应比CsA少,但药品费用较昂贵。TAC初始剂量为0.05~0.15 mg/(kg·d),每12 h给药1次,空腹口服,于服药1周后查TAC血药浓度水平,维持谷浓度在5~10 μg/L,诱导期6个月。如连续使用TAC 3个月,尿蛋白减少低于基线值50%的患者,则认为对TAC耐药,可停药[8]。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建议 6个月后逐渐减量维持,每3个月减25%,总疗程1~2年[3]。最新研究证实,TAC联合小剂量GS治疗SRNS安全有效、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肾功能指标[9]。Sinha A等[10]研究表明,TAC在有效性及控制复发上优于霉酚酸酯(MMF)。Wang J等[11]通过研究发现,38例RNS患儿采用TAC治疗6个月后,其中32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治疗1年后复发率由2.39%下降至0.42%,且未见急性肾损伤。Ramachandran R等[12]对70例SRNS患者分别应用TAC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随访6个月时,TAC组缓解率为74%,CTX组缓解率为60%,12个月时,TAC组缓解率为82%,CTX组缓解率为65%。Kim J等[8]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发现,相比CsA及CTX,接受TAC治疗的FRNS和SRNS患儿完全缓解率更高。Shah S S等[13]也曾报道TAC不但对SRNS治疗有效,而且对CsA治疗无效的SRNS患者有效。近年来,国内有研究[14]报道,TAC联合激素治疗儿童SRNS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CTX联合激素治疗,而且不良反应也更少。由此可见,TAC治疗RNS起效快、缓解率高、安全性好且免疫抑制作用强,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逐渐替代CsA。

2.2 CTX

CTX是一种细胞毒性免疫抑制剂,定向作用于免疫细胞,大剂量时可选择性的抑制Ts细胞(CD8)增殖分化,延长RNS的缓解期及减少复发,同时可以改善激素耐药者对激素的效应,因此,对于CD8增高者,选择大剂量CTX治疗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GS联合CTX静脉冲击疗法是RNS的经典治疗方案。冲击疗法CTX剂量为8~12 mg/(kg·d),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维持1~2 h,连用2 d,每2周重复一次;或CTX剂量为每次500~750 mg/m2,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维持1~2 h,每月1次。用药期间应注意碱化尿液,适当补液,减少不良反应。有研究[15]报道,CTX静脉冲击治疗比口服效果显著,RNS患儿采用CTX治疗 6个月的缓解率为85.7%。Tan L等[16]通过Meta分析表明,对于FRSN/SDNS患儿,CTX可能是首选治疗药物。CTX价廉且应用广泛,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应用较多,但CTX副作用较多(如胃肠道损害、出血性膀胱炎、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等),特别是存在对性腺的抑制作用,因此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药物剂量(总累积量168 mg/kg),避免青春期及青春期前用药。

2.3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t,MMF)

MMF通过高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进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还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肾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等,保护肾脏功能。MMF初始剂量20~30 mg/(kg·d),分2次口服,诱导期为4~6个月,诱导期后每3~6月减少10 mg/(kg·d)维持治疗,总疗程1~2年。若尿蛋白不能缓解,则停药。Dehoux L等[17]对采用MMF治疗的96例SRNS患儿进行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8个月后74例患儿尿蛋白转阴,有效率为77%,其中48例患儿可停服GS,未见出现肾毒性,但停药后复发率较高。MMF最大的优点是不良反应少,无肾毒性,主要不良反应为感染和胃肠道反应,少数可出现肝脏损害及骨髓抑制。但其价格较贵,停药后容易复发,临床治疗前景有待进一步探讨。

2.4 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

2.5 咪唑立宾(mizoribine,MZR)

MZR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经磷酸化的MZR通过抑制单磷酸鸟苷合成酶和次黄嘌呤单核苷酸脱氢酶,使单磷酸鸟苷合成受阻,从而选择性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目前临床上采用MZR(3 mg/kg)联合GS治疗RNS。Fujinaga S等[20]对单用CTX与CTX+MZR联合治疗的RNS患儿进行了随访研究,结果显示,6个月后单用CTX治疗组平均复发次数为2.5次,而CTX+MZR组为0.5次,随访18个月单用CTX的平均使用剂量为1.4 mg/kg,CTX+MZR组CTX使用剂量为0.15 mg/kg。近年来国内亦有研究[21]表明,MZR治疗RNS安全有效,同时可减少复发率及GS用量。MZR不良反应主要是高尿酸血症、胃肠道反应和过敏症状,偶见急性肾功能衰竭。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及肾功能。未来尚需前瞻性、大样本及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评估MZR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3 生物制剂治疗NS

3.1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

RTX是首个被获准用于治疗肿瘤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B淋巴细胞清除药物,RTX可有效阻断B淋巴细胞免疫途径,而B淋巴细胞在RNS中起重要作用。RTX用法为每次375 mg/m2(最大剂量500 mg),每周1次,连用4周[22]。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对GS和常规免疫抑制剂反应不佳或无效的患儿。目前研究证实[23-25]RTX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可减少GS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然而,RTX应用于RNS时间不长,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需要更多的高质量、大样本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3.2 奥法木单抗

奥法木单抗是一种全人源化CD20单克隆抗体,其靶向作用于B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Wang C S等[26]对5例RNS患儿给予奥法木单抗治疗并随访,其中3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因输液反应停药,证实奥法木单抗可有效治疗RNS。另一项国外研究[27]报道治疗包括利妥昔单抗在内的各种药物均无效的4例RNS患者,在接受低剂量奥法木单抗治疗后,2例肾功能正常的患者病情缓解,另2例肾功能损害的患者治疗无效,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提示奥法木单抗可能是RNS的有效治疗手段,也说明奥法木单抗是利妥昔单抗耐药患者的一种选择。NS患儿对奥法木单抗治疗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未来有望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有效剂量及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确切的国际标准。

4 其他药物治疗NS

4.1 左旋咪唑

左旋咪唑是一种免疫增强剂,可调节免疫系统,改善T细胞功能。用法为每次2.5 mg/kg,隔日口服,至少1年。有研究[28]对62例SRNS和35例SDNS患者使用左旋咪唑联合GS治疗,随访期间77%患者病情缓解,治疗1年内复发率降低,GS使用量减少43%。亦有研究[15]证实FRNS、SDNS患者使用左旋咪唑治疗1~2年能明显降低复发率。Moorani K N等[29]对176例SRNS患儿在GS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左旋咪唑、CTX、CsA、MMF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左旋咪唑组治疗有效率为80.00%,CTX组完全缓解57.77%、部分缓解22.22%,CsA组完全缓解46.59%、部分缓解39.77%,MMF组完全缓解69.00%、部分缓解12.82%,总体病死率为2.84%。表明左旋咪唑可有效治疗RNS,同时可减少激素用量、降低复发率,目前该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4.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ngiotensinⅡ receptor antagonists,ARB)

ACEI/ARB可通过降压、减少尿蛋白、改善高脂血症、增加肾血流量、延缓肾功能不全,进而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姚尧等[30]通过研究报道,ACEI类药物对儿童肾脏病有着积极的治疗作用,但应用时需动态监测肾功能。ACEI/ARB不良反应少,联合激素治疗可有效提高RNS缓解率,是治疗RNS的重要辅助药物,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儿禁用。

4.3 抗凝及纤溶药物

RNS患儿常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障碍,容易形成血栓,影响患者预后,加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可作为治疗RNS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常用药物为低分子肝素钠及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钠可改善患儿的高凝状态,有效减少蛋白尿,同时还具备潜在的抗醛固酮作用和抗炎活性,可以防止肾小球硬化,用法为100 IU/(kg·d),皮下注射,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国内文献[31]表明,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钠联合GS治疗NS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缓解高凝状态,延缓肾病的发展进程。尿激酶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不仅发挥溶栓作用,还可减轻肾间质纤维蛋白沉积,延缓肾小球硬化,用法为首次4万 U/d,以后2万 U/d,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需动态监测凝血功能。

4.4 活性维生素D

NS患儿大量蛋白尿致血中钙结合蛋白、维生素D结合蛋白自尿中丢失,使得血中游离钙相对增多、血清25-(OH)D3水平降低,因此RNS患者普遍缺乏维生素D[32]。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可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α1、α肌动蛋白等表达,减轻肾间质纤维化[33],下调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系统[34]及减少足细胞凋亡[35]等多个途径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有Meta分析[36]表明,大剂量活性维生素D联合ACEI/ARB治疗可减少蛋白尿。亦有研究报道[37-38],活性维生素D可与细胞内的维生素D受体结合发挥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故对于RNS患者需定期检测血清25-(OH)D3水平,及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

5 小结

RNS病因复杂,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仍是临床上需要攻克的一大难题。目前临床上大多采用GS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定期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浓度。近年来,多种新型免疫抑制剂不断问世,为RN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也有学者提出多靶点疗法,但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目前对RN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只有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才能有针对性的找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尿蛋白单抗抑制剂
FOLFOXIRI联合贝伐单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中草药来源的Ⅰ类HDAC抑制剂筛选
凋亡抑制剂Z-VAD-FMK在猪卵母细胞冷冻保存中的应用
尿蛋白(+),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使用抗CD41单抗制备ITP小鼠的研究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磷酸二酯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